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爽的學人之交——讀《書信裡的逝水年華》

作者:祿和書話

這本小書收入許淵沖三篇文章,一是代序的《葉公超、錢锺書、楊振甯》,二是《錢锺書先生和我》,三是《和錢锺書先生談文學翻譯》。

錢锺書學貫中西,許淵沖兼通英法,兩代學人之間的通信,基本以有關翻譯的探讨為主題,互有借鑒提醒,各有各的堅持, 少俗言虛禮,多真情實性,間以關心與幽默,讀來令人心折。

許淵沖在中國古詩對外推介方面成就卓著,他注重韻律的英文、法文譯本,成為經典之作。對于翻譯,曆來有不同認識,無色玻璃般求“真”與有色玻璃般求“美”是常見的兩大觀點。對此,錢锺書與許淵沖分屬兩派,錢傾向求真,許偏重求美,但并不妨礙二者的坦誠交流,錢锺書1983年12月3日的回信中說:“至于譯詩一事,則各尊所聞,不必強同。”在認為錢锺書“采取消極的辦法,就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同時,許淵沖由衷感歎:“但從他譯‘吃一塹,長一智’的實踐看來,他的譯文是既真且美的。”這裡有個小故事,金嶽霖翻譯《毛選》時,對“吃一塹,長一智”無從下筆,錢锺書脫口而出:A fail into the pit,A gain in your wit。衆人無不佩服。

在古詩詞英譯過程中,為準确把握詩詞的内涵,許淵沖多次向錢锺書請教,均得到滿意答複。比如蘇轼《百步洪》中“有如兔走鷹隼落”四句說的是“輕舟”,李清照《小重山》“驚破一瓯春”中,驚破的是“曉夢”而不是茶傾等。再有劉禹錫的“道是無晴卻有晴”、李商隐的“春蠶到死絲方盡”,如何把“晴”通“情”、“絲”通“思”的意思完美地表達出來,錢锺書從英文到法文均給予了有益的指導。

嚴謹的學術交流之餘,錢锺書先生幽默的本性時時在書信中顯露,如稱精通英、法雙語的許淵沖為“雙槍将”,1987年許淵沖英譯《李白詩選一百首》出版後,錢锺書以《李白醉寫吓蠻書》故事為典故,笑稱惜李白未解紅毛鬼子國文,“不然,與君苟并世,必莫逆于心耳”。

錢锺書早期寫給許淵沖的書信,均用毛筆書寫,筆法秀麗,中西雜糅,文字書法俱佳,稱得上尺牍精品。從1987年8月8日開始,因錢先生患病緻右拇指痙攣,用毛筆“如蒼蠅搖石柱”,改用“鋼筆塗鴉”,昔日風采不可複現。

“求真”與“求美”,是錢锺書與許淵沖探讨翻譯工作的核心,顯示出老一輩學人對學術的認真與執著,值得後輩悉心體會。

普魯斯特《追憶逝水年華》,又有《追尋逝去的時光》等譯法,“逝水年華”是許淵沖先生力排衆議的譯法,他對這個詞應該是情有獨鐘,故使用在了《書信裡的逝水年華——錢锺書與我》一書中。

如今,錢先生、許先生已相繼離世,但那些清清爽爽的學術交流,那段如詩一般的逝水年華,卻會長留世間,讓後學激賞贊歎。

清爽的學人之交——讀《書信裡的逝水年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