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秦孝公真的想傳位給商鞅嗎?如果接受,還會有後來的五馬分屍嗎?

對于秦國來說,商鞅變法的意義可謂是非常重大。畢竟,商君之後,秦國可謂是真正國力強盛,赢得了和東方諸侯逐鹿中原的資格。而變法的背後,則是給予商鞅鼎力支援的秦國國君——嬴渠梁。

這位秦國的年輕君主對于商鞅可謂是非常欣賞,《戰國策》中甚至有記載說“孝公行之十八年,疾且不起,欲傳商鞅,辭不受。”大意是說秦孝公死前,想要傳位給商鞅,商鞅推辭沒有接受。

那麼,秦孝公真的想傳位給商鞅嗎?如果接受,還會有後來的五馬分屍嗎?

秦孝公真的想傳位給商鞅嗎?如果接受,還會有後來的五馬分屍嗎?

一、試探還是真心

秦孝公真的想把國君之位傳給一個外姓人嗎?

我想,這種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畢竟,世間有幾人當真能心懷天下,不取私利?

孝公臨死前的一番說辭,可以說是一場試探,也可以說是一次隐晦的提醒。

要知道,那時候的國家,說到底還是一家一姓之國家,如果讓商鞅當了君上,那麼自己的兒子嬴驷要放置何處?

難不成要讓嬴驷做左庶長?

此外,商鞅因為推行新法,給傳統的貴族階層造成了不小的既得利益損失,很多人都對他懷恨在心,巴不得食其肉,寝其皮。

如果商鞅上位,那麼勢必就會導緻内部統治集團的不穩固,變法以來的大好形勢可能就要毀于一旦。

是以,我的猜測是,秦孝公既是趁機試探敲打一下商鞅,同時也未嘗沒有一絲勸退的意思。

大家都知道,“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商鞅又豈會不知道?

而且秦孝公的暗示已經很明顯了,那就是說,我死之後,如果你不當皇帝,是鎮不住那些宗室貴族的。

要是你不當皇帝,那就趕緊溜了吧,跑的越遠越好!

可惜,商鞅也不知道是真沒聽懂還是裝沒聽懂。

秦孝公真的想傳位給商鞅嗎?如果接受,還會有後來的五馬分屍嗎?

二、商鞅為什麼必死

商鞅的悲劇,主要源于兩個方面,一個是商鞅本身貪圖權勢且功勞過大,一個是外部結仇太深。

所謂的貪圖權勢,自然是商鞅舍不得秦國的高官厚祿,舍不得生殺予奪的快感。

若是能學習範蠡急流勇退,逃出秦國,未必沒有一條生路。

功勞過大,則更好了解。

正所謂功高震主者不賞,商鞅變法成果如此顯著,在百姓心目中地位甚至要超越國君。

此等“大患”,任何一位新任君王怕是也要疑慮重重。

另一方面,舊貴族們的利益被商鞅剝奪,但是舊貴族再怎麼說也是秦國統治的重要基礎之一,必須要引導他們的情緒得到合理的宣洩,否則對于秦國來說,就是一大隐患。

雖然背後真正拿刀的是秦皇室,但是總不能把皇室的人拿出來吧,商鞅,自然就成了最好的替罪目标。

種種原因共同作用下,于是,商鞅不死也得死了。

秦孝公真的想傳位給商鞅嗎?如果接受,還會有後來的五馬分屍嗎?

三、帝王心術

商鞅的死,對于秦國新任君主嬴驷是大有裨益的。

一方面殺商鞅可以為勳貴宗室階層“報仇”,團結了内部力量,可以有效穩定統治基礎。

一方面,殺了天字第一号功臣,新任國君權威樹立,臣下都得牢牢團結在國君身邊,而不是商君身邊。

另一方面,商鞅已死,反對新政的人們沒有了所謂的由頭,是以新政得以繼續實施,阻礙幾乎被徹底拔除。

一人身死,可得三大利!

是以,商鞅怎麼能不死呢?

君王心思,帝王心術,說得就是以上吧。

可憐了商鞅,或許他自己都沒明白,或許自己能逃回自己的封地,背後都是新君在做背後推手。

畢竟,殺功臣需要一個名正言順的理由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