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一上來就把貧苦兒子展示的淋漓盡緻,村頭一塊石碑亦是已有半分殘缺,一如這個古老的村莊,把半碗村的貧窮以一種直覺的形式一下刻在你的腦海中。。一直到現在,這個電影帶給我的還是那個時代特有的悲涼。

半碗村裡有一戶人家有一個正在上學的兒子名叫書立,書立的媽媽美麗動人,但媽媽的丈夫确實腿腳殘疾。我為什麼不直接說書立的爸爸呢?是因為雖然書立管這個男人叫爹,但所有人都知道,那不是書立的親爹。這件事情也是男人心頭的一塊病。有一次女人為了給書立買一件衣服竟然管别人借錢而不是管自己的丈夫要。這件事男人知道了之後大發雷霆,他氣的是自己女人把自己又一次當成了外人。我想這也是大多數重組家庭難以處理的事情吧,在《演員的誕生》節目中,章子怡看完一段關于重組家庭兄弟情的表演後,突然哽咽地說:我的大女兒,她不是我親生的,但是我要把我所有的愛都給她,也許會勝過我的親生女兒。這一番話,讓很多人對她鼓掌稱贊,卻也直接暴露了重組家庭的缺點,不是親生的要用更多的時間更加小心翼翼的去維持這段親情。
雖然書立跟自己的繼父關系并沒有很好,但他與爺爺确是極親近的。爺爺說:他在自家炕上落得草,他就是自己的親孫子。書立的父親是知青,去世的時候才24歲,爺爺敬重讀書人,敬重他的父親。爺爺還把知青讀的書小心翼翼的儲存起來給書裡讀。看得出來爺爺是想要書立好好讀書的,可書立卻對自己沒有一點信心,他怎麼努力,他連課本都沒有,國中幾年總是被同學嘲笑是小丫頭養的。看似與我們的現實生活相差甚遠,但其實這就是真實存在的。從那個年代就開始有着巨大的貧富差距,還有就是教育資源的配置設定不均,鄉村教學的硬體,環境均是無法想象的。
徐老師人稱徐瞎子,無時無刻不在看書。看電影的時候想看書,半夜關燈了打着煤油燈也要看書,他的眼睛多半是看瞎的,但徐老師對書立是極好的。徐老師想考清華,但他自己也知道他一直心心念念的清華也隻是夢想了吧。他把希望寄托在了書立的身上,他看的出來,書立是有天賦的。遇到一個天賦型選手可能是全國所有老師最希望的吧。
老師帶書立出去考試,卻非常戲劇的遲到了,書立在監考老師的憐憫下做完了試卷卻沒人肯收。徐老師去找人理論,有這樣一個老師無疑是幸運的,農村人不代表一定要一直在小鄉村念書,他們也有走出去的權利,他們也有在外求學的權利。這壓根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小山村不知壓垮了多少人的夢想,但令人激動的是,仍然有人心存夢想,絕不放棄。
好在書立是争氣的,他真的考上了,但随之而來的是五千塊的學費,這對于一個普通小山村的家庭來說無疑是一筆巨款。即便是放到現在,這筆錢仍是一筆不小的數目。父親産生了讓他放棄讀書的念頭,隻有爺爺是堅定的,爺爺甚至冒雨去後山砍樹來籌集學費,最後還是對他寄予希望的徐老師湊齊了學費。
開學以後,巨大的貧富差距一下子就顯露出來。一個拿着蛇皮袋上學。一個車接車送。一個頓頓白飯就着空氣吃,一個頓頓紅燒肉。其實不隻是物質上的差距,更多的是家境帶給人的眼界的差距。家境對人的影響很大,是對于普遍性而言的,它是一種社會現象。不可否認的是,有些人出生在坐擁億萬資産的家庭,有些人父母有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而有的家庭連職高學費能否負擔得起都是問題。
最終書立還是決定不讀書了,他與他的同學們是格格不入的外面的世界太陌生了,甚至當徐老師讓他去參加奧數的時候他都拒絕參加。他是怕這個陌生的世界的,我想小山村裡的孩子是都會怕的吧,電影裡真實而又無奈。這一次,父親選擇了用自殘的方式逼他上學,徐老師也來送行。當徐老師唱出那一句:五十裡大堤呀, 咱朝前走 。我突然酸酸澀澀的,心鈍鈍的疼,他的夢想終是延續到了書立的身上。
"你是勇士,你很堅強"書立默念着這句話參加了奧數教育訓練。父親病了,手裡一直緊緊捏着一張報紙,上面寫着"大山裡的孩子,走向了奧林匹克"。出成績的那天父母以及徐老師夫婦都坐在電視機前熱淚盈眶。他成功了!他終于成功了!
教育資源不均衡始終是我們國家現存的問題之一,這個不能通過教育市場化來改變,還需要國家一如既往的大力投入,學校教舍,硬體設施,最重要的是師資力量。這部電影是比較理想化的,不過确實表現了不少真事真情。值得一提的是,農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差距是全方位的,農村的孩子不要以為考上好大學就接近城市的孩子了,那不過是縮短了一大截距離,而總距離,可不知道有多長呢,但是一定要,珍惜利用各種機會,這樣差距才能越來越小。其實有差距也要接受,比不上也罷,人總是有差距的,但是努力變好,總是沒錯的。但是那些城裡的孩子他們的父輩哪一個不不是一輩一輩走出來的,我們承認差距,我們在竭盡全力縮小差距,一代人不行就兩代,兩代人不行就三代,都是這麼走過來的。
寒門出貴子是難的,但對于寒門也隻能埋頭前進,希望下一代能越過這鴻溝。我依然相信讀書是改變階級差别的途徑。同時我也想告誡當代年輕人我們有着優越的學習環境但也不要沒了走出大山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