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子曰:“視其是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白話】
孔子說:“看看他平日的所作所為,觀察他以往的所行之事,審視他的存心之處。這個人還能怎麼隐藏呢?這個人還能怎麼隐藏呢?”
【釋詞】
是以:以,為、做。是以,所為、所做之事。按:朱子解做“為”可能源自《大戴禮記》。
所由:由,經由、經過。所由,表示過往的所行之事,其所由來。
所安:所存之心,存心之處,指用心。《正義》:“‘安’者,意之所止也。”劉宗周:“人心自有安處,是平日志向所決。積漸慣熟,安頓其中,而不自知者。”
《正義》:“終始者:‘是以’是即日所行事,終也;‘所由’是前日所行事,‘所安’是意之所處,亦在平時,皆為始也。”
視、觀、察:此三字有淺深之次序。《榖梁傳》:“常事曰視,非常曰觀。”劉沅:“視略而觀詳。朱子曰‘察’則又加詳。”《說文》:“察,覆審也。”陳祥道:“見之之謂視,達視之謂觀,詳視之謂察。”
人焉廋哉:焉,即“安”,是“怎麼、哪裡”之意。廋,隐匿、藏匿。錢穆:“由上述看人法,其人将無可藏匿。”
【先賢精義】
《四書解義》曰:此一章書是孔子言觀人之法也。觀人之法,據迹考心,由顯極微,方是徹底窮源學問。
劉沅曰:人才不一,其所成就必征諸言貌以為端,而考其生平,志行堅貞,始可定之。
戴望曰:禮,公卿大夫士皆選賢而用之。當春秋時,世卿專國,閉賢者路,故孔子陳文王官人之道以為大法。
李炳南曰:如何知人,此章“視觀察”三句經文就是知人的方法。視、觀、察,以淺深次第為義。“視其是以”,就是看此人平常所作之事。“觀其所由”,這也可以說,從遠處看此人如何辦事,亦即由過去的特别事迹,進一步認識此人。“察其所安”,就前述所視所觀之事而言,詳察其辦完事情之後,他的表情如何,以明其本意。潘維城說:“行善而安之,則善日進。有過而安之,則惡日積。”
《論語注疏》曰:此章言知人之法也。視其是以行用(按:日常),觀其所經從(按:過往),察其所安處也(按:存心之處)。言知人之法,但觀察其終始,則人安所隐匿其情哉?再言之者,深明情不可隐也。
江熙曰:言人誠難知,以三者取之,近可識也。
唐文治曰:知人之要,必先自視、自觀、自察,而後可以知人。
《論語正義》曰:(《大戴禮》)又雲:考其所為,觀其所由,察其所安,此之謂“視中”也。“視中”者,誠在其中,此見于外,以其前占其後,以其見占其隐,以其小占其大。則此,是以,所由,所安,皆是“視中”。夫子取為知人之法,蓋此三語。
朱子曰:事雖為善,而意之所從來者有未善焉,則亦不得為君子矣。所由雖善,而心之所樂者不在于是,則亦僞耳,豈能久而不變哉?
《四書辨疑》曰:蓋“是以”者,言其現為之事也;“所由”者,言其事迹來曆從由也;“所安”者,言其本心所主定止之處也。觀人之道,必先視其現為之事:現所為者雖善,未可遽以為君子也;現所為者雖不善,未可遽以為小人也。須更觀其事迹來曆從由,以察本心所主定止之外,則王莽心主于篡漢,伊尹心主于緻君,至此則君子小人善惡之實,始可判也。
《松陽講義》曰:謂情僞之難測而世路之險巇者,此知責人而不知責己者也;謂知人之明不可學者,此知責天而不知責己者也。又須知此是論人如此,若待人之道則不然:一善可取,不忍棄也。今日學者讀這章書,須将聖人觀人之法先去自觀,所為果有善無惡乎?所為善矣,意之所從來者果盡善乎?果心安意肯而非勉強乎?苟有纖毫未善,須痛自滌濯,使徹内徹外,無一毫不可令聖人見,方是切己學問。聖人待人必忠厚,而觀人必精詳。
呂晚村曰:知言乃是以知人者也。知人是性之德,智之用,不是做工夫處。凡人情僞,自上古至今日無異也。聖人窮理盡性,能知鬼神萬類之情狀,其道固如是,非為末世奸險而聖人為立鈎距之術也。
錢穆曰:此章乃由迹以觀心,由事以窺意,未有觀人而可以略其心意于不論者,學者其細闡之。
【附錄】
陳祥道曰:是以,其所行為者也;所由,其所趨向者也;所安,其所安止者也。其所由難知于是以,而非視所能盡,故觀;所安難知于所由,而非觀所能悉,故察。顔淵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其是以也;願無伐善無施勞,其所由也;三月不違,陋巷不改,其所安也。古之觀人者,其精或緻于九德;其粗,或止于九驗。或觀之眸子,或得之眉睫。其所觀雖殊,要不過是三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