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真實的梵高嗎?
是知名畫家,也是投資天才,一幅畫價值5億,投資20年增值10倍,梵高的“資本”遠不止此。
梵高生命的最後70天是在奧維爾鎮的拉烏客棧度過的。
拉烏是客棧主人的名字,他有一個世俗卻又充滿幻想的妻子和一個活潑可愛的女兒。拉烏和拉烏夫人都曾幻想過更理想的生活狀态,他們嘗試過、努力過,最終還是被生活抛在這家小旅館裡,過着波瀾不驚、無甚驚喜的日子。孩子們在鄉野間長大,時不時要接待那些無法按時付賬的住客,拉烏接受了這簡單而繁重的生活,不再懷有其他抱負。他經常說,他最寶貴的财富就是他的健康。他拍着肚子說:“這才是我的資本!”
梵高,這位拉烏客棧的住客,顯然是另外一種人。
那麼,梵高的“資本”是什麼?這個在37歲就匆忙結束了自己生命的年輕畫家,究竟是怎樣一個人?你了解真實的梵高嗎?
壹 / 選擇
小區的樓下新開了一家畫室,專門教小朋友繪畫。畫室一進門的牆上,赫然貼着梵高的《向日葵》,畫面底下是梵高的名言——“我夢想着繪畫,我畫着我的夢想”。展示區貼滿了孩子們稚嫩而又熱情洋溢的習作,排在第一位的是一個孩子臨摹的梵高的《夜間的露天咖啡座》。
我和一個學油畫的朋友談起梵高,他平靜地告訴我,梵高不隻屬于畫家圈、藝術圈,梵高是國際的、大衆的,每個人的心裡都住着一個不一樣的梵高。對于藝術家們來說,梵高,簡直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
如今的人們,不管對梵高的印象如何——窮困潦倒、癫狂癡迷抑或是天賦異禀、絕世天才,記住的都是作為畫家的梵高。
但是,梵高不是天生的畫家,也并非從一開始就選擇了畫家這個職業。在拿起畫筆之前,他曾做過畫廊學徒、傳教士,直到1880年,在他27歲的時候,梵高才真正開始實踐他的繪畫計劃。
從傳教士到畫家,這樣的職業轉變不是偶然發生的。1879年10月,梵高傳教士的職位被一個新的應聘者接任,他被認為缺乏這個職業所必需的能力,比如組織籌備能力和在公衆場合演講的能力。這是他職業轉變的一個客觀原因。而從主觀上來說,他在一個牧師畫家那裡看到的一幅繪畫草圖,或許觸發了他敏感的内心,讓他發覺了畫畫的意義。他曾嘗試将福音傳教活動與繪畫的研習結合在一起,但沒有成功。

《星夜》(1889)
在失去傳教士的職位之後,梵高的父母放棄了梵高可能成功的所有希望,隻希望他有一份工作,保證他基本的生計并使他遠離危險。“為改善他的生活”,弟弟提奧也建議梵高選擇面包師傅或信件和明信片箋頭的設計者等工作。
他已經27歲了,沒有經過教育訓練,沒有收入,執意要選擇畫家這個新職業。他對弟弟提奧提出的“糟糕透頂的方案”感到不滿。他似乎已經決定走上藝術的道路,他對繪畫、對藝術的計劃,絕不是為了謀生,不是為了成為信件箋頭的設計者或某個刊物的插圖畫家,也不是為了“固定他的記憶”。梵高對繪畫藝術的追求是什麼?在1888年9月寫給弟弟提奧的一封信中,他寫道:“在一幅畫裡,我嘗試像音樂那樣訴說一些撫慰人們心靈的東西。”他從博裡納日搬去了布魯塞爾,為了學習和練習繪畫。
克裡斯多夫•布羅沙爾在《梵高的資本》推薦序裡說,他研究了那些偉大的金融投資家,他發現,這些投資者能夠預言世界即将發生的深刻變革,信念堅定,不知疲倦地工作,有時能堅持數十年來說服一群客戶投資自己的項目,以此積累支援,直到有一天曆史能驗證他們觀點的正确性。《梵高的資本》一書作者、梵高研究所總理事伍特•範•德•維恩驚訝地發現,這些投資者有遠見的堅持以及意志的力量,簡直與梵高一模一樣。
不穩定、難以了解、冥頑不靈,對這個在職業生涯中屢屢受挫的未來畫家,外界的評價顯然是不友好的。當時的梵高聲名狼藉,卻固執地為畫家這個新職業而激烈地抗争,大膽地付諸實踐,這種在新職業選擇上的堅持和堅定意志,算不算畫家梵高的第一份“資本”?
