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品讀《山東省垣名勝記》</b>
文/楊曙明
《山東省垣名勝記》出版于1935年,作者叫李子全,校對為李秀民,二者都是商河人,印刷者是商河三民印刷局。
李子全,字型元,先後畢業于山東公立法政專門學校和京師内務部警官高等學校,曾任煙台警察廳科員、水上警察沾海炮艦大副,山東省警務處視察員、安丘縣警察局課員、新泰縣警察局局長等。從其所從事的職業來看,他不是文學業内人士,充其量隻是文學愛好者,其之是以寫作《山東省垣名勝記》,按照他自己的說法,是因為1932年夏天來濟南謀事期間,曾“寓大明湖南畔的貢院後街,居湖濱,經數月之久。”由于“身無職務,随意而遊,周覽山東省垣諸名勝,(故而)記錄成帙。”
《山東省垣名勝記》計有34篇遊記,篇幅雖都不長,但卻實錄了當年濟南諸多名勝古迹的風貌,且“均經實地考察,并無特别渲染。”因而,許多記述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正如蒙陰的任育民,在為該書所作的序中所說,該書“或即事以寫景,或見景而生情,形容盡緻,宛然如在目前,誠濟垣名勝之一幅寫真圖也。故欲知濟垣名勝者,不可不讀是書;欲覽濟垣名勝者,尤不可不讀是書。”
“濟南山水甲齊魯,泉甲天下”,因而曆代名士多有詩作留于後世。在《山東省垣名勝記》34篇遊記中,有18篇附有前人的相關詩作。如《大明湖記》附有曾鞏等的相關詩作,《曆下亭記》附有蒲松齡等的相關詩作,《遊龍洞佛峪記》附有李攀龍等的相關詩作,《彙波樓記》附有張養浩等的相關詩作,《華不注記》附有王士禛等相關的詩作。這些附後的詩作,對于讀者欣賞原文是極為有益的。
在《山東省垣名勝記》所記述的34個(組)名勝古迹中,時下多數風采依舊,甚至是更加風情,如三大名勝及華山、曆下亭、百花洲、黑虎泉等,但也有些随着時代變遷,如今已經消身匿迹,如彙泉寺、鵲華橋、白雪樓、山東省立群眾教育館等,筆者依據原文,“再現”如下:
“彙泉寺實大明湖一小島耳,以諸泉彙流,由此北注,故曰‘彙泉寺’。彙泉寺可由彙泉寺街北端迤西,循小徑而抵達該寺之東。餘自鵲華橋登舟,經曆下亭北行,則至該寺西門矣。登陸入覽,始知此寺南門居中,額題‘彙泉禅林’。複進二門,院内北有菩薩殿,有東、西廂。東院尚有文昌閣,閣前建亭,内有懸額,題‘雲遏湖隈’。由閣西石階登閣入内,則見文昌帝君像居中,左立文祖,右配魁星。繞閣周覽,南望群山,聳入雲際;北觀城堞,蜿蜒數裡;東有民宅密布,西有湖景争豔,與北極台、彙波樓成為鼎足之勢,與張公祠、曆下亭并有銜接之概。此寺雖非奇異建築,然亭閣殿軒,含有古風;四面繞蓮,頗呈雅意。”
“鵲華橋位于省垣鵲華街中間,南系百花洲,北為大明湖,橋純石築,峻架波上,登之能望鵲、華二山之勝,因以賜名。夏季橋旁,柳蔭蔽日,左右蓮開,蒲葦叢生,漪清澈底,遊憩橋畔,無限奇趣。橋之西北,禦碑亭後,船泊甚蕃,遊明湖者,多由此登舟,泛覽全湖之勝。”
“山東省政府内(珍珠泉大院,筆者注),東有劇院,每遇慶典,就此演劇,樓台布置,可壯觀瞻。中多廳軒,則為省政府辦公地點。西有巨池,廣約數方畝,四面置有鐵欄,泉水由池底升騰,參差錯落如瀉萬斛珍珠,故名曰‘珍珠泉’……北岸巨廳,即昔日白雲樓也,為主官宴賓之所;南畔古樹,形若蒼龍,公餘就此休息,自能暢心懷而得逸趣,誠可為省垣名勝也。”可惜了昔日珍珠泉大院的這番景色,在1937年冬,被韓複榘火燒為灰燼。
“山東省立群眾教育館設于省垣貢院街北端,西鄰省黨部,東際圖書館,據大明湖南畔,籌舉群眾教育建設,内部分博物、衛生、商品、遊戲、圖書、先烈六處。博物館,陳列禽獸蟲魚等物,以大猩猩、巨蟒為壯觀。衛生館,陳列心肝耳目等形,以全人骨、胎兒狀為罕見。圖書館,有新舊圖書。國貨館,有貨品式樣。先烈館,列先烈之遺迹。遊戲處,備兒童之玩具。院内土嶺曲河之布置,茅亭花木之點綴,臨館周覽,多識鳥獸草木之名,增加群眾愛國之志,實為社會教育之根本地。”另據《1934·濟南大觀》載:成立于民國十八年(1929)的山東省立群眾教育館,“内設博物、衛生、植物、礦物、藝術、國貨、省産品、兒童玩具、各種圖書等,任人遊覽,不收費用,星期一日為星期。”
