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本用大半年時間專門寫出來的冊子。3月份接到通知,從今年起超過50歲者不能再安排到地方工作。接到通知時,自己一下子懵了。幾十年來,聽組織安排、為組織工作,已經成了骨子裡的依賴和自覺。不能轉業進入組織的體系内,就意味着沒人管自己了,也不知道要幹什麼。失去組織和依靠,那幾天夜夜都在做噩夢,常常掉進黑色的旋渦裡。大半年過去了,此刻我的心裡眼裡隻有文章,手裡有一本用心寫出的書稿,日子過得平靜,心裡異常安穩。從這個意義上講,是業餘的寫作把我從生命的旋渦裡渡了出來。
從小就有一個習慣,遇事想不開時就一個人在紙上寫。寫出來心裡就會好受一些,寫着寫着還會把思路理清楚,讓自己從不愉快中走了出來。接到通知的一周内,一直在本上寫畫着自己的心思,把最初的錯愕平息下來,把無序的擔心梳理清楚,對今後的日子也有了點思考。之後,欣然受邀去漢中看油菜花。出門照例還帶着本子,白天看,晚上寫,盡量隻寫眼前的美景,不提心中的焦慮。回來時,整理出一篇有生活氣的山水遊記,得到陝報的老師支援,把它刊發了出來。這是自己第一篇正式見報的散文。它像一脈清泉,流淌着自己的歡喜,沖走了心中的不快。然後到甯陝,到白水,到茂名,到武漢,到潼關,整個4月份一直馬不停蹄地跑着。期間,為白水寫的文章,竟然一下子被人民日報海外版錄用了。興奮中,感覺生活已經給自己打開了另一扇窗,裡面透着誘人的光。
5月份連續出了兩趟遠門。五一小長假時,和家人一起到了溫州的洞頭島。自己喜歡海,去過沿海的多個地方,也上過不少的小島。但是,當東海中心的五個小島一連串地出現在自己眼裡,看到一個如夢如幻的海上城市時,自己還是被深深震撼了。出島後,追尋着永嘉文化的蹤迹,又進了雁蕩山,在大山的角落裡看到了一個又一個精緻的小村鎮。幾十年的軍營生活讓自己習慣了簡單,認知趨向了平面化,從沒想到在大自然褶皺般的角落裡,還有會這麼富庶美麗的地方。過去常說要打開自己,也經常讀書、看新聞中開闊自己,現在才發現,腳步到不了的地方,心很難被真正打開。回來休整3天後,又和朋友去了貴州轉了一大圈,所寫的兩篇文章分别在中國文化報和中國散文學會會刊上刊用。
6、7月份,呆在家裡一邊補寫山水旅記,一邊試寫生活體會。寫的過程中自己很清醒,知道大衆寫作的潮流裡,人人都可以拿起筆,自己在這條道上就是湊個熱鬧。生命的河流遇到了中年的轉彎,業餘寫作可以讓自己打發這段日子,更好地安度時光。隻要有的忙,還有的樂,這就夠了。期間,關注家鄉發展變化的文章, “守望麥田”和“南山又近了”,回憶軍營生活的文章, “仰望堅守者”和“歲月的圓石”,都受到了好評。寫作穩住神後,還想着出門再幹點什麼事。仔細掂量後,選擇了慈善工作。慈善發自内心,道德廣布天下。現代慈善事業聚集了一大批熱心的優秀人士,我很願意與他們為伍,參與到這份熱忱的事業中。8月初和妻子去了榆林,之後就去慈善協會上班,借機更多地了解社會。10月份因慈善事又去了榆林。黃土高原的蒼茫雄渾讓自己激情飛奔,寫了多篇透着陽光氣的詩文。
随着文章不斷發表,我開始認真思考自己的寫作。十幾年來,一直把自己的作文稱為随筆,随地現寫,由筆寫心,不甚講究。年初出版第一本散文集時,我曾試着講過自己的寫作體會,就是努力在美麗的文字外衣下,給口袋裡裝一些家國情懷。作為業餘的寫者,對這些思想的包裝目前還顯稚嫩和粗糙。好在自己有幾十年的政工經曆,一直在關注社會,無形中提升了看世界的站位。一直在正面看事,正面講話,骨子裡流淌着很自然的正能量。這樣的背景制約着自己,也在成全自己,幾篇反映時代、讴歌先進的文章就是以獲得成功。時代永遠需要反映大主題、散發正能量的作品,這就是我嘗試着要追求的方向。9月份後,我嘗試着拓寬思路,寫了幾篇人物、劇評和有煙火氣的文章。在具體的寫法上,紅孩老師一直提倡突破,不能千篇一律。二上白雲觀後,試着寫了一篇非典型遊記。寫完忐忑地發給他看,竟得到了他的特别肯定。
