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除了基耶斯洛夫斯基,說起《藍、白、紅》三部曲時還必須提他

12月3日至7日,上海師範大學世界電影研究中心主辦了“電影學堂·電影編劇工作坊”,74歲高齡的克日什托夫·皮耶謝維茨前來上海擔任本次電影學堂的導師。期間,皮耶謝維茨還回憶了與基耶斯洛夫斯基導演的合作,分享了自己對于藝術的了解和從事編劇30多年來的一些感觸。

除了基耶斯洛夫斯基,說起《藍、白、紅》三部曲時還必須提他

克日什托夫·皮耶謝維茨是波蘭當代重要編劇,他是“奧斯卡獎”的終身評委,他的名字也許不為大家所熟知,但其筆下作品卻有很高的知名度,其中包括獲得第50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的《藍》、獲得第44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提名的《白》和獲得第47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榈獎提名的《紅》。

他的編劇風格更是影響了衆多電影人,此次上海行中,皮耶謝維茨分享了一個趣聞,當年《紅》獲得了第6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獎的提名,他與基耶斯洛夫斯基一同去參加了頒獎典禮,“當天,是《低俗小說》的導演昆汀得了獎(第6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獎),他就坐在我的旁邊,上台領獎前他拍了拍我說,别擔心,我就是從你的《十誡之十》開始學編劇的。”

除了基耶斯洛夫斯基,說起《藍、白、紅》三部曲時還必須提他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是波蘭電影史上最重要的導演之一,其作品曾獲得衆多獎項,他也因執導《白》和《紅》分别獲得第44屆柏林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和第6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的提名,1996年3月13日,剛完成《三色:藍、白、紅》沒多久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因心髒衰竭在波蘭華沙去世,享年54歲。皮耶謝維茨表示,在基耶斯洛夫斯基去世後,他仍參與了7部電影的編劇,合作的導演也都很優秀,但是與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合作是大不相同的。

除了基耶斯洛夫斯基,說起《藍、白、紅》三部曲時還必須提他

皮耶謝維茨的編劇生涯中,最絢爛的一段可能就是與基耶斯洛夫斯基導演的合作,短短8年左右的時間,兩人共合作17部影片(分别是《無休無止》、《十誡》系列的十部、《殺人短片》、《愛情短片》、《維羅妮卡的雙重生活》和三部曲作品《三色:藍、白、紅》)。

兩人的相識要回溯到1982年,當時基耶斯洛夫斯基正在拍攝一部法庭紀錄片,經人介紹認識了已是著名律師的皮耶謝維茨。初次見面,兩人之間就發生了“化學反應”,他說:“我們發現我們家庭教育背景相似,都不是特别富有,都不受到體系的尊重,而且我們都希望通過藝術表達我們認為重要的東西。”

除了基耶斯洛夫斯基,說起《藍、白、紅》三部曲時還必須提他

因為無法拿到當時隻有政府才有權配置設定的膠片,這部紀錄片未能完成,但後經二人改編拍成了劇情片。皮耶謝維茨回憶道:“在給這部影片起名字時,基耶斯洛夫斯基最初想要起名為《委婉的待續》,但最後聽了我的意見,用了《No End》(《無休無止》)這個名字。”

遺憾的是,《無休無止》未能獲得公映的機會,并且遭到了來自政府、反對派和教會的多方批評。各方批評的理由都不相同,但皮耶謝維茨認為,如果所有人都對這部影片有意見的話,那麼這部影片從藝術上講是成功的,“這是藝術方面的收獲,因為影片描述了社會上大家看不到的一面。”

除了基耶斯洛夫斯基,說起《藍、白、紅》三部曲時還必須提他

電影學堂上,皮耶謝維茨也向學員們講:“藝術家的觀察能力強,他們的職責就是給大家介紹平常看不到的東西。”編劇要足夠敏感,他認為中國學員們在這一點上做得很好,“他們能夠描述人類的痛苦和困難,他們敏感性很強,能看出最關鍵性的東西。”皮耶謝維茨還強調“但這種藝術是簡單的描述而已,要給觀衆自己做判斷。”

當年也是在意識到這一點之後,皮耶謝維茨才有了拍攝《十誡》的想法,他也說服了基耶斯洛夫斯基。于是時隔三年,兩人再次共同編寫劇本,并最終由基耶斯洛夫斯基一人執導10部影片,每部時長約1小時。