當年在鐵公祠之東臨,還有處佛公祠。佛公祠今已不存,何因為之,《遊鐵公祠記》中記述得很清楚:鐵公祠“之東為佛公祠,正殿名曰‘水鏡堂’,院内亦有碑,記清季佛公倫任山東巡撫之政績。全祠布置,與鐵公祠均屬相同。二祠相連之壁間,嵌有橫碑,志鐵、佛二公祠。民國十五年,為張宗昌毀損,謀就址自立生祠,未及興工,則被革命軍逐去。”(筆者注:張宗昌時任山東督辦。)
濟南泉水衆多,以往人們多以泉群予以分類,而《濟南七十二泉記》中,則是按照泉名釋義來分類,顯得别有風趣。泉之取象于天者,曰‘白雲’,如雲之英英也;曰‘甘露’,如露之滴滴也。泉有一人名者,曰‘舜泉’,曆山之遺迹也;曰‘杜康’,世傳杜康釀酒處也;曰‘孝感’,元孝子劉琮事母求得之泉也。泉有以動物名者,曰‘馬跑’,則為馬之奔;曰‘鹿跑’,則為鹿之逐;曰‘白龍‘,則如白龍之出峽;曰‘騰蛟’,如蛟之得雲雨而飛騰;曰‘虎’,虎嘯生風也;曰‘金虎’,曰‘黑虎’,曰‘白虎’,則以其色别之也。泉有以植物名者,曰‘花’,因花紋蕩漾也;曰‘草’,因水草交萦也;曰‘芙蓉’,明其豔也;曰‘莴苣’以苦寒也;曰‘黃花’,淡而彌永也;曰‘柳絮’,水沫紛翻如絮之飛舞也。泉有以樂器名者,曰‘琴’,流水之調也;曰‘琵琶’,浔陽之舊曲也。泉有以珍寶名者,曰‘懸珠’,如珠之懸也;曰‘漱玉’,如玉之漱也;‘曰’金沙,淘沙而金可揀也。”此外,還有‘泉有得名于釋氏者’和‘泉有得名女工者’等。至于“曰‘懸泉’者,以其形也;曰‘溫’、曰‘冷’者,以其性也;曰‘朱砂’、曰‘胭脂’,以其色也。可以染,曰‘染池’;可以汲,曰‘林汲’;灰之澄也,曰‘灰池’;井之滿也,曰‘淺井’;天倒影如鏡,曰‘天境’;水懸流而如簾也,曰‘水簾’”等等,讓人品味更是頗得情趣。
大明湖現有“老八景”和“新八景”之說,不過在該書之《大明湖記》中,有“湖中八景”之說:“由鵲華橋乘舟,沿水徑抵曆下亭,總覽湖勝,鐵公祠、北極廟、彙波樓、聳峙湖北;曾公祠、張公祠、彙泉寺,羅列湖東;李公祠點綴湖南,曆下亭孤立湖中,直如摹妙之圖,所謂‘湖中八景’者,此也。”筆者品讀此書前,尚未見有前人如此之說,故頗感新鮮。雖然時下彙泉寺已消身匿迹,但超然樓卓爾不群,故時下的湖中八景當更勝以往。
濟南有四大泉群之說,也有四大名泉之說,不過,四大泉群毫無争議,四大名泉則衆說紛纭。在該書之《金線泉記》中,作者亦有四大名泉之說,即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金線泉。以筆者的品讀,這當是當時世俗的認可。當然,從時下的現狀來看,将金線泉列為四大名泉之列,似乎有些牽強,倒不如将百脈泉與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并列為四大名泉更為合适。
《山東省垣名勝記》,書不厚,文不長,但卻是民國年間記述濟南名勝古迹的重要曆史史料,值得品讀,值得珍藏,因為此乃傳承濟南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鍊環”。
【作者簡介】楊曙明,祖籍沂源的濟南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任曆下區作家協會主席。出版有《歲月無痕》《流年似水》《心路不覺遠》《凝固在記憶裡的時光》《光陰的印記》《我的父親母親》《曆下名士尋蹤》等九部散文集,《有話明說》《話由明說》兩本時評專著;曾為《齊魯晚報》“有話明說”的專欄作家;主編有《濟南的味道》《曆下傾城》《詩意曆下》《曆下民間故事》等書籍;曾獲得過冰心散文獎、齊魯散文獎、泉城文藝獎等。
壹點号真言貞語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下傳“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