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出身貧寒,沒有遺産,沒有靠山,白手起家,以小搏大,直至掌管現代化大型紡織公司,分廠遍及全國各地,創造了同行業多個“第一”。他大膽改革,實行“工管工自治化、工教工互助化、工資等級化”,提倡“土紗救國”,引領“機器革命”。他曾被譽為“财神爺”、“民族工業驕子”、“中國紡織大王”。 他,就是劉國鈞。這位紡織實業家有着怎樣曲折艱難的創業傳奇?
青年劉國鈞
1908年11月,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先後駕崩,劉國鈞第一時間采購了大批白絲線和白布,連夜加工編織成紮辮子的白須帶。果然官府出了告示:國喪期間,所有大門一律懸挂白花白布,所有人的辮須,一律改為白色。劉國鈞快人一步,淨賺200銀元。并逐漸積攢起創業的“第一桶金”。
光緒皇帝
慈禧太後
劉國鈞自開布店,生意興隆。到1914年,獨創江湖的他,已擁有兩家京貨店和一個大染坊,年利潤上萬,成了聞名遠近的“全鎮第一商戶”。通過調研,他感歎“商為分利、工為創利”,決定轉型,投身工業。自己辦廠。合作者上哪裡尋找?他想到的是自己的結義兄弟“盤哥”——蔣盤發。
“大綸機器織布廠”經理蔣盤發
“一戰”結束後,我國民族工商業面臨嚴峻挑戰。劉國鈞夢想打造一個集紡紗、織布、印染于一體的現代化公司,為大力實行技術革新,專赴日本考察。同時大打商标牌,取名“蝶球”牌,一隻大蝴蝶飛舞在地球之上,因為上海話“蝴蝶”與“無敵”發音相近,寓意是“無敵于全球”。
廣益布廠的“蝶球”牌商标
“大成紡織染股份有限公司”初創,需要人才支援。劉國鈞不惜重金,慕名從山東魯豐紗廠挖來國内著名的紡織專家陸紹雲,讓他任總工程師一職。專家出馬,“大成”如何飛速發展?
“大成”廠高薪聘請的紡織專家陸紹雲
劉國鈞一直認為“工廠,工廠,勞工之廠也。開廠,不是為了少數人安富尊榮的享受,而是為了多數人劉國鈞和人事主管,共同創作了大成廠歌:“提倡國貨,對外競争,出品力求精,成本力求輕,挽回權利,富國裕民。”譜曲之後,讓全廠勞工一起傳唱。
劉國鈞自編的大成廠歌
1932年,劉國鈞建立“大成二廠”。大成的印染能力,很快躍居全國之最。大成公司超速發展,在當時的中國紡織界一枝獨秀。“大成”的實力,怎樣展現?在同行業中,有着怎樣明顯的競争力?
大成公司早年的廣告圖示
更多精彩内容,鎖定3月22日6:30播出的湖北衛視《大揭秘》《“紡織大王”劉國鈞的實業之路》上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