在熱心人士的幫助和不斷見刊的自勵下,我的生活慢慢被專門的業餘寫作占據。寫什麼、怎麼寫、寫的怎麼樣,主宰了我的每一天,也主導着我的情緒。秋天到了,大自然的枝頭挂滿了豐收的果實,我的手頭也積攢了一本沉甸甸的書稿。它以遊記為主,包括現去現寫的,也包括宅家回憶的,還包括坐在家門口熱眼旁觀的。還有一節專門寫退役并轉型生活的,某種意義上,它們也是一種心的遊記。散文永遠是寫我的生活,至少是我看到、想到并有了感覺的事。好的散文雖然是寫我的世界,卻能獲得更大世界内人們的共鳴。這種共鳴大概有三種,一是眼前的生活共鳴,比如你說了什麼我碰巧也知道,完全像拉家常的,熱鬧可人。二是頭頂的精神共鳴,比如你說到了别人想過卻沒想明白的事,豁然開朗。三是心底的靈魂共鳴, 比如别人在你的文字裡讀到了像星空深處的感覺,悚然敬畏。我的這大半生一直率性而活,很少深入持久地思考謀劃過什麼事,一切都順其自然,盡其當然,之後就樂呵呵地接受所有的結果。這樣的生活經曆讓我很少有深刻的見解,所寫的文字也都是生活中的清淺感受。在紙質書越來越冷的情況下,費力把這些文章呈現出來,對自己來講,更多地是一種生活狀态的展示,像是在交卷。在為近一年的自渡交卷,給自己的生命交卷,也在向關心自己的朋友交卷。我的心路曆程在裡邊,我的旅行足迹在裡邊,我的寫作思路在裡邊,我再成長的用心用情也在裡邊。是以,讀到的朋友如果能會心一笑,我就已經很滿足了。
中年後的人生需要删繁就簡。目前自己的生活有着保障,可以經常出門看廣闊無邊的世界,寫發自内心的文章,交真誠有趣的朋友,真是何其幸也。我經常對朋友說,寫作、旅行、交朋友,是我生命裡的三片金葉,當下就靠它們也為它們而快樂地活着。旅行讓生命在全新的環境裡不斷受到碰撞,有了新的發現和體驗。看山看水看人物,實際上都是以他們為鏡在看自己。過去曾有五六年,自己每年最後一篇生活散文的題目都是,“向外走,向裡看”。現在明白了,作為生命體,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是最基本的人生課題。是以,我們得不停地看自己,看自己的不足,也看自己的進步。寫作讓生命不斷得到深化和提升。用心寫作的人,可以敏感、準确地捕捉、描述生命裡的某些感覺,讓它們凝結成文字,供自己經常回味。寫作能夠促進内在秩序的重建,不僅讓既有變得更有序,還會引導着去尋找更有意義的未知。寫作還是一件特别費知識、耗認知的事。為了寫好一篇文章,自己得去了解相關的背景,得去玩味心中的體驗,甚至得辨認某片樹葉的顔色,區分一些詞彙的用法。這樣的過程中,才體會到生活不易,寫作也難,人慢慢變得更加謙卑。所有事情的背後都是人,大半年的寫作、旅行中,我得到了身邊朋友的幫助,還結識了不少新的朋友。沒有朋友的相邀相伴,自己不會那麼快意地跑在外面。沒有朋友的指導鼓勵,自己的寫作很難堅持下來。沒有朋友的支援成全,還不夠成熟的文章就不會那麼順利地刊出。旅行的魅力之一就是在世界和文化的斷面上能清更多,退役、轉型的這一年同樣是一種生活的斷面,它也能折射出許多事。幸運的是,這一年裡,我有了更多的朋友,得到了大家的支援、交流和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