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士大夫為了心中的夢想,經常會堅守原則,并為此努力一生,即使失敗也無怨無悔。他們有時過着極其艱苦的生活,也依然表現出恬然的心境。
比如陶淵明辭官歸隐後,日子很艱苦,可是當他自斟自飲地端着一杯濁酒,卻樂呵呵地說,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蘇轼被貶黃州時,也在東坡上自力更生,還即興賦詩,莫嫌荦确坡頭路,自愛铿然曳杖聲。
清代也有一位詩人雖然晚年生活困窘,卻矢志不渝,更抒寫了傳世佳作。下面介紹清代大儒的一首七律,開篇就慷慨激昂,尾聯更鼓舞鬥志。

山居雜詠
清代:黃宗羲
鋒镝牢囚取決過,依然不廢我弦歌。
死猶未肯輸心去,貧亦豈能奈我何。
廿兩棉花裝破被,三根松木煮空鍋。
一冬也是堂堂地,豈信人間勝著多。
黃宗羲,字太沖,清代大儒,學者稱其為梨洲先生,亦有中國思想啟蒙之父的稱号。詩人學問淵博,嗜好藏書,每出走回歸,常帶一書童攜書同返。他曾組織抗清鬥争,晚年建龍虎山草堂,專事讀書著述。
黃宗羲的名著《明夷特訪錄》,從多方面批判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他參加過抗清複國鬥争,失敗後堅決拒絕為清王朝服務。這首詩創作于清朝順治年間,當時作者因為明亡抗清而兵敗隐居,此詩反映了作者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形象。
黃宗羲的父親黃尊素曾被閹黨誣告緻死,當時詩人隻有17歲,心中的悲痛可想而知。後來新登基的崇祯皇帝清除了魏忠賢等閹黨,黃宗羲聞訊後就進京訟 冤。他還在袖中藏着一根鐵錐,看見仇人許顯純,便撲上去一頓猛刺,雖然是以而坐牢,卻得以發洩了自己的怨恨。
詩人後來隐居時,回想自己的這些經曆,也是慷慨激昂,“鋒镝牢囚取決過,依然不廢我弦歌。”縱然槍刀劍戟、牢籠囚禁,詩人都曾從容地經曆過,仍然不能讓他停止彈琴放歌。鋒镝,泛指兵器,這裡指戰争。弦歌,這裡比喻忠于國家民族的節操。
雖然人的生命隻有一次,但古代士大夫卻把名節看得比生命還要重要。是以詩人接下來便闡述自己的價值觀,“死猶未肯輸心去,貧亦豈能奈我何。”他認為,即便遭遇到死亡的威脅,都不會屈膝求全,貧窮又豈能奈何自己?輸心,指出賣靈魂。
視死如歸、雖死猶榮,這是詩人的梗概風骨,而經過文學的獨特渲染,更充滿了情感和文采,也傳達出一種悲怆風格。
詩人為父報仇之後,曾參加過科考,可惜卻名落孫山。此後他就加入了晚明的複社,并拜大儒劉宗周為師。清軍入主中原後,作者又義無反顧地加入南明朝廷。雖然之後差點喪命,他卻無怨無悔。
每次陷入困境時,詩人就會憶起當年老師鼓勵自己的話語,心中就仿佛有了一盞指路明燈。頸聯就表達了詩人的堅定信念,晚年隐居時雖然過着“廿兩棉花裝破被,三根松木煮空鍋”的貧苦生活,然而清廷的數次征聘,他都堅決不就,彰顯了詩人堅持民族節操的品格。廿兩,一斤多,古代一斤為十六兩,作者以此極言其生活艱苦。
最後詩人态度明确地說,“一冬也是堂堂地,豈信人間勝著多。”就算是嚴冬,也要堂堂正正地過,怎能相信人間勝算多呢?這兩句鼓舞鬥志,讓後世讀者倍受啟發。
言下之意,詩人不信那些迫害手段,還能有更厲害的高招。“一冬”,這裡既指大自然的冬天,更暗喻人生的冬天。
作者在去世前還早早地立下遺囑:死後散開辮子,蓋上一條單被,放在一個石棺裡裸葬。詩人臨死前都表示,自己不會屈服于清朝皇帝的統治,其民族氣節非常值得後世敬佩。
黃宗羲經曆過很多人生坎坷,但總是意志堅定。雖然最後不得不承認南明政權的失敗,但詩人心中卻依然牢記着自己是炎黃子孫,是以甯願過着節衣縮食的生活,也絕對不和清王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