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尾亞目的薊馬:羽狀(毛邊翅),飛行時利用氣流作拍撲(clap and fling)運動以産生擡力
葉片被薊馬為害狀
薊馬是一類身體非常細小的昆蟲,體形裡長筒形,頭胸部較窄、腹部中央較寬,胸腹之間的部份稍向内缢縮,腹部尾端漸細。捕食性的薊馬體形稍大,體長0.5~14mm,絕大多數種類的體長在1mm左右。它們的變态屬于比較特殊的半變态類型。如果是有翅的話,薊馬的兩對翅的翅緣披毛,似羽狀,是以該目叫纓翅目;翅形帶狀,在停歇時疊放于體背。薊馬的足通常有2個跗節,前跗節有囊泡狀中墊,是以英文中也稱physopods(泡足蟲)。血淋巴泵入與排出的壓力變化,可使泡囊狀中墊内外翻動,産生一定的吸力,有助于薊馬在垂直物面上的爬行與停歇。薊馬的頭頂上方有一雙複眼和三隻單眼,複眼由數量不多的若幹個小眼組成。
陽薊馬屬(Heliothrips)薊馬的不對稱口器
薊馬差別于其他類昆蟲,特别是其他刺吸式的昆蟲(如半翅目),最不同的顯著特征,除了羽狀翅之外,那就是薊馬長有結構不對稱的口器。在他們的口器中,右上颚極度退化,要麼還可看到退化後殘留下的痕迹,要麼在有些種類的口器中根本就沒有右上颚。而左上颚則特化為可以切入寄主植物的銳利構造,一對下颚特化為2根具槽的口針,它們合起來可形成一個管道。當薊馬取食時,用左上颚切破或刺破植物細胞,并向其中注入唾液,對食物進行體消化,之後再插入口針,從破裂的細胞中吸取半消化後的液狀食物。薊馬為害後的植物葉片或莖幹,因為它被它們刺破的細胞漸漸死亡,顔色也發生明顯的變化,通常變為銀色或銅色。通過這些症狀,人們可以了解薊馬的為害情況。
纓翅目共分2個亞目,即錐尾亞目和管尾亞目。認别這兩個目,主要是從形态、行為和發育特征等方面來區分。管尾亞目的薊馬,腹部末節端部呈管狀,主要産卵于葉面,在其生長階段,有3個“蛹”期。管尾亞目中隻有1個科,叫管薊馬科。該科中的雄蟲,體形一般都比雌蟲大,而且該科的所有種群中的個體偏大,身體最長的薊馬就是該科的薊馬中發現的(14mm)。錐尾亞目的薊馬,雌蟲的體形比雄蟲大。因為它們腹部端前的産卵器呈鋸狀,是以叫“Terebrantia”。“terebra”意指“産卵器、螫針或刺。錐尾亞目的薊馬産卵于植物組織中,在它們的生長階段有2個“蛹”期。錐尾亞目中有個科,叫Uzelothripidae,該科中隻有一個種,即Uzelothrips scabrosus,其觸角的端節呈鞭毛狀。
紋薊馬科的Franklinothrips vespiformis成蟲,該種廣泛分布于熱帶
纓翅目的分類情況(2013)
一、錐尾亞目Terebrantia
1. 寬錐薊馬科Adiheterothripidae(11個屬)
2. 紋薊馬科Aeolothripidae(29 個屬)
3. Fauriellidae(4個屬)
4. ★半薊馬科Hemithripidae(1個化石屬, 另Hemithrips屬有15個種)
5. 異薊馬科Heterothripidae(7個屬)
6.★Jezzinothripidae(已滅絕,有人把它們歸入Merothripidae中)
7. ★Karataothripidae(已滅絕)
8. 黑薊馬科Melanthripidae(6個屬,該科薊馬主要取食花)
9. 珠角薊馬科(食孢薊馬科)Merothripidae(5個屬,大多分布于新熱帶區,取食幹木真菌)
10.★Scudderothripidae(已滅絕,有人把它們歸入Stenurothripidae)
11. 薊馬科Thripidae(分4個亞科,292個屬——花薊馬、普通薊馬)
12.★三疊紀薊馬科Triassothripidae(有2個化石屬)
13. Uzelothripidae(僅有1個種,叫 Uzelothrips scabrosus)
二、管尾亞目Tubulifera
1. Phlaeothripidae(分2個亞科,447個屬, ——該科薊馬主要取食真菌的菌絲體與孢子)
一些傳統的薊馬鑒定方法存在很多問題,如玻片标本的制作、儲存受人為因素及其他各種可變因子的影響,常常導緻錯誤的識别或鑒定。這些錯誤常見的有:①把不同的種鑒定 為同一個種;②把同一個種鑒定為不同的種;③把同種不同性别的個體鑒定為2個種;④把不同齡期的同種個體鑒定為不同的種。現代分子昆蟲學的發展,分子測序的方法,将在纓翅目及其他類群的昆蟲分類工作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本文一些術語的漢英對照:
【管尾亞目】Tubulifera
【錐尾亞目】Terebrantia
【泡足蟲】physopods
【前跗節】pretarsus
【小眼】ommatidium(pl.ommatidia)
【單眼】ocellus(pl. ocelli)
【半翅目】Hemiptera
【口針】stylet
【管薊馬科】Phlaeothripid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