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第一展”移師深圳“第一會展中心”,帶來更多驚豔和想象

作者:南方都市報
“第一展”移師深圳“第一會展中心”,帶來更多驚豔和想象

——深圳國際文化産業博覽交易會有限公司總經理葉建強

2021年9月23日,第十七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産業博覽交易會在深開幕。文博會,曆經原高交會館、到位于福田的深圳會展中心,再到今年,移師至深圳國際會展中心,在這16年裡已經成長成為中國文化産業領域規格最高、規模最大、最具實效和影響力的展會。本屆文博會共有2468家政府組團、文化機構和企業參加主會場展出,比第十五屆文博會增加156家,另有線上參展機構868家。

“第一展”移師深圳“第一會展中心”,帶來更多驚豔和想象
“第一展”移師深圳“第一會展中心”,帶來更多驚豔和想象
“第一展”移師深圳“第一會展中心”,帶來更多驚豔和想象

第一展移師第一會展中心,帶來更多驚豔和想象

沿着廣深沿江高速北上,身後是鱗次栉比的摩天大樓,眼前則是深圳國際會展中心門戶。這是全球最大的國際會展中心,也是大灣區全新的“會客廳”。今年,文博會主展館首次從中心區的深圳會展中心移師到寶安區的深圳國際會展中心。

移師,意味文博會的規模更大、硬體更好、距離機場更近。遷入新館後,本屆文博會在原有基礎上擴大了展會規模,從10.5萬平方米擴充到12萬平方米,拓展近15%。擁有19個展廳的新館更是全球領先的5G全覆寫展館和綠色展館,各參展企業有更多的空間、更好的裝置得以大展拳腳。此外,距離寶安國際機場僅僅7公裡的區位優勢,這對于從世界各地紛至沓來的參展商、采購商而言,更是便捷。

深圳國際文化産業博覽交易會有限公司總經理葉建強在新聞釋出會上曾經表示,充分的空間保障和一流的展覽設施,将大大提升文博會的國際化、市場化、專業化程度。“第一展配第一會展中心,也将帶來更多驚豔和想象空間。”

國際會展中心就像是一顆區域的能量核,文博會就像是觸媒,将來自全國各地的高端的文化要素資源,集聚、整合、優化在一起。對于這片剛剛納入前海合作區的會展新城及海洋新城片區亦是一次充滿文化創意的狂歡。

深圳文化學者、作家,《深圳傳》作者胡野秋一直關注着文博會的壯大與發展。在他看來,移師新展館,“不僅是體量的增加,更是功能、定位的飛升,在展館的容納量和交通的疏導方面,都具有國際性的新高度。尤其是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背景下,會展中心新館定能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平台,更多的資源都會向這裡彙聚,未來的深圳會展業将迎來一個無可限量的嶄新局面。”

“第一展”移師深圳“第一會展中心”,帶來更多驚豔和想象
“第一展”移師深圳“第一會展中心”,帶來更多驚豔和想象
“第一展”移師深圳“第一會展中心”,帶來更多驚豔和想象

6大展館,6個聚焦,傳統文化、黑科技、紅色文化尤其矚目

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的9-14号館,共設文化産業綜合館A館(9号館)、文化産業綜合館B館(10号館)、工藝美術·時尚生活館(11号館)、粵港澳大灣區館(12号館)、文化旅遊·非遺及藝術品館(13号館)、媒體融合·智慧廣電·電影工業館(14号館)。

6個展館不僅宏觀呈現各省文化産業,也勾勒出灣區城市區域文化細節;不僅追溯非遺的曆史脈絡,活化傳統的現代魅力,也在彙聚着5G、大資料、人工智能等科技技術的文化創新。雲上平台進行同步展示這6個展館展覽内容、産品交易等情況,并線上上增設網際網路館和“一帶一路”·國際館。本屆文博會重點展現“六個聚焦”,即聚焦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主題、服務建構“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新型文化業态培育、展示文旅融合發展新成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服務模式創新等,力争實作“不一樣的精彩”。

看點

登陸大廳:每天有小機械臂演奏鋼琴表演

科技融合,一直以來是文博會的特色。上午11點,深圳國際會展中心南登陸大廳,一場别具一格的開館儀式在此舉行。滑軌、LED螢幕以及機械臂屏之間的精湛配合,展示了科技融合與文化創新的活力。據介紹,展會期間,每天不同時間段都将展示小機械臂演奏鋼琴表演,給市民呈現數字技術與文化藝術之間的生動互動。

北京展區:“智能塗畫”表現中國傳統文化

在展會現場,科技的加持讓傳統更具活力更加新穎。在文化産業綜合館A館的北京展區,一款以敦煌飛天壁畫為靈感,借助3D列印技術設計出來的動漫形象前,聚集了不少市民有序參觀。大家除了看展品,還能和一旁的螢幕互動,揮一揮手就能完成給動漫形象“智能塗畫”的操作,吸引市民陸續駐足參與。“我們就是想把中國傳統文化用新的藝術表現形式進行傳播,讓更多年輕人愛上國潮。”展區有關負責人說道。