除了基耶斯洛夫斯基,說起《藍、白、紅》三部曲時還必須提他

很多觀衆試圖從《十誡》中尋找《聖經》上的起源,但皮耶謝維茨本人的設想并不是針對《舊約》中的教條,而是針對波蘭的社會經驗,他和基耶斯洛夫斯基想探讨的是當時波蘭人的道德困境。美國影評人羅傑·艾伯特在研究《十誡》後也表示,10部短片并不構成對戒律的圖解,這裡呈現的是真實的人面對現實複雜問題時發生的故事。

在本次電影學堂期間,皮耶謝維茨也會建議學院們從個人的角度來講述故事,他的電影理念是“要通過個人的小問題來講人類的本性,通過微小的事件來合成整個世界”。基耶斯洛夫斯基也很贊同這一點,是以在他的鏡頭下充滿了對個體的命運的關注。

除了基耶斯洛夫斯基,說起《藍、白、紅》三部曲時還必須提他

皮耶謝維茨回憶道:他和基耶斯洛夫斯基雖然會在一些細節上有分歧,但在大方向上的意見都是一緻的,他們沒有沖突或者争吵,他們尊重彼此,基耶斯洛夫斯基在接受榮譽時也都會拉團隊一起去。

他們二人不僅是合作關系,更是彼此的摯友,皮耶謝維茨說:“我們還交換過自己的書單,他還和我開玩笑說我們都是記錄生活的人,因為他拍紀錄片,而我是得處理法律案件。”在拍攝《藍、白、紅》三部曲的三年中,二人甚至住在一起,是對方最親密的朋友。

除了基耶斯洛夫斯基,說起《藍、白、紅》三部曲時還必須提他

在三部曲中,皮耶謝維茨也貫徹了他“通過個人問題講述人類本性”的藝術理念,他和基耶斯洛夫斯基都把電影的重心放在人的情感與本性上,“我們要講述的是人的本性,與時空無關,羞辱、貧窮等情感,在世界上都是共通的,我們會給故事一個固定的背景,但是會避免圈定固定的角度。”在拍攝過程中,為了讓故事被更多觀衆所接受,他和基耶斯洛夫斯基會把非波蘭觀衆難以了解的部分去掉。正是是以,雖然三部曲是關于波蘭政治制度的影片,我們也能對其中的情感産生共鳴。

皮耶謝維茨認為,創作和制作之間是有很大差別的,他不喜歡“電影行業”一詞,因為“行業”就意味着制作,他坦言:“在現在的電影行業裡,現在通常都是編劇寫好劇本後就交給制片人、制片人再交給導演、導演再去找演員,這樣的制作是沒有藝術價值的,現在很少有導演會邀請編劇參與編剪片子的過程。”但他們創作《藍》的時候,從導演到編劇再到作曲的團隊整個過程都會在一起思考,因為作曲家普瑞斯納的全程參與,音樂才得以成為《藍》中具有生命力的一部分。

除了基耶斯洛夫斯基,說起《藍、白、紅》三部曲時還必須提他

編劇應有敏銳的觀察力,還應具備有趣地講述所觀察到的東西的能力。皮耶謝維茨對電影學堂的學員說:“可以用幽默的方式進行講述,但絕不是嘲笑,而是溫暖的、具有人情味的幽默。”就比如《白》這部影片,雖然是在批評男主角與波蘭,但是是帶着一種喜愛。這部電影是對卓别林的緻敬,有卓别林的風格。”在皮耶謝維茨看來,卓别林的風格就是對人類的喜愛。

皮耶謝維茨還向學員們講道:“《白》的背景其實是波蘭轉型的時候,人們需要自己決定是否去做生意之類的。男主角除了追名逐利外,還是善良的,他會去幫助别人,他還很浪漫,我們隻是去用溫暖的視角觀察他,但是該批評的時候也得批評。”

除了基耶斯洛夫斯基,說起《藍、白、紅》三部曲時還必須提他

《藍、白、紅》三部曲的内容都離不開愛情,皮耶謝維茨認為,藝術家應該有一種神秘主義的特質,或者是絕望的特質,他說:“我更傾向于絕望,而克服絕望的方式就是愛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