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左玮】
近日,警察陳國平通過短視訊平台和主播随機連麥PK的方式,宣傳反詐知識,瞬間火遍全網。相關話題有上億人參與,而“您下載下傳國家反詐中心 APP 了嗎?”成為了大熱的網絡用語。
9月4日,國家反詐中心 APP 的下載下傳量突破 2 億次。越來越多的警民參與宣傳反詐宣傳,正如陳警官直播時所說:“不分職業,不分警種,全民反詐,天下無詐。”
在B站看《青蛇劫起》,彈幕飄過“下載下傳國家反詐app”。
“我,秦始皇,打錢”
2020年10月,平頂山警察局破獲了一起“民族資産解凍類”詐騙案。騙子冒充皇族後裔,以保護流落民間的“巨額遺産”為名,以“高額投資、高額回報”為餌騙取錢财。
此類詐騙案件的手法已不新鮮,因其荒謬性甚至催生了“我,秦始皇,打錢”等諸多網絡段子。但至今仍然有數不清的群衆上當受騙。
2019年2月至8月,公安部曾開展為期半年的整治“民族資産解凍”詐騙案專項行動,半年時間,全國公安機關共打掉相關詐騙幫派284個,抓獲犯罪嫌疑人3589人,當機扣押涉案資金6.23億元。
此類詐騙案,打着愛國主義的旗号,多自稱為國家秘密項目。看似荒謬且手法單一,但組織嚴密、分工明确,直接或間接發展會員數千至上百萬人次,是集傳銷、詐騙為一體的混合形态犯罪。

“民族資産解凍”案話術
除了打“曆史牌”,電子時代的高科技詐騙也屢見不鮮。
今年8月底,某在讀研究所學生小餘接到“民警”電話,電話中“民警”聲稱她手機号上一個使用者涉及洗錢,希望她去最近的派出所報案并電話配合調查。
“這不是典型的詐騙電話嗎?”
“我最開始也認為是騙子直接挂了。可是我手機真的怎麼打電話都打不出去了。我立馬打開百度搜尋最近的派出所,沒想到網絡信号也斷斷續續,查詢不了。”小餘說,“在我開始着急的時候,那個‘警察’又打進來了,把我父母及我弟弟資訊準确的報出來了,甚至連我弟弟9月馬上要升哪個大學和專業的細節都知道。”
對方稱小餘涉嫌洗錢,對父母工作及弟弟升學會造成影響,希望她盡快配合。小餘按照對方的要求,在撥号界面中輸入“#**21*110#”和“*43#”并撥号激活。當小餘看到輸入代碼中有“110”時徹底相信了對方,幸運的是,當她被誘導彙出幾千元後猛然醒悟,及時止損并前往警局報警。
實際上,“#**21*110#”和“*43#”是手機設定“無條件呼叫轉移”和“呼叫等待”的代碼,任何大于3位的号碼都能立即激活。騙子會根據需要,讓對付輸入“110”、“120”、“999”,又或是已經停機的空号。當這段代碼被激活後,即使反詐中心監測到受害人正在同犯罪分子通話,民警撥打受害人手機号也無法打入,又或是直接轉接到騙子那裡。
當我詢問為什麼最初手機無法呼出、網絡信号也被攔截時,她回答不便透露。
起底電信網絡詐騙,追贓挽損有多難?