媒體融合展位:解謎遊戲中小試古法工筆

在媒體融合·智慧廣電·電影工業館騰訊互娛的展位上,有序地排着很多人,在解謎遊戲《雁丘陵》中小試古法工筆的驚喜,用狼毫點墨,用科技呈現傳統畫卷裡的色彩古韻。

大灣區館:2萬平米“科技+文化”産品展示

此外,在粵港澳大灣區館2萬平方米的展館空間裡,展示有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群及廣東其他地市、深圳各區文化産品、合作成果,市民也可以在逛展時感受來自不同地區的“科技+文化”産品。比方說,大家可從“1996年款”服裝陳列、3D人體測量儀體驗一分鐘完成智慧穿搭來感受福田時尚發展30年曆程;可以從臉譜系列印刷本、詩詞款節日禮盒、服裝圖案DIY列印等看寶安傳統制造業如何轉型;也可以從款式新穎的珠寶設計、憨态可掬的熊貓動漫IP看羅湖黃金珠寶産業、動漫産業的潮流動态。

其中,一款磁懸浮家具顯得尤為“吸睛”。一塊黑色展台利用磁懸浮技術懸在底座台之上,上面還站着一隻有一定重量的萌馬形象玩具,并勻速地“轉圈”。展區有關負責人介紹稱,這款磁懸浮家具可應用于鞋、酒類、服裝以及更多大型産品的展示,市民也可以放在家裡承載物品,增加家居設計的時尚感。

羅湖展區:逛展淘“寶”還能下單

此外,喜好珠寶的市民,走進文博會主展館,也能淘到不少“寶”。記者在羅湖展區看到,現場展有運用琺琅彩工藝制作的黃金飾品、設計感較為明顯的和田玉等,值得一提,不少珠寶展品“一件可享批發價”,市民在逛展同時也可現場優惠下單。

專題展覽:電影獻禮建黨百年展集中呈現大片

本屆文博會是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和“十四五”開局之年舉辦的一屆重要展會。各參展企業圍繞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主線舉辦相關專題展覽,也吸引很多觀衆的駐足。如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組織“中國電影獻禮建黨百年”展覽,集中展示中國電影産業伴随中國共産黨建黨百年來的重要發展和成就;中國出版集團有限公司展示學黨史主題出版物;百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聯展設立建黨100周年主題展覽;東方國石文化産業(深圳)有限公司組織紅色印迹——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篆刻藝術展;中國絲綢文化産業創意園将展出“傳承紅色精神”為素材的刺繡作品等。

視點

高海燕:文博會是中國文化創意産業不可或缺的商業思想市場

知名城市與産業營運專家,深圳市都會城市研究院院長高海燕認為,每年文博會圍繞文化創意産業等多方面的議題和議程設定,觀念和知識讨論、交流的事件性、節點性推進,事實上對文化産業具有重大的推動力。“一大批深圳文化産業從業人員開闊的産業見識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文博會對文化創意産業意識和資源的推廣與擴散。”高海燕說,“文博會俨然已經是中國文化創意産業不可或缺的商業思想市場。”

高海燕表示,深圳的文博會是深圳文化創意産業價值鍊上的重要環節,是中國文化創意産業的重要平台與節點。“文博會不同于其他的展會,它不完全隻是訂單機會,它具有價值發現能力與資源整合功能。在文博會平台上,各種創意呈現、資源彙集,對于深圳文化創新的內建創新和競争力凸顯很有促進。文博會不僅影響了文化創意産業,還促成了文化創意産業作為生産力與其它傳統産業的跨界融合、創新融合,在深圳對推動傳統制造業向先進制造業轉型更新中的影響有目共睹。”

胡野秋:文博會讓深圳成為國内外最知名的文化産業交流舞台文化學者胡野秋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表示,文博會舉辦了16屆,已經成為深圳最具影響力的文化符号。“這些年來文博會既有變又有不變,變的是參與者越來越多,營銷手段越來越多,影響力也越來越大。不變的是服務文化産業的宗旨,不變的是一直在創新的路上,無論在展館建設、平台更新、數字化更新等方面,都在國内始終領先。”在胡野秋看來,文博會讓深圳成為國内外最知名的文化産業交流舞台,并且推動了深圳的新興文化業态成長,提前完成了文化與科技、金融的跨界融合,更重要的是借此平台整合了來自國内外的文化市場要素,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創意人才,為深圳乃至中國的文化走向世界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平台效應。

預告:

文博會除了線下博覽與交易、雲上展示與交流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是由主辦部委、承辦機關、各省區市代表團及參展商舉辦文化産業相關會議、論壇、洽談、簽約等配套活動。這些活動釋出權威資訊,探讨文化産業的現狀,引領中國文化産業創新發展。9月24日将迎來一場以“深度融合創新未來”為主題的2021廣電視聽産業高峰論壇。

統籌:南都記者 黃璐

采寫:南都記者 黃璐 張馨怡 見習記者 陳杏花

攝影:南都記者 趙炎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