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萊陽聚焦:朝陽樓的故事

萊陽聚焦:朝陽樓的故事 ——記西關朝陽樓飯店經理辛希良

文/蓋艾玲

今年52歲的辛希良,中等個頭,戴一副眼鏡,斯斯文文,不知道的會認為是個中學老師。

他自幼在西關村長大,斑駁的老屋,狹長的街巷,秋天昏黃的路燈下捉蟋蟀,一切都在記憶裡,猶如昨天——他愛這片生養他的土地。1985年辛希良國中畢業,父親說:眼下都說木匠、瓦匠吃香,我看你還是繼承爺爺的意願,跟你五叔開飯店,學學餐飲吧。辛希良懂得父親的心意,是希望他學門手藝,可以安身立命,養家糊口。

萊陽聚焦:朝陽樓的故事

說起西關村辛氏家族,可不簡單,辛希良父親一輩人,親兄弟姊們七男一女;到他這一輩,叔伯兄弟姊們八男七女,真可謂“龍兄虎弟”,門楣興盛。祖上有經商的傳承,爺爺開過飯店,奶奶賣過火燒。父親雖說沒有經商,在村裡擔任村幹部;但是五叔繼承了爺爺經商的傳統,也是幹了餐飲。

于是辛希良秉承父命,在五叔的飯店,當起了學徒。

在學藝這條道路上,沒有一點捷徑可走,他牢記父親的話,紮紮實實、勤勤懇懇地幹活。在五叔的悉心調教下,認真學習廚師手藝。廚師行業分紅案、白案。紅案是菜品,白案是面食。辛希良學的是紅案,就是炒菜、掄大勺。

他先學刀工:切肉絲、肉片,每天要切鮮肉二三十斤,備下一天的用量。一把切肉刀大約二三斤重。那時候還沒有冰箱,隻能切鮮肉;切完鮮肉還再切蔥花、姜絲、辣椒、香菜等等配料……還有一天要幹的活計:早晨六點起床壓水,沒有水泵,手壓水井。早晨壓一次,每次壓三大缸,夠用一上午;中午還要壓一次,夠用一下午。每次壓水時間大約一個小時左右。晚上半宿才回家,躺在炕上感覺累得連身都翻不過來……但是他的心裡,始終閃爍着一種期望:不管多麼累,多麼苦,我都要學好廚師這門手藝,開一個像模像樣的飯店,把爺爺的意願發揚光大,把爺爺的未竟事業繼承下去。

萊陽聚焦:朝陽樓的故事

之後,他外出學習一年。回來與七叔、姑姑等家人在西關商場大樓旁邊開了一家小吃店,但效益不佳,勉強維持。

1991年,辛希良開始單飛,他先是在西關華泰小區的對面開了一個分店,1997年飯店經營形勢開始好轉。2007年,他抓住機遇,承租下旌旗西路共計1800平方米的門面房。投資300多萬元,進行整饬裝修——這就是現在西關村南面的朝陽樓飯店。

能夠在激浪橫流的商海屹立不倒,必然有讓顧客喜歡的過人之處,必有其“絕世秘籍”。辛希良的“絕世秘籍”是什麼?那就是“創新”。

萊陽聚焦:朝陽樓的故事

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人都有,我創新品。一個飯店能吸引回頭客,在于與衆不同。顧客都是消費者,身份、年齡、職業、喜好等等千差萬别,而飯店經營者要從這千差萬别的消費習慣中,找出共性,提煉出這些千差萬别的不同消費人群的共同喜好。為此,辛希良瞄準了一個目标,創新自己的菜系——其中一個有故事的菜品是“焖雜魚”。

辛希良是個有心人,在每天的餐飲經營中,他發現,萊陽的淡水魚也就那麼幾種:鲢魚、鯉魚、草魚等等,淡水魚有點土腥氣,廚師将一條鲢魚用兩種做法:紅燒魚頭,醬焖魚尾,這叫“鲢魚兩吃”;而海魚的選擇就比較多一些:鲅魚、刀魚,小鲅魚、小黃魚、小寨花、小青魚等等,顧客往往不知道怎麼選,借鑒“鲢魚兩吃”,辛希良将各種小雜魚集合一起,一鍋焖,菜名就叫“焖雜魚”。

萊陽聚焦:朝陽樓的故事

推出去後,沒想到顧客反響出奇地好,很快口口相傳,凡是來店裡的顧客,進店必點“焖雜魚”。在後來的幾年間,萊陽各家飯店還流行過“魚鍋餅子”,把玉米餅子一起放進魚鍋炖熟,餅子與魚混在一塊端上來。不過現在都是分開的,魚鍋不變,餅子單獨上來,這樣更适合不同顧客的口味。

朝陽樓飯店的“焖雜魚”,一焖就是20多年。做為朝陽樓飯店的一個招牌菜,這個“焖雜魚”雖說至今仍然是顧客喜歡的一個主打菜,但辛希良心裡卻無比清醒:一台戲唱得再好,也不能幾十年不變地唱下去,要不斷更換節目單。

