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宦官涉政”盡出馊主意,緻使皇帝被俘,大明江山危在旦夕

宣德二年(1427年)的雙十一那天,明朝的第五任皇帝明宣宗朱瞻基迎來了自己的嫡長子,取名為朱祁鎮,也就是後來的明英宗,在賜名玺書中明宣宗朱瞻基做了如下的解釋:“朕為天下之君,爾為朕長子。是以正國家之大學,承萬年之天序,皆在于爾。今賜爾名為祁鎮,夫祁者至大之義,鎮者安重撫定之道。”可以看出朱瞻基對于自己的這位長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這位“遊得最快”的幸運兒在四個月的時候就被立為了太子,因其母孫貴妃産下龍子立有大功遂封孫貴妃為皇後,同時廢了原來的胡皇後。

“宦官涉政”盡出馊主意,緻使皇帝被俘,大明江山危在旦夕

明英宗朱祁鎮

宣德十年剛過完春節,年僅35歲的朱瞻基就駕崩了,35歲放到現在絕對算是“英年早逝”!龍椅還沒焐熱就歸西了,實在可惜。根據史料記載,曆代帝王的平均壽命也就39歲,帝王英年早逝不算稀奇,帝王死得早的原因并非日理萬機導緻整日身體透支,而是由于古人缺乏最基本的醫學常識,即便是禦醫也隻是搞一些不着邊際的玄學藥方,更不知道什麼是發炎什麼是傳染病,當然無法對症下藥,有時候一個小小的傷口感染就要了命,而皇室貴族嬰兒的死亡率與平民百姓甚至是與野生大猩猩的死亡率沒啥差別,皇子皇孫能順利長大都得依賴運氣。即位後的朱祁鎮在第二年改年号為正統元年,而那會的朱祁鎮才8歲,還隻是個一年級的國小生,不僅啥也不懂更是啥也不會,是以朝上大事則由太皇太後張氏輔政,内閣仍由當年輔佐他爹和他爺爺的三楊(楊士奇、楊榮和楊溥)主持工作,是以自朱祁鎮的爺爺明仁宗朱高熾開始的“息兵養民”的“仁宣之治”在他手上得以延續下來。

“宦官涉政”盡出馊主意,緻使皇帝被俘,大明江山危在旦夕

朱祁鎮的爺爺明仁宗朱高熾在位時間不到一年,享年46

“宦官涉政”盡出馊主意,緻使皇帝被俘,大明江山危在旦夕

朱祁鎮的父親明宣宗朱瞻基,享年35歲

沉溺在貪玩中的朱祁鎮身邊出現了一位被他尊稱為“先生”的太監—王振,他也是導緻後續明英宗曆經各種狗血經曆的最為關鍵的人物。史書中記載王振因中舉人考進士無望,遂自閻入宮,但古代讀書人一般極為鄙視閹人,因屢試不第而自宮者在曆史上寥寥無幾,是以坊間有了另一個關于王振的傳言,因其沉溺于賭博,輸得很慘無法還債,導緻被債主踢爛了下體,而後因下體傷的過重才不得已被閹。不管怎麼說王振也是飽讀多年聖賢書,與其他呆闆迂腐且沒有思想的太監明顯不同,王振雖為閹人,但他依舊有着遠大志向,他深知若想要在殘酷的宮内鬥争中存活下去,除了隐忍克己是遠遠不夠的。由于王振通文墨曉古今,他就被選為服侍當時的太子朱祁鎮生活寝居,王振陪他玩耍時常給朱祁鎮講一些奇聞異事,使得朱祁鎮和他的關系日益親近,這更使得王振從一般太監中脫穎而出,朱祁鎮就成了王振無敵的靠山!朱祁鎮登基之後不久,王振就被任命為“司禮監”,這個職位是明朝宦官二十四衙門中最高的。由于明朝高度的中央集權,皇帝集大權于一身,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得由他批示,縱使皇帝具備分身之術也無法應付海量的工作,是以在特定的環境下,皇帝的政務自然就落到了大太監王振的手中,朱祁鎮自然做起了逍遙皇帝,對這個貼心的太監甚是喜歡。

