天天看點

紅旗不倒·江山永定丨【永定紅色革命史巡禮之四十七】 永定籍開國将軍譜:“扶貧将軍”熊兆仁

紅旗不倒 江山永定

永定紅色革命史巡禮之四十七 :

永定籍開國将軍譜:“扶貧将軍”熊兆仁

熊兆仁(1912-2019年),龍岩市永定區湖雷鎮尺度村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軍銜,曾任福州軍區副參謀長等職。

紅旗不倒·江山永定丨【永定紅色革命史巡禮之四十七】 永定籍開國将軍譜:“扶貧将軍”熊兆仁

開國少将熊兆仁

1929年5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1933年2月轉入中國共産黨。

土地革命戰争時期,任福建軍區獨立九團戰士、班長,三營排長,閩西南軍政委員會永和靖(永定、平和、南靖)遊擊支隊三大隊副大隊長、大隊長。1934年10月主力紅軍長征後,22歲的熊兆仁留在閩西南地區開展了三年的遊擊戰争,成為我軍中最早使用遊擊戰術的一批人。三年遊擊戰争時期,經常面對敵人的圍追堵截,隻能用雙腿在山間小路與敵人進行賽跑,開展轉移,窮苦農村出生的熊兆仁将軍身手靈活,健步如飛,常常把敵人搞得頭暈腦脹,甩得遠遠的,被戰士們譽為“飛毛腿司令”。

抗日戰争全面爆發後,編入新四軍二支隊北上抗日,任新四軍二支隊四團二營五連連長,軍部特務營連指導員,新四軍江北指揮部特務營政委,第二支隊新三團參謀長。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第六師十六旅四十七團政委。1943年進入中共華東黨校學習,畢業後任蘇浙軍區第三軍分區副司令員,十六旅四十六團副團長,蘇浙軍區第一軍分區副司令員等職,參加了周城、長興、青岘嶺等戰役戰鬥。

紅旗不倒·江山永定丨【永定紅色革命史巡禮之四十七】 永定籍開國将軍譜:“扶貧将軍”熊兆仁

1938年熊兆仁(左2)、劉永生(左3)等在龍岩白土留影

解放戰争時期,在新四軍主力北上山東後,留在蘇南地區堅持武裝鬥争,任蘇浙皖邊區司令部司令員,蘇浙皖邊軍事委員會軍事部部長,鞏固了蘇南敵後根據地,為迎接人民解放軍主力渡江南下作出了貢獻。1949年任皖南軍區副司令員。

1949年渡江戰役前夕,任蘇浙皖邊區司令員的熊兆仁親自指揮成立由3個偵察班組成的“先遣渡江大隊”,他們冒着槍林彈雨突破長江天塹後,在當地遊擊隊和老百姓的配合下,迅速把敵軍部署、兵力調動、編制裝備、作戰能力、指揮系統、炮兵陣地、艦艇活動以及地形交通等,全部了解清楚,為主力部隊制定渡江作戰方案提供了有力的依據。同時,熊兆仁指揮戰士們在敵後奪陣地,占山頭,燒火堆,襲擊指揮所,使敵人變成了瞎子和聾子,清除了許多障礙,為大部隊勝利渡江創造了有利條件。20世紀50年代,由他們事迹改編成的電影《渡江偵察記》,解放軍某部最高上司者的原型就是熊兆仁。

新中國成立後,任皖北軍區副司令員。1954年進入解放軍軍事學院進階速成系學習,畢業後曆任福建省軍區司令部副參謀長,福州軍區副參謀長,福建生産建設兵團政委等職,為部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作出了貢獻。

1983年離休後,熊兆仁仍心系閩西老區建設,任福建省閩西老區建設促進會常務副主任、會長,為老區人民脫離貧困、走向富裕奔走。他說:“沒有老區人民的支援,我們的黨和軍隊就不可能生存和發展;沒有老區人民的流血犧牲,就不可能有新中國的成立。我們這些老戰士有責任關心老區,建設老區。”在他的關心下,促成棉花灘水電站、梅坎鐵路、贛龍鐵路、紫金山金銅礦等項目建設,為閩西老區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被老區百姓稱為“扶貧将軍”。

熊兆仁是福建省第二屆、第四屆政協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少将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榮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2019年4月7日因病在福州逝世,享年107歲。

【稿件來源:中共龍岩市永定區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龍岩市永定區博物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