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一次自駕來到山西大同,目的就是為了造訪雲岡石窟,話不多說,請跟我進入景區,首先我們見到這位清瘦和尚的塑像,這就是昙曜和尚,昙曜兩字讀音為“tán、yào”,為什麼一進來就會有這位和尚的雕塑?因為,雲岡石窟最早就是由他主持開鑿,整個石窟裡最精美、最著名的,也就是其開鑿的“昙曜五窟”,可以說“有昙曜,才有雲岡石窟”......

我們步入景區大門,步道氣勢恢宏,兩邊是極具佛教風格的石柱,雕刻有諸多菩薩的造像。乍一看就知道這些都是現代建立的景區陳設,但是這一切卻也極好的營造了古色古香的韻味,算得上是為急于見到雲岡石窟的遊人鋪設的時空橋梁,令你的思緒從現代一點一點過渡到1600年之前,是以我們倒也很享受步道上這段路途,會慢慢的嗅到石窟的曆史芬芳......
這一次雲岡石窟之旅對我意義非凡,因為中國四大石窟,我已經有幸遊覽過洛陽的龍門石窟、敦煌的莫高窟、甘肅天水的麥積山石窟,這一次算是圓滿的石窟之旅。在我國,早期皇家建設的大型宗教場所,當屬石窟寺,而在我國的石窟發展史上,最早由皇家主持開鑿的石窟,便是雲岡石窟,是以雲岡石窟是我國最早的大型皇家石窟,有别于其他三大石窟......
其實在來這裡之前,我依然習慣性的查閱相關資料,雲岡石窟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石窟群,但是它又是中國四大石窟裡開鑿周期最短的一個,隻有不到100年的時間。雲岡石窟最大高達17米,最小僅有2厘米的51000餘尊造像分散在數以百計的洞窟中,它們在大同以西16公裡的陰山山脈的沉積岩山體上依序排開,東西綿延1公裡,它們的曆史雖短暫,但是卻是中國四大石窟中最為神秘和精美的一個......
我們終于見到了石窟,那麼我們還要從本文首圖昙曜和尚那裡再講起那段曆史。說到太武帝統一全國後,受到重臣崔浩的影響,開始崇信道教,自稱太平真君,随後太武帝開始了持續6年之久的滅佛運動,直到太武帝被宦官所殺。時至公元452年文成帝拓跋濬繼位,開始複興佛法。最為神奇的是,文成帝與昙曜和尚偶遇,文成帝坐騎咬住昙曜和尚衣角,文成帝斷定:“馬識善人,此人定為高僧”,于是将昙曜和尚任命為沙門統......
昙曜和尚被文成帝重用後,經過深思熟慮,提出了開鑿石窟來複興佛法的建議。文成帝甚喜,認為可以借機忏悔祖父滅佛之過,便準許昙曜建議,并承諾舉國之力給予支援。昙曜選擇平城以東武州塞崖面是砂岩結構的斷崖作為開窟地點,那裡最适合雕刻。昙曜和尚本人就是最初的總設計師,而擔任雕鑿的工匠,大多是太武帝平北涼後從涼州遷來的,由于他們開鑿過天梯山或馬蹄寺石窟,積累了娴熟的技術和豐富的經驗,就這樣,雲岡石窟開始開鑿了!
據考證及專家普遍接受的觀點稱:昙曜開鑿的窟内五尊巨大的主佛,寓意北魏開國皇帝道武帝、第二位皇帝明元帝、統一北方曾經滅佛的太武帝、文成帝的父親被追封景穆帝和修建五窟的文成帝。雲岡初始,吸收了來自中原和西域的各類藝術風格及文化,網羅了當時北魏國内及周邊國家的最高水準工匠夜以繼日的開鑿。“昙曜五窟”造像極具拙樸之美,堪稱中國古代石窟中的傑作......