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隻依靠公安機關的“窮追猛打”和“圍追堵截”。追贓不易,挽損更是難上加難。
首先,部分群衆防詐反詐意識需加強。一位經驗豐富的反詐民警表示:“全國各地的反詐中心及派出所,每天都能接到多個轄區内電話預警資訊。面對我們的電話勸阻,一些群衆笃信自己沒有被騙。特别是僞裝成‘投資理财類’的詐騙,受害者往往認為自己獨具慧眼、發現了别人不知道的商機——‘你個小警察懂什麼?我會理财,平時都是我給别人上課的,我怎麼可能會上當?’中老年人也常常認為自己沒有被騙,你勸說多了,他甚至将民警拉入黑名單。哎,真是上趕着給騙子送錢。”
詐騙集團落網、受害者接受采訪時,仍然堅稱自己沒有被騙。
其次,電信網絡詐騙很難鎖定犯罪份子。一位辦案警察告訴我:“今年,我轄區一市民因‘上司借錢’被騙了幾十萬。在接警後,我們與銀行關聯,在30分鐘内順藤摸瓜鎖定了騙子賬戶所關聯的16個分散賬戶,挽回了大部分損失。但大多數時候,受害人意識到被詐騙來報案時,贓款已經轉移了。”
民警表示,通常情況下,受害者打入騙子指定賬戶的彙款,會迅速從一張卡分散到幾張卡,再分散到幾十張甚至幾百張。呈金字塔狀層層轉賬,最後化整為零,滿足每張卡最多能取2萬現金的條件,在境外被提現瓜分或倒金字塔再層層轉入騙子賬戶,布局十分精密。
在抓捕過程中,警方花費大力氣找到的“犯罪嫌疑人”,往往是身份被冒用的無辜人士(如在校大學生、偏遠地區農民、旅行簽證人員),這類人群有一個特點,就是沒有太多的征信問題,不易被銀行重點監管。甚至有時候,追查到的并非“無辜人士”,而是申請了大量儲蓄卡及信用卡再轉賣給詐騙集團的“伥鬼”。
再次,即使追查到境外詐騙集團,贓款也很難追回。“有很多人報警時會說‘你聯網一查不就知道罪魁禍首嗎?’認為警察就像電影裡特工一樣,查一下IP或銀行賬戶,就能在境外把騙子和贓款帶回國。說實話,境外追贓很漫長,這兩年遇到疫情更是難上加難。有些受騙群衆便自認為警察不作為,‘我覺得我認為我以為’……”反詐警察哭笑不得。
實際上,一方面,不法分子大多會将贓款揮霍一空,即便落網也無力償還;另一方面,境外追捕需要尊重他國的司法審判權。“東南亞的簽證很容易辦理。加上一帶一路的發展,每天都有海量資金流入和流出,不易監管。他國政府、警方松散式的管理甚至腐敗,更是給了詐騙分子更多可趁之機。有一些國家,對内是披着合法外殼的公司,對外則是專挑中國人行騙的詐騙窩點。案件追查到這階段,就已經上升到外交、政治的問題了。”
即使我方已掌握了犯罪嫌疑人的确鑿證據,但他國如拒絕引渡,則意味着前期所有偵破工作都将化為泡影。在實際操作中,因贓款往往已被犯罪分子在境外買房置業,一些國家會出于經濟利益拒絕引渡罪犯。甚至,因為近年比特币、小狗币等數字貨币的流行,國際洗錢機構也為詐騙集團提供了新的思路。
最後,反詐聯席部門制度仍需改進。電信詐騙通常涉案人數多,調查驗證工作量巨大,需要多地警方多部門協調配合。
一位公安系統反詐專員告訴我:“2015年成立了反詐騙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包括工信部門、金融機構等23個部門。但很多反詐職能部門比如‘平安辦’和‘聯席辦’,大衆估計聽都沒聽說過。有時候,聯席内部也會認為反詐是公安機關的事,沒有切實行動起來。如果明确獎懲,公安強打擊、聯席抓防範,反詐人民戰争的戰果一定會更突出。”
為保群衆“錢袋子”,國家做了哪些努力?