貳 / 遠見
19世紀的歐洲,繪畫藝術流派紛呈,學院派、現實主義、印象派等紛紛登場。現實主義因對現實生活的真實描述而備受歡迎,古斯塔夫•庫爾貝、讓-弗朗索瓦•米勒等現實主義大師的作品廣泛流行。梵高就曾臨摹過米勒的多幅作品,比如《第一步》《收割者》《播種者》《午休》等。
《第一步(米勒之後)》(1890)
然而,梵高并不屬于現實主義畫派(藝術史上通常把他歸為後印象派),逼真地再現現實生活的場景,不符合梵高對藝術的了解和追求,他想做的更多。
1881年秋天,梵高來到海牙定居,他在自己的畫作上留下“文森特畫室”的印記。這展現了梵高的企業家邏輯:畫室的印記,是品牌的象征,是便利買畫的人識記梵高作品的形象化标簽,一個企業要做好,自然少不了這種品牌效應。從藝術的角度來講,“文森特畫室”的印記,也代表了梵高特有的繪畫思想和繪畫風格。他希望通過自己的畫筆和畫紙傳遞一種真摯的情感,讓畫作活起來,具有生命力。這就像畫蘋果。畫一個跟實物很像的蘋果對很多人來說易如反掌;但要畫一個蘋果讓人有想吃的欲望,抑或是讓人感到惡心、擔憂、安心,又或者給人一種豐足、誘惑之感,讓人感覺到歲月流逝或生活的樸素,卻不是很多人能做到的。
在梵高生活的年代,現實主義畫派占據主流,印象派還處于初興階段。但梵高敏銳地察覺到印象派運用光和色進行表現和描繪的妙處,他在龔古爾的作品中了解到日本繪畫風格,又把日本浮世繪的畫風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來。令人驚豔的構圖和充滿活力的色彩處理,讓梵高的畫有了獨特的梵高味道。盡管這些畫在當時并沒有被市場廣泛接受,梵高的畫作隻賣出了寥寥幾幅,但梵高在繪畫作品風格把握上的遠見,為日後畫作大賣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卧室》(1889)
不隻是梵高,梵高的弟弟提奧,這個在當時的巴黎藝術市場嶄露頭角的新星、才華橫溢的藝術商人,也對印象派情有獨鐘。通過明智的交易和購買,梵高兄弟獲得了印象派畫家(包括後印象派畫家)德加、高更、塞尚、圖盧茲-勞特累克等人的畫作,當時沒有人看到這些畫作的價值,而今天,這些畫價值數億歐元。2015年,高更的作品《你何時出嫁》以近3億美元的價格售出。
梵高的遠見還在于,他使用品質最佳的顔料、畫布和畫布框,以讓自己的畫作完好無損地儲存下來,等待被世人欣賞的時機來臨。雖然從短期來看,由于原材料價格奇高,這樣做獲利有難度,但從中期來看,這樣做使他的作品的色彩比同時代人的更加明亮和持久,從長期來看,這樣做保證了卓越的持久性。當同行們的作品的精妙之處随着時間消失之後,梵高的畫将永葆華麗。最後,他的作品将成為他那個時代最可靠的見證。
130多年後的今天,梵高的遠見得到了曆史的驗證。
叁 / 投資
1853年,梵高出生于格魯特-津德爾特的一個中産階級家庭。梵高的父親是一位牧師,他父親的兩個兄弟是藝術商人,還有個兄弟是上将。梵高有五個兄弟姐妹,小他四歲的弟弟提奧和他的關系最為密切。
《提奧·梵高畫像》(1887)
梵高和提奧既是兄弟,也是朋友,還是共同合作的商業夥伴。在藝術品市場中,兩兄弟合作共事,梵高負責創作及開發市場,提奧提供必需的金錢資助及負責銷售事宜,兩人一緻同意共同分擔他們事業的損失或利潤。
1886年2月,梵高來到巴黎,提奧一直生活在巴黎。從1886年到1888年,在巴黎,梵高兩兄弟加強了合作。梵高畫畫,提奧賣畫。除此之外,他們還打算成立一家公司,除了經營梵高的作品,也經營其他藝術家的作品。他們盡可能地接近巴黎的藝術家,如圖盧茲-勞特累克、西涅克、修拉等,尋找投資的機會。1888年10月,梵高在寫給高更的信中說道:“我們與畫家們讨論的範圍更大了——我們與基約曼、畢沙羅父子和我之前不認識的修拉相談甚歡。這些讨論總是……與維持畫家們的物質生活和創作所需要的物質支援(顔料、畫布)有關,與保持油畫被創作的當下和被售賣以後價格中屬于畫家的部分有關。”
1888年2月,梵高離開巴黎回到阿爾勒。在這裡,他啟動了一項新任務,這個任務由三個部分組成,比如籌劃一間可以容納幾位藝術家的畫室,以優化他們活動預算的收支情況。梵高在阿爾勒租了一間房子,換上新家具,多次給高更寫信,邀請高更加入畫室,盡管高更在與梵高共事僅兩個月後便匆忙離去,這次合作仍讓梵高兄弟擁有了幾幅高更的作品。
《割掉耳朵後的自畫像》(1889)
肆 / 勤奮
梵高是一個勤奮的畫家。他全身心地、沒日沒夜地投入工作,在10年多的時間裡,創作了約870幅油畫作品、1000多件素描作品。在生命的最後70天裡,他創作了80多幅作品,幾乎每天都有一兩幅作品。梵高的高産,世所罕見。
