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發射架下90後科研女兵不輸須眉

來源:科技日報

發射架下90後科研女兵不輸須眉

軍營内外

◎田 亮 郭 陽 本報記者 張 強

北國雪夜,寒風刺骨。火箭軍某旅一場實案化合成演練悄然打響……冰冷的“巨無霸”旁,借着皎潔月光的映襯,積雪覆寫的路面上留下一串串雜亂清晰的足迹,而這些尺寸小巧的印記,正是現場擔負技術把關任務的該旅女助理工程師劉杉踏出的。

劉杉是位90後的東北姑娘,瘦削高挑、言語不多。讀書時,她就被貼上了“學霸”标簽。如今,她又成為該旅的“四有”優秀軍官,并榮立個人二等功。記者了解到,劉杉也是該旅曆史上第一位獲得二等功的女軍官。

“搞技術必須追求滿分”

下基層部隊以後,劉杉很快被配置設定到技術室。這裡正是作戰飛彈旅訓練科技含量的“高地”。然而僅僅1個月後,劉杉就在“高”處打了“趔趄”。

一次,劉杉去發射分隊把關實裝操作訓練,一位現場指揮操作的連長突然跑了過來,“連珠炮”似地問了幾個關于飛彈構造、系統原理等方面的問題。開始劉杉還能招架得住,随着層層深入,到最後竟支支吾吾無言以對。

這幾年,該旅新換的武器裝備性能先進、系統複雜、技術精密,對官兵特别是技術幹部的科技素養要求更高。照常理,剛接觸飛彈專業,“被問住”在所難免,但劉杉偏不信邪。

專業是立身之本,絕不能當“門外漢”!劉杉開始主動申請外學外訓機會,跟在科研人員、廠家師傅、技術骨幹後面,忙得像“陀螺”,能現場“消化”的知識絕不拖到明天。遇到想不通的,晚上就把自己關在小屋裡,學原理、對參數,有時還通宵達旦研究一張飛彈分系統電路圖。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全旅組織的專業理論考核中,劉杉以99分奪魁。

“1分也是差距,搞技術必須追求滿分。”不斷自我施壓下,劉杉僅用1年時間就被推薦為旅技術骨幹,并入選上級技術尖子人才庫,從一名“學霸”搖身變成飛彈專業的“行家”。

研制新裝備模拟訓練系統

幾年前,部隊接到即将換型某新型武器裝備的指令,一時間大家有些懵。“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真家夥’還沒到,拿什麼練?”

“腦袋長在自己頭上,裝備沒到咱們就超前研制一套模拟訓練器材!”上司的話,給技術室打了一劑“強心劑”。

新型飛彈武器裝備資訊化程度高,指揮員發号指令、号手操作動作,基本要靠計算機界面執行。有計算機基礎的劉杉,自然“扛下”研制模拟器材界面化系統的重擔。

“研制操作界面,關鍵是要最大化還原真實使用體驗。”劉杉回憶,在沒有現成裝備的情況下,為了“移植”可視化系統,她隻能照着之前在廠家拍下的軟體界面“模仿”,用圖像處理軟體對數以百計的子產品一點點精摳,看似不起眼的工作,劉杉用了足足2個多月。

“前台”做好隻是一小部分,把界面子產品準确與操作指令對接、建立界面與控件的互動關系,系統才算完整,這就離不開程式代碼。她一邊向懂計算機語言的工程師任鵬钰請教,一邊找來大堆專業書,開始進入“程式員”的日常。1年後,這套模拟訓練器材研制成功,官兵如願對着器材串規程、練操作,極大改善了訓練條件。

“要不斷提升科學素養”

2019年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期間,劉杉所在機關裝備作為火箭軍裝備方隊之一,“分毫不差”駛過天安門。

成功受閱背後離不開技術支撐。劉杉研發的具備車輛記速和成績存儲功能的雷射計時器,讓駕駛員訓練更加科學直覺,提升了車輛行進中的精準性。同年,劉杉還參與研制發射戰位分布式虛拟仿真系統,該項目在當年火箭軍“三小”革新競賽中獲獎,她也是以榮立三等功。

不久前,她随令出征奔赴千裡之外,參加新型武器裝備首檢測試任務。-20℃的嚴寒天氣下,山谷的寒風夾雜哨音,卻依然擋不住劉杉的腳步。她堅持每天都到陣地跟蹤訓練,每台裝備都登車操作,每天加班加點攻關技術難題。前期訓練中,劉杉多次糾正号手操作中出現的問題,指導他們排除操作中出現的故障,為機關帶出了一大批技術骨幹,保證任務順利完成。

“先進科技就是核心戰鬥力,作為一名技術幹部,隻有不斷提升自己科學素養,才能為飛彈騰飛插上科技之翼。”采訪中,已連續4個月奮戰一線的劉杉平靜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