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持續幹旱,日月潭水位下降13米,沉入水底的建築、遺迹重見天日。台灣《聯合報》報道稱,昨天(23日)又有群眾在伊達邵燈塔附近潭底發現一塊墓碑,為清朝道光23年設立,距今已有178年時間,發現者相當驚訝。

日月潭水位下降,水中的石碑重見天日(圖檔來源:台媒)
報道稱,臉書“日月潭一等高”粉絲專頁管理者在直播視訊中稱,他駕小船在伊達邵燈塔附近,意外發現岸邊有一塊墓碑,他上岸檢視發現,這座墓碑上字迹筆畫清晰,立碑時間為“道光23年仲夏”(1843年),至今已有178年曆史。
墓碑上堂号為“金蒲”,并刻有“顯妣谥淑慎陳媽鄧氏”,左側碑底刻字較為模糊,依稀能辨識“孝男”2字,墓碑根部完整應不是被棄置,而是原本沉入潭底的清朝古墓。
石碑上的字迹依舊很清晰。(圖檔來源:台媒)
報道稱,根據記載,“日月潭”一詞,最早見于清道光元年(1821)台灣府北路理番同知鄧傳安所著“蠡測彙抄”第2篇“水沙連紀程”所記:“…過水裡社,望見日月潭中之珠仔山;藍鹿洲東征集所紀之水沙連即此…”。
《聯合報》介紹說,日月潭為天然湖泊,原本面積為4.55平方公裡,1934年蓄水完成日月潭第一發電所,潭面擴張至7.73平方公裡,當時稱為“珠子山”的拉魯島面積也稍為縮小,原本設在潭邊的聚落、住宅甚至墓園,也是以沉入水底。
發現古墓的李先生說,水位退到能看到墓碑,估計至少要退水位10米以上才能浮出,等于墓碑長年沉沒在潭底,如今可以重見天日,依舊屹立不搖,感覺蠻神奇的。地方人士表示,距離上次浮出水面,可能追溯到30到40年前的幹旱。
南投縣文化局說,這座墓碑未被敲打、破損,墓碑下是否還有先人骨骸,都無礙文資審議,若具文資價值,就會設告示并劃定保護區。
值得一提的是,台灣中部持續幹旱,日月潭水位見底,呈現難得一見的草原景象,很多台灣群眾在日月潭邊“淘寶”,發現很多沉沒潭底的物品。
台灣“中時新聞網”此前報道,有台灣網友就在幹旱見底的日月潭邊上還發現一塊疑似距今275年、乾隆年間的石碑,有熟知史學的人士表示,這可能是第一批赴台開墾的漢人所留。
圖檔發出後,網友紛紛留言稱,“沒想到日月潭底下有這麼多‘寶物’”,也有網友留言,“如果真是乾隆年間的碑,又多了一個證明,台灣就是中國的一部分”。
<h4>網友評論</h4>
<h4>相關報道</h4>
日月潭底疑現乾隆年間墓碑!台專家:或為清朝第一批來台的漢人
旱情嚴峻,台灣知名景點日月潭早前變身“日月灘”,掀起了一波“打卡”熱。除了各種“龜裂土地”“坑洞”“垃圾滿地”景象外,18日,有群眾在這裡發現了一塊疑似清朝的墓碑,驚呼“挖到寶”。有島内專家推測,墓碑上的先人,可能是清朝時期第一批來台灣開墾的漢人。
綜合台媒報道,台灣旱情持續惡化,中南部地區用水尤其緊張。此前,從警方拍攝的監測畫面可以發現,已有大片河床裸露,還有的地方隻見泥沙,沒有水流。
台灣知名景點日月潭也水位見底。
4月17日,有網友在社交媒體發帖,透露有人告訴他,自己去日月潭遊玩時,發現了一個275年前的“古迹”。
從其釋出的圖檔來看,這塊古迹祖籍堂号為“永屯”(廣西省),左邊刻有“陽男子孫立石”,中間是“蔡公諱天牌佳城”,“佳成”即墓地,典出《西京雜記》,右邊文字注明是“乾隆丙寅年修”,即乾隆11年(1746年),距今275年。
墓碑因斷裂獨自被放置在這裡,沒有連接配接墓地。
對此,地方史學家、日月潭土地正義學會會長黃進升分析稱,墓碑上的先人,可能是清朝時期第一批來台灣開墾的漢人,開墾時間估計在雍正年間,由于日月潭當地黃姓後代子孫占大多數,目前的資料也沒有蔡姓家族的史料,是以難以查證墓碑來由。
台灣民俗專家廖大乙則認為,“修”字代表墓碑修整過,碑的材質、刻法都是民國近代風格,隻是延續了舊碑刻法,是以應該是在民國近代修整的,并非網友所說的“古迹”,是以很可能是被洪水或泥石流沖到這裡的。
<h4>(原标題:日月潭水位下降約13米,島内網友又發現一塊道光年間墓碑)</h4>
<h4>來源:北晚新視覺綜合 環球網 網友評論 觀察者網</h4>
<h4>流程編輯:TF019</h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