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清爽的学人之交——读《书信里的逝水年华》

作者:禄和书话

这本小书收入许渊冲三篇文章,一是代序的《叶公超、钱锺书、杨振宁》,二是《钱锺书先生和我》,三是《和钱锺书先生谈文学翻译》。

钱锺书学贯中西,许渊冲兼通英法,两代学人之间的通信,基本以有关翻译的探讨为主题,互有借鉴提醒,各有各的坚持, 少俗言虚礼,多真情实性,间以关心与幽默,读来令人心折。

许渊冲在中国古诗对外推介方面成就卓著,他注重韵律的英文、法文译本,成为经典之作。对于翻译,历来有不同认识,无色玻璃般求“真”与有色玻璃般求“美”是常见的两大观点。对此,钱锺书与许渊冲分属两派,钱倾向求真,许偏重求美,但并不妨碍二者的坦诚交流,钱锺书1983年12月3日的回信中说:“至于译诗一事,则各尊所闻,不必强同。”在认为钱锺书“采取消极的办法,就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同时,许渊冲由衷感叹:“但从他译‘吃一堑,长一智’的实践看来,他的译文是既真且美的。”这里有个小故事,金岳霖翻译《毛选》时,对“吃一堑,长一智”无从下笔,钱锺书脱口而出:A fail into the pit,A gain in your wit。众人无不佩服。

在古诗词英译过程中,为准确把握诗词的内涵,许渊冲多次向钱锺书请教,均得到满意答复。比如苏轼《百步洪》中“有如兔走鹰隼落”四句说的是“轻舟”,李清照《小重山》“惊破一瓯春”中,惊破的是“晓梦”而不是茶倾等。再有刘禹锡的“道是无晴却有晴”、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如何把“晴”通“情”、“丝”通“思”的意思完美地表达出来,钱锺书从英文到法文均给予了有益的指导。

严谨的学术交流之余,钱锺书先生幽默的本性时时在书信中显露,如称精通英、法双语的许渊冲为“双枪将”,1987年许渊冲英译《李白诗选一百首》出版后,钱锺书以《李白醉写吓蛮书》故事为典故,笑称惜李白未解红毛鬼子语文,“不然,与君苟并世,必莫逆于心耳”。

钱锺书早期写给许渊冲的书信,均用毛笔书写,笔法秀丽,中西杂糅,文字书法俱佳,称得上尺牍精品。从1987年8月8日开始,因钱先生患病致右拇指痉挛,用毛笔“如苍蝇摇石柱”,改用“钢笔涂鸦”,昔日风采不可复现。

“求真”与“求美”,是钱锺书与许渊冲探讨翻译工作的核心,显示出老一辈学人对学术的认真与执著,值得后辈悉心体会。

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又有《追寻逝去的时光》等译法,“逝水年华”是许渊冲先生力排众议的译法,他对这个词应该是情有独钟,故使用在了《书信里的逝水年华——钱锺书与我》一书中。

如今,钱先生、许先生已相继离世,但那些清清爽爽的学术交流,那段如诗一般的逝水年华,却会长留世间,让后学激赏赞叹。

清爽的学人之交——读《书信里的逝水年华》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