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筱彤
一
憑什麼僅十集,口碑卻這麼好?
影視劇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難超原作。從之前的《河神》到最近的《鬼吹燈之雲南蟲谷》,都是血淋淋的例子。但這部《俗女養成記2》卻成為例外,一集封神,開分9.3!!!

這部劇所講的故事,算不上如何精彩,隻不過是關于一個普通女人和她一地雞毛的生活,讓劇外的我們上一秒哈哈大笑,下一秒眼睛發酸,回過神來才發現,原來,你我都是劇中人。
一開始有多少人會因為這個片名以為這是一部狗血的愛情劇?當你點下播放鍵的那一刻,就會發現這個“俗女故事”怎麼不按常理出牌啊?
第一季《俗女養成記》創下台灣華視13年來最好收視成績,在當年的金鐘獎上也斬獲了“最佳迷你劇集獎”、“最佳迷你劇集女配角獎”、“戲劇類節目剪輯獎”三項大獎。
時隔兩年原班人馬第二季回歸,剛開播的第一集就在豆瓣上斬獲9.6的高分。一周一更,觀衆們紛紛表示,還是那個熟悉的味道,又溫馨又治愈,好哭又好笑。
女主角是“與世俗成功格格不入”的大齡女子陳嘉玲,當年她不惜引發家庭革命也決心要離開家鄉的她,在台北奮鬥了近二十年,沒房沒車沒老公沒小孩,在生活的荊棘面前,她最終做出了回老家的決定,人生的下半場她沒有浴火重生,而是在一件件俗事中成長。
整個故事并沒有逆風翻盤的情節,更沒有遇上小奶狗霸道總裁的橋段,隻是和你述說了平凡“俗人”的一些平常細碎,有笑有淚有酸楚,又喪又溫暖。正如本劇的導演嚴藝文在接受采訪時,談到:“這出戲真的沒有什麼大道理要講,隻希望你輕松的看,開懷的笑,笑完再繼續好好過日子。”
二
平凡鏡頭下拍的平凡故事
劇集是穿插着大陳嘉玲和小陳嘉玲的片段。小陳嘉玲可愛又滑頭,父母和阿公阿嫲都非常的市井,溫馨和搞笑。而陳嘉玲的40多歲,卻拒絕了跟她求婚的男友,丢了自己的體面工作,生活過的一團糟。于是她傳回家鄉,最終在阿嬷的去世和一連串的影響下,找到了真正的那個“快樂的自己。”
社會中我們都在努力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我們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都有潛在的邊界,是以我們40歲不結婚是失職,沒有高薪工作不體面,沒有老公被人笑,沒有孩子活該孤獨。我們的開心又何嘗不淺薄?老公給你買禮物的時候,你覺得他很稱職,老爸老媽鼓勵你時,你覺得他們很開明,朋友善于開導你,那你的朋友就是值得信賴的朋友。但是實際上呢,你的這些感覺都是在“角色層面”,我們沒有真正去看到角色底下的真實。
就像劇集裡的小叔叔,因為從小被父親寄予厚望,父親認為他的角色應該是“最聰明的那個孩子”而最悲劇的事情是,被寄予厚望的小叔叔内心無法承受這份“厚望”,他沒有腳踏實地的能力卻又想要快速成功。外表體面實際狼狽的他,有一次被父母看破他身負巨債,而自那一次,他就再也不敢回家。他被“聰明孩子”的設定套牢了,無法再看到真正的父母對他的愛。
而劇集裡的姑姑,因為三十多歲拒絕男方的婚約被母親罵“你不嫌丢人我們還嫌丢人!”,于是姑姑離開了那個家。姑姑知道自己無法擺脫鄉親們的眼光,也害怕父母的責備。父母想讓她趕緊嫁人本來隻是希望她幸福,但是在衆口铄金之下,又變成了害怕女兒嫁不出去惹得自己被笑話,這份期盼便是長了刺,姑姑隻能被迫離開。
隻有劇集裡的“爸爸”在深夜裡哭泣,他害怕姑姑難過,害怕姑姑無法得到幸福。而一生要面子的阿嫲,扮演了一輩子的陳太太,母親以及阿嫲,内心卻一直渴望做真正的自己。明明當年是她把大齡未婚的女兒趕出家門,而臨終前她卻開始羨慕嘉玲40歲還沒有結婚,如此自由。她希望在她死後,孫女把她的骨灰灑向大海,讓她成為她自己。她一生為“角色”,為“面子”所累。她不想再做陳太太,也不想成為誰的媽媽,誰的阿嫲。
三
故事最後,希望所有人都“看不懂”
故事的最後,陳嘉玲帶着她的發小男朋友,陳嘉玲弟弟帶着自己的男朋友,大家一起來到爸爸媽媽家吃團圓飯。插圖1這才是擺脫了“角色”的真實的幸福。陳嘉玲可以去買大家都不看好,但是自己很喜歡的鬧鬼的房子。弟弟可以和自己的同性男友在一起。父母看到他們真實的快樂和幸福。還有什麼比這更重要的嗎?
同時,這部劇也并非強劇情、強特效或者大制作的IP劇集。《俗女》系列講述的是大齡熟女的人生故事,這個故事涉及成長、家庭、職場、感情等方方面面,它像是一部女性成長記事簿,但是雙線叙事與濃厚的家庭比重,又比其它單純的女性故事更加具備煙火氣與溫情感。它講的是現實故事,劇集并沒有很強的工業痕迹,與同樣在國内大熱的《洛基》、《緻命女人2》、《東城夢魇》等海外劇集,《俗女》系列的叙事手法和制作水準都顯得不夠精緻。
《俗女養成記》系列看似是很幽默治愈且溫暖的劇,但核心裡藏着的是許多不為人知的心酸。
看不到看不懂這些無奈,你就追着搞笑的劇情走,那也會很歡樂。真心希望所有人都看不懂,也看不到這些無奈,因為那證明你沒有經曆過類似的悲劇。成功也并非人生唯一的評判标準,最重要的是,不管幾歲,我們都要熱愛現在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