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雙減政策”之後,中國即将進入“大國文”時代,國文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那麼你有沒有想過,何謂“國文”?中國大陸中國小階段教授母語的學科為什麼既不叫“國語”,也不叫“國文”,而要叫“國文”呢?

“國文”的本義是“語言文字”,後拓展為語言文字、語言文學、語言文化的共同簡稱。但作為學科稱謂,其背後有着更深刻的含義。
清朝廢除科舉後,開始開辦新式學堂,其中教授曆代古文的科目,稱之為“國文”。五四運動後,提倡白話文,教材凸顯口語特點,于是改“國文”為“國語”。
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新中國成立後,葉聖陶認為“語”和“文”不能偏廢,故将“國語”和“國文”合二為一,改稱“國文”。這一建議被教育機關采納并推向全國,從此“國文”便成了中國中國小母語課程的通用叫法。
也就是說,“國文”這個詞是葉聖陶發明的。
葉聖陶,一位影響了幾代人的作家、文學出版家、社會活動家,而他最重要、最響亮的身份則是“中國現代最偉大的教育家”。
葉聖陶不僅寫出了中國第一篇童話故事《稻草人》,還草拟了《國小國文課程标準》和《中學國文課程标準》,讓新中國從此有了國文課,更為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小國文老師樹立起為人師表的典範。
葉聖陶最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以身作則、以學生為本和愛的教育。
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
教師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為人師表。
“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說,隻需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
國小教育的價值,就在于打定國小生一輩子有真實明确的人生觀的根基。
這些關于教育的至理名言,均出自葉聖陶之口。
1912年3月,未滿18歲的葉聖陶剛剛中學畢業就初登講台,成為蘇州言子廟國小的教師,由此開啟了他鐘愛一生的偉大事業。
後來的葉聖陶,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一躍成為民國時期著名的作家和編輯出版家,親手發掘并扶持了一大批後來享譽文壇的文學巨匠,比如巴金、茅盾、丁玲、戴望舒等。由此,葉聖陶也被公認為中國近代文學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伯樂。
但即便是成名後的葉聖陶,仍不忘初心,用一生踐行着初登講台時的承諾——“願謹守所志,直到永遠”,自始至終,他都把教書育人當作自己最堅定的理想,他也是以被譽為“永遠的國小教師”。
筆者幼年初識葉聖陶,是源于“四顆糖”的故事,不用打罵,無需呵斥,他僅僅用了四顆糖,就讓犯了錯的孩子幡然悔悟、知錯就改,完成了一次教科書級的“愛的教育”。是的,最好的教育不是說教,而是感化。
葉聖陶曆經晚清、北洋、民國,矢志不渝緻力于中國小教育,新中國成立後更是曆任教育部副部長、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中國文史館館長等國文教育相關要職,他用一生踐行着為人師表的本分,用愛與智慧給予每一名學生最好的教育,成為萬千國文老師心中永遠的燈塔。
1988年2月16日,葉聖陶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巨星隕落,精神永存!願後世良師,跟随先賢腳步,繼續投身于中國教育事業!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