《鮮花盛開的果園》(1888)
在成就藝術事業的同時,梵高還進行了廣泛的閱讀。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一項統計發現,在梵高留下的書信中,他談到的著作有500多部,涉及神話、詩歌、小說、戲劇、曆史、傳記等,談到的作家有200多位,從古希臘的荷馬到與他同時代的左拉、莫泊桑等。為了讓自己的藝術精進,梵高閱讀自己欣賞的藝術家的傳記,這些藝術家包括米勒、德拉克洛瓦、左拉、倫勃朗等;閱讀有關色彩的理論,鑽研日本藝術;在普羅斯旺-聖雷米療養院時,還重讀了《繪畫概論》。
在其短暫的一生中,梵高也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書信。從1872年到1890年,梵高寫了819封書信給家人、朋友和藝術家。這些書信絕大多數是寫給他的弟弟提奧的。他在信中表達了他和弟弟間深厚的感情,他的夢想與失望、友情與争執、與病魔的抗争等。除了文字,他在給弟弟提奧的信中還常常附帶自己的創作手稿。
在很多人眼裡,梵高的成就來自于他的天賦,他本來就是一個天才的畫家,或者說是一個天才的瘋子。但在梵高看來,他必須努力工作來發展自己的繪畫天賦、不斷提升才華。《法國信使》刊登的一篇頌揚梵高作品的長文寫道:在19世紀90年代初,梵高在世之時已經清楚地知道,他的榮譽不是來自他的天賦,而是來自他的勤勉與耐心建構,這種有意識的、充滿智慧的對作品整體的建構,使他的作品的價值展現為深度、力量和一緻性。
《貝爾韋代雷俯瞰蒙馬特》(1887)
伍 / 成功
梵高并沒有像莫奈那樣,在有生之年獲得經濟上的成功,他一直靠家人尤其是弟弟提奧的接濟生活。而在藝術評論界和公衆那裡獲得成功也絕對不是梵高的直接目标,其實在他去世之前其作品已經備受認可。
1890年1月,年輕的評論家G•阿爾伯特•奧裡爾在《法國信使》雜志發表了一篇長達17頁的文章。在這篇文章裡,奧裡爾把梵高描述成17世紀荷蘭繪畫大師倫勃朗當之無愧的繼承者。在奧裡爾筆下,梵高的藝術被提高到了他在兩年前似乎不可能達到的高度。奧裡爾并不是第一個意識到梵高畫作價值的人,藝術先鋒派的心髒蒙馬特,已經準備接納這位在後世被世人傳唱的偉大畫家了。
1890年3月,提奧在寫給梵高的信中說道:“我沒有再回到獨立藝術家協會,但總是去那裡的畢沙羅告訴我,你在藝術家當中真的獲得了成功。”
梵高是渴望成功的,在1888年8月寫給提奧的信中,他寫道:“如果成功來臨的話,那就很好了,我們的生活更為寬裕也不是壞事。”但是,梵高又懼怕成功,他擔心在事業有收益之前就獲得成功。對他的成功的過早的認可會阻礙他繼續進步。還是在這封信中,他繼續寫道:“‘您覺得,一個藝術家具備天賦又擁有聲譽就能一勞永逸了?’相反地,他最終會産生并不盡如人意的作品。……您知道,巴西的螢火蟲以閃亮著稱,以至于女士們在晚上用大頭針将它們别在自己的頭發上嗎?榮譽美不勝收,但是,這種榮譽之于藝術家就像是大頭針之于螢火蟲。”
梵高或許就是帶着這種憂慮和恐懼離開人世的。梵高在世時,甚至不能通過繪畫來維持基本的生計。令人感歎的是,兩兄弟去世後不久,梵高的作品和梵高兄弟的投資即換來豐厚的回報,且延綿至今。
提奧去世後,提奧的妻子喬安娜•邦格成為這些遺産的繼承人,她不遺餘力地緻力實作藝術品的變現和大幅增值,取得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成功。經過她的營運,梵高兄弟的藝術品在20年間增值了10倍。1987年,梵高的兩幅畫作《向日葵》和《鸢尾花》分别以3879萬美元(相當于目前的人民币2.5億元)和5390萬美元(相當于目前的人民币約3.5億元)售出。1990年,《加歇醫生的肖像》以8250萬美元(相當于目前的人民币5.3億多元)的價格售出,這一價格打破了當時的世界記錄。
喬安娜•邦格保留了梵高那些堪稱精品的畫作,這些作品成為今天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每年,有近200萬藝術愛好者絡繹不絕地前去參觀,然後帶着當場購買的紀念品離開。
由于時間倉促,在梵高兄弟去世之前,他們的公司尚未注冊,但這個公司在1886年至1890年間确實在籌備。如今,梵高兄弟公司已經成為一項成功的文化産業。2016年,該産業的營業額達數十億。
——《梵高的資本——為什麼梵高兄弟比巴菲特更厲害》讀後感
作者:劉亞平
《梵高的資本——為什麼梵高兄弟比巴菲特更厲害》
梵高的資本 ¥41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