“宦官涉政”盡出馊主意,緻使皇帝被俘,大明江山危在旦夕

大太監王振畫像

“宦官涉政”盡出馊主意,緻使皇帝被俘,大明江山危在旦夕

智化寺英宗谕祭王振碑拓片,現藏于費城藝術博物館

明朝雖将元蒙趕出了中原,但殘餘勢力組成的北元政權瓦剌一直都在伺機窺探着明朝政權,企圖重回中原大地。明朝建政後瓦剌也在邊境接連挑起事端。正統十四年(1449年7月),北元瓦剌以明朝刁難特使并撕毀兩國婚約以及随意克減歲賜為由,蒙古族瓦剌集結軍隊大舉進攻明朝邊境,明大軍前去迎戰,但接連打了多個敗仗。大太監王振曾有主導過遠征雲南麓川土司獲勝的功績,也想借這個機會繼續彰顯自己的能耐,于是大力蠱惑明英宗朱祁鎮禦駕親征鼓舞士氣,這個時候的朱祁鎮年僅23歲,正是血氣方剛的時候,怎能縱容當年的手下敗将騎到自己頭上來,與大太監王振一拍即合。雖群臣誓死力谏,但彼時的英宗小皇帝壓根聽不進去,于是朱祁鎮打着“親禦六師,以臨塞下”的口号,出兵讨伐蒙古族瓦剌,當時瓦剌的首領為“也先”。1449年7月15,朱祁鎮偕大太監王振率領50萬大軍出征瓦剌,這次出征僅僅花了兩天的時間,各種事項都沒有準備好,對“也先”軍隊的主力更是一無所知,導緻上下一片混亂。雖是朱祁鎮禦駕親征,但行軍打仗所有事項皆由大太監王振決定,而王振本是一介書生,哪裡懂的軍事指揮,導緻明軍屢戰屢敗,群臣将領對這個太監也是咬牙切齒的恨!更為悲劇的是明朝大軍還沒走多遠,就開始缺糧,加上風雨交加,明軍士氣極度低迷,這個時候随軍群臣建議王振班師回俯,怎料王振大怒,依舊北上。瓦剌首領“也先”為了誘敵深入,佯敗避戰,王振方才恍然大悟,險些全軍覆沒,于是準備班師返程。此時又有人建議軍隊從紫荊關傳回,但這位大太監為了彰顯威風,指揮軍隊從他老家過,以洩當年之辱,但走了一半又怕毀了他家附近的莊稼,于是又傳回,怎料瓦剌大軍已經追來。50萬大軍在這位太監手上這麼一番折騰後,潰不成軍。1449年的八月十五日,也是禦駕親征的第29天,明軍大部隊被圍困于土木堡(今天的河北懷來縣附近),這位大太監王振又是一頓騷操作,大明朝徹底輸掉了戰役,随軍群臣幾乎被斬殺殆盡,更可恥的是明英宗還被俘虜,此時距離居庸關僅20裡地!護衛将軍在抵抗的最後關頭,将這位禍亂太監錘殺,并大聲呵斥:“吾為天下誅此賊!”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王振作為明朝第一個幹政太監,他的一系列專權幹政在曆史上被稱為“王振擅政”,太監王振幹政的最終緻使“仁宣之治”沒能在明英宗時期繼續延續下去,并導緻大明對元蒙勢力由攻轉為守。

“宦官涉政”盡出馊主意,緻使皇帝被俘,大明江山危在旦夕

明英宗禦駕親征

“宦官涉政”盡出馊主意,緻使皇帝被俘,大明江山危在旦夕

明英宗禦駕親征作戰示意圖

“宦官涉政”盡出馊主意,緻使皇帝被俘,大明江山危在旦夕

土木堡之變使得大明精銳死傷過半,武将重臣悉數戰死,緻使明朝元氣大傷,在明英宗禦駕親征前,安排了他的弟弟朱祁钰鎮守京師,但是此次被俘導緻了大明失去了君王。瓦剌大勝後更是嚣張,劫持明英宗以“奉皇帝還”的名義南下直逼京師,“土木堡之變”緻使明朝遭遇了建國80年來最大的危機。

“宦官涉政”盡出馊主意,緻使皇帝被俘,大明江山危在旦夕

被俘後的宮女受盡侮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