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音樂家在“詩音漫步”為遊客們奏響馬思聰名曲。
善美韶關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蔔瑜 通訊員邱日欣、馮兆宇、沈明禮、盧明軒
秋日的暖陽灑在羅家渡的一條古道上,松林澄碧如洗,一如兩位名家當年漫步時的蒼勁挺拔;不遠處的武江滔滔,山中吹來的林濤掠過滾滾的江水,合奏出一陣陣山水相連的悲壯之音,仿似無數大師共同奏響了滿溢家國情懷的《思鄉曲》。當記者昨天随近百名遊客走入樂昌坪石管埠時,時光仿佛在此停滞,曾在中國近代學術與藝術曆史上寫下輝煌一頁的詩意場景再次浮現人間。
在這滿是詩情畫意的場景背後,抗戰名曲《杜鵑花》詞作者蕪軍在坪石生活學習的鮮為人知故事、馬思聰在粵北壯闊河山之中靈感如泉湧成功創作兩大傳世經典、兩位“坪石先生”松林對談鑄就文藝名篇……一段段塵封已久的“坪石先生”佳話靜靜浮出水面。
現場:名校、名曲、名家、名師
引來學子遊客競相“尋寶”
昨天,在管埠國立中山大學師範學院教育曆史陳列館,年逾古稀的何昆亮飽含深情地為前來參觀的群衆講解抗戰時期國立中山大學等院校可歌可泣的辦學曆史。聽完精彩講解後,遊客劉秋薇有感而發,為現場的遊客唱起了悠揚的《杜鵑花》。随後,來自韶關學院的師生深情演奏了馬思聰的《思鄉曲》。
劉秋薇說:“我從國小習音樂,對革命歌曲情有獨鐘。小時候經常聽老人唱起這首歌,但那時候不太明白歌裡的意義。今年趁着假期來到管埠村,在聽完講解後我才對那段曆史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更為烽火中坪石先生延續教育薪火的精神所感動。今天重新唱起《杜鵑花》,無論是心境還是感情都迥然不同。”
當天,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藝術學院學生以線上視訊的形式參與了上午的活動,全程了解和感受華南教育曆史坪石研學基地的活動内容。學生王秋歡說,馬思聰先生的名曲,在今天聽起來依舊使人熱血沸騰。
考證:如血“杜鵑花”中 他在叢中笑
“淡淡的三月天,杜鵑花開在山坡上,杜鵑花開在小溪畔……”昨天,在坪石重新唱響的這首優美動聽的抒情歌曲《杜鵑花》,是上世紀40年代在華南地區廣為流傳的一首抗戰歌曲,脍炙人口,家喻戶曉。當時,在海外可以說隻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就經常會傳唱這首優美的歌曲。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這首著名的歌曲是在樂昌坪石一座杜鵑盛放的鐵嶺山下所寫成的。
當時的中大文學院在坪石叫鐵嶺的山下,每年到三月,漫山遍野開滿了野杜鵑花,一片火紅。然而國難當頭,當時在此就讀大學的年輕詩人蕪軍聯想到的是呐喊聲聲、充斥着血與火的戰場,進而寫下這首著名新詩。
《杜鵑花》成為曲作者黃友棣終生的代表作,直至今天,還有人稱黃友棣為“永遠的杜鵑花”。原産坪石鐵嶺的“杜鵑花”,就此傳遍全世界。黃友棣的大名在中國音樂界如雷貫耳,但《杜鵑花》的詞作者蕪軍的相關資料卻相對較少。省三師志願者們查閱廣東省檔案館館藏檔案發現,蕪軍原名方健鵬,1916年4月17日出生于惠來。蕪軍年輕的時候就酷愛文學,尤其喜歡新詩。他參加革命活動較早,他是在香港繼續讀完高中再考入中山大學的,在中大時已是中共黨員。複學回到中大後,他發起并組織“嶺風文藝社”作為我黨的外圍組織,創辦詩刊《詩站》團結進步青年,宣傳抗日,與反動派作鬥争。
親曆:壯美武水丹山見證馬思聰創作傳世名曲
從坪石管埠一條彎彎曲曲的古徑往山中走去,行至半坡,視野豁然開朗。耳邊松濤陣陣,山風掠過的每一條松枝都在呐喊;山下波光粼粼,清冽的秋陽照耀下的每一滴水珠,都在反射光芒;武水仿若“幾”字形般環護着一座座紅砂岩,猶如疾馬般撞擊岩壁般每一股浪花都在奔騰怒吼。此情此景,讓人豁然感悟到了馬思聰大半個世紀前久久伫立于此,最終成就《F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和《第一交響曲》的意境。
在壯麗丹山武水河畔,馬思聰完成了他的《第一交響曲》和《F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這兩部具有代表性的交響音樂作品。他對我國近現代第一部嚴格意義上的小提琴協奏曲體裁的作品《F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做了這樣的說明:“這首協奏曲作于1943年的粵北,正是抗日戰争年代,生活艱苦,但甯靜。這首協奏曲反映了那裡的自然景色,也反映了當時充滿信心與欣欣向榮的心情。”這裡提到的粵北就是坪石管埠。管埠因而在中國近現代音樂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1948年,馬思聰夫人王慕理也曾這樣評價在坪石的那段時光:“環境幽靜,生活安定,他(馬思聰)幾個大作品,如《第一交響曲》《協奏曲》等,都在那時不吃力地完成了,那可說是他寫作的黃金時代。自然,他希望重溫那些日子,我們也在努力設法。”
炮聲不礙書聲朗,烽火無妨薪火傳。從馬思聰及夫人的回憶可以看出,盡管在炮聲隆隆的時代大背景下,但管埠燦若星辰的“坪石先生”和朝氣蓬勃的青年學子,仍然營造了一個相對平靜的學習與教育小環境。其次,在大美風光、悲壯時代背景下,馬思聰的創作熱情無疑正處于一個頂峰時期,進而讓他在作品中任意揮灑磅礴大氣之情。正如他自己所言:“在交響曲樂裡,我該寫我們這個浩大的時代,中華民族的希望與奮鬥,忍耐與光榮。”
來源: 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