我雖然一路緊跟着講解員,但是資訊量之大、石窟雕像之精美總會令我走神兒。遊覽過程中聆聽到,在昙曜之後,北魏和平六年至太和十八年(465~494年)那段時間,雲岡又開鑿了十二個石窟,即第1至13窟中,其中也包括未完成的第3窟。那個階段是馮太後和孝文帝于平城統治期間,雲岡石窟的開鑿也進入到最為鼎盛的階段。說到這裡,我必須要提醒大家,務必請個講解員,否則會無所适從、眼花缭亂,因為曆史故事太有趣、雕琢太精美
在雲岡石窟不僅石窟引人入勝,飛檐翹角的閣樓也極為壯觀,隻可惜很多都毀于戰火或自然災害,隻留下一個又一個當年大型房梁的洞口,由此令我們依稀能感受到當時閣樓的龐大規模。難能可貴的是第5窟前有清順治8年建造的精美壯觀的5間4層木結構閣樓,第5窟裡也擁有雲岡的“第一大佛”,高達17米的釋迦牟尼坐像,實在是震撼......
雲岡石窟令人着迷之處實在太多,比如說第8窟後室南壁有兩個小酒窩的佛祖雕像,而且笑得露出了牙齒。第9窟至第13窟,那一組洞窟因清代施以泥彩繪而出名,并稱“五華洞”。那一組洞窟的中心是名為“佛籁洞”的第12窟,它是國内石窟群中極為罕見的音樂窟,其前室北壁上方的樂伎手持各種東、西方樂器,宛若一支“交響樂團”,12窟成為研究我國古代音樂史的珍貴素材。因為洞窟中嚴禁拍照,我們隻能把它們看在眼裡、記在心中!
位于第20窟的釋迦坐像為露天造像,是雲崗石窟中無可争辯的象征,是燦爛的古代文明和博大精深藝術的再現。由于窟頂崩塌,雕像外露,俗稱“露天大佛”。其實他的身軀高度在“昙曜五窟”中排在倒數第二,僅有13.8米。主佛東西兩側為立佛,如今東立佛儲存完好,西立佛被毀。這一處是海内外遊客聚集的地方,每天朝拜者絡繹不絕......
曆史的車輪走到太和十九年,北魏六宮及文武盡遷洛陽建都,平城從此失去都城的地位,北魏皇家在雲岡石窟的大規模開鑿随即戛然而止,開鑿周期也僅有短短的60年。雲岡第3窟的前庭和前室未完成的工程遺迹,就是那段曆史的最好見證。北魏都城遷至洛陽以後,雲岡石窟日趨衰落,繼續鑿建的均為民間自發,也都是一些中小型的洞窟,主要集中于崖面西部,直至徹底衰落,也不過100年......
雲岡石窟經曆了一千六百多年的風雲變幻而得以儲存,得益于曆代官府、僧民不斷修繕。其中遼代進行了曆史上最大規模的寺院重建和洞窟維修,整個石窟區域被劃分為十所寺院,幾乎所有的大、中型洞窟外都搭建起佛殿式閣樓,洞窟内的維修更為徹底,也就是那時佛像被安上黑色琉璃限珠,我們現在可以看到雕像上很多孔洞,都是那時維護修繕打鑿遺留下來的,可見曆朝曆代宣揚佛教的舉措一直在延續,這也是雲岡石窟得以儲存下來的原因所在!
遺憾之處是,在遊覽過程中,我們也看到大量頭像缺失的佛像,因風雨侵蝕風化有之,但絕大多數為被非法盜取,目前很多頭像珍藏在海外國家的博物館裡,這也從側面彰顯出那段屈辱的曆史,無不令人憤慨!另外,雲岡石窟的奇,一是奇怪,二是奇異,三是奇特,由于雲岡石窟文物,文獻記載資料較少,很多懸而未決的問題隻能靠推測,這更增添了許多神秘的色彩......
我們了解到,雲岡石窟時至今日,約有1600多年曆史了,曆史上這裡曾發生于數十次的大地震,但雲岡石窟基本沒有大規模損毀,這得益于石窟的結構之巧妙合理。總之,雲岡石窟的洞窟的力學結構是非常科學的。我們也欣喜的看到,目前依靠現代科學手段,也在進行石窟有效的加強保護措施,大家在參觀浏覽過程中,石窟入口處崖壁上就有一處加強示範點可以觀摩......
我們也從景區介紹中得知:上世紀90年代迄今,雲岡周邊環境治理取得了顯著成效,窟前地面硬化、109國道雲岡段改線、山門前拆遷與廣場建設、雲岡峪綠化、十裡河蓄水等大型工程,從根本上解決了石窟區的煤塵、粉塵污染問題,徹底改善了雲岡石窟的環境條件,真好!讓我們一起祝福雲岡石窟吧!圖文原創:文藝蜀黍看世界,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