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杜絕網絡電信詐騙,更應防範于未然。是以,國家反詐中心在2020年組建工作專班,将“反詐宣傳”和“普法教育”列為重中之重,以此強化全民反詐意識,從源頭減少詐騙案件。
今年2月1日,國家反詐中心正式入駐人民日報用戶端、微信、微網誌、抖音、快手等五家新媒體平台,開通官方政務号。
3月,反詐工作的重磅炸彈“國家反詐中心官方APP”正式上線。APP集報案助手、線索舉報、詐騙預警、身份核實、反詐宣傳等多種功能于一體,可以幫助群衆預警詐騙資訊、快速舉報詐騙内容、高效提取電子證據、了解防騙技巧,切實提升識騙防騙能力。
其中,最為強大的功能是對詐騙行為進行提前預警。當您收到詐騙分子的可疑來電、可疑短信或安裝可疑APP時,它可以智能識别并提前報警,大大降低了受騙的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犯罪分子的山寨版“國家反詐中心”app已經出現,多為迷惑性極強的釣魚軟體。如要下載下傳,請在正規平台。
電信網絡詐騙危害廣泛,涉案鍊條長。為此,公安部與中國人民銀行等部門聯合制定了涉案賬戶緊急止付和快速當機機制,逐漸實作商業銀行和公安大資料資訊互通。
此外,銀行辦事視窗及ATM處,均設有嚴密監控及警示提醒。銀行作為巡查和監控重點,巡防員或銀行員工對疑似遭遇詐騙的轉款客戶“一發現、二詢問、三勸阻”。
線上金融機構也需嚴防死守。2月,在國家反詐中心指導下,支付寶安全中心設立的公益反詐防騙平台“安全學院”,為7億使用者提供反欺詐宣傳,嚴防近年頻發的冒充淘寶客服“備用金退款”詐騙。
實名制認證、阻斷改号軟體等手段,使詐騙份子越發無處遁形。某市警察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幾年工信部門的“斷卡行動”,在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方面起了巨大作用。斷卡指的是電話卡和銀行卡,在詐騙團夥實施騙局及贓款轉移境外的過程中,離不開電話撥号及層層轉賬。2020年開始,到2021年9月是第6輪斷卡行動了。兩卡管好了,等于是砍了電信詐騙的‘左臂右膀’。”
反詐宣傳有多“卷”?
“本樓棟有一美男子網上裸聊被敲詐四萬元”、“男子和‘美女’網戀被騙100萬,‘女友’竟是親外甥!”,這并非案情通報,而是防詐反詐勸誡性橫幅。
近年來,“裸聊”“網戀”詐騙案件頻發,多地民警在小區内、大街旁拉起反映受害者真實案例的“硬核”橫幅,很多宣傳内容走紅網絡。
乍一看,此類宣傳文案疑似花邊新聞,使人“浮想聯翩”。但不可否認的是,與過去“網戀有風險,求職需謹慎”等傳統智語相比,接地氣的真實案例顯然更能起到警示及宣傳作用。
“反詐蛋”備受好評
4月27日,中央宣傳部、公安部聯合啟動“全社會反詐總動員”宣傳活動。活動中指出,要利用各種媒介及形式、探索嘗試新方法,持續掀起全社會反詐新熱潮。
某派出所民警表示:“今年很多城市也開展了這個活動,以後也會繼續加強對學生和家長的宣傳。随着國家手遊防沉迷系統落實,現在很多騙子又盯上了中國小生。騙子稱能解除防沉迷系統的時間限制,騙取學生家長的身份證照片、銀行卡等資訊。”
今年,大量群衆集中接種疫苗。多地民警們充分利用群衆排隊或留觀時間,進行反詐宣傳,手把手為老年人安裝國家反詐中心app,為人民群衆接種“防詐騙疫苗”。因為“療效”強大,甚至鬧出一些“大義親”的烏龍。
全民反詐不會“自然形成”,也不能僅僅依靠公安機關的“圍追堵截”,它需要黨政機關、社會及群眾同心協力。作為公民,我們應該堅守法律底線、警惕“大餅”誘惑,提高自身防騙意識和識騙能力,做個反詐明白人。
說了這麼多,“您下載下傳國家反詐中心APP了嗎”?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内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将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