萊陽聚焦:朝陽樓的故事

他是個愛動腦筋、善于思考、不斷追求創新的人。這不,五年前,他又創新了一個菜品,這個菜品名字起的有講究,叫“海鮮小豆腐”。

名字叫“豆腐”,其實裡面沒有豆腐,而是用七八成的嫩青豆煮熟了,攪碎成大碴碴粒;再将鮮蝦仁與蛋液一起攪拌、炒熟。當二者合在一起時,奇迹發生了:炒熟的嫩青豆碴碴粒,綠盈盈;炒熟的蝦仁蛋液,白生生、黃茸茸。整盤菜品如同一個十三四歲泳裝出浴的豆蔻少女,渾身散發出清新曼妙的氣息。品一口,慢慢地、細細地、柔柔地咀嚼着,舌尖上的味蕾,頓時盛開出了千朵彩、萬朵花。

辛希良說,這個菜品還有一個名字叫“長壽菜”?為什麼與“長壽”二字關聯?這就說到人們飲食觀念的改變。過去生活困難時,大魚大肉是首選,紅燒肉、肘子肉,無論哪一個飯店都是當家菜。可現在卻不是這樣,顧客進店選擇菜品,往往首選與健康有關。這個菜品的主料就是嫩青豆、鮮蝦仁和雞蛋液,無脂肪、無膽固醇,滿口清新鮮美,深受老少顧客喜愛。是以自推出以來,就成為近幾年朝陽樓顧客進店必點的“當紅奇葩”。

萊陽聚焦:朝陽樓的故事

這兩個菜品,還真有些故事:

一個在内蒙工作、離開家鄉幾十年的老人,晚年回到萊陽,親戚晚輩在朝陽樓宴請他。老人吃了一頓“焖雜魚”後贊不絕口,一個勁表示說真是地道地道的“萊陽味”。十幾天過後返程時,還特地囑咐家人,給他到朝陽樓預定一份“焖雜魚”打包帶回内蒙。至于專門到店裡來品嘗的回頭客,更是不少說。有一個孝順兒子,隔三差五就來定一份“焖雜魚”,給自己卧在病榻的老父親……

而“海鮮小豆腐”,就更“傳奇”了:有個在北京工作的萊陽籍顧客,在這裡吃了一次“海鮮小豆腐”,喜歡程度無以言表。回到北京後,做夢竟然又夢到吃這個菜,特地告訴女兒說,下次過生日,就回萊陽過,就定在朝陽樓.

萊陽聚焦:朝陽樓的故事

辛希良說,其實天底下,大小飯店鱗次栉比,哪個飯店沒有山珍海味?顧客為什麼如此鐘情我這個小店?如此鐘情我朝陽樓這倆菜品?是因為他們從中吃出了鄉情,吃出了親情,吃出了一份實實在在的赤誠之心。

哦,鄉情、親情,人之常情。難怪能牽住顧客的心,原來秘訣在這裡啊。

這兩個菜品的用料和加工工序都公布與衆了,别人就會仿效你,這是不能示人的“商業秘密”吧——我這樣問他。

辛希良說,不怕,這個菜品的核心秘籍在于嫩青豆,店裡有來自外地的專供管道。不是随便拿來的嫩青豆就能做出這個菜,市場上沒有這種貨。

為什麼這麼好吃?

他說:天地萬物都有靈性,食材是有靈魂的。天生萬物、地長五谷,大自然供養着人類賴以生存。人就應當對大自然、對天地萬物懷一份感恩之心。在餐飲廚房,所有的食材都有靈性,有靈魂。要像對待人一樣對待食材,精心研磨,科學搭配。敬畏自然,感恩天地,食材就會生發出萬千滋味,來回報人類。

萊陽聚焦:朝陽樓的故事

辛希良還說,在繼承、創新、發展的路上,要有危機感。一個菜品,再怎麼受顧客歡迎,也要考慮将來有一天顧客不喜歡了,怎麼辦?他舉例說,曾經有一個與“焖雜魚”一同走紅的菜品“菠菜炖粉絲”。這是個家常菜,五花肉一炸,大棒骨湯一炖,放鹽和雞精,自制花椒油;紅辣椒炸一下,趁油熱澆在菠菜粉絲上。二者沖擊一撞,撞出奇妙的醇香。隻這一個菜品,當時能紅到什麼程度?飯店有時候一天菠菜用四五十斤,五花肉二十多斤。

可是,顧客的味蕾也是在進化的,對美食快感的“門檻值”在不斷提升,經常吃、經常吃就感覺一般了,舌尖的味蕾就遲鈍了。哪怕廚師做的還是那個工序,用料還是那麼道地,味道還是原來的味道,可人就是感覺不如原來好吃。你說怪不怪?

是以,一個飯店老闆,如果隻對眼前“花開一片”、顧客盈門的大好形勢盲目樂觀,“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萊陽聚焦:朝陽樓的故事

這麼多年走過來,最困難的什麼時候?

他說,最困難是是1992年,是接手西關大樓合夥經營的小飯店時,交2000塊錢,最後跑了七八家,好歹湊齊。還有最最難過的是1993至1994年,生意清冷,無人光顧。有一次七八天隻賣了100多塊錢,到了連房租都交不起的地步,愁的他成半夜睡不着覺。但是和妻子兩人咬牙堅持,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終于挺了過來。自從1997年開始,飯店的情況才慢慢好起來。

大浪淘沙,世事維艱,當年與辛希良同期開的飯店如雨後春筍,萊陽城裡少說也有二三十家,可是至今仍在紅火經營并名氣在外的,隻有朝陽樓這一家。這同期開張的幾十家飯店裡,朝陽樓飯店是堅持到今天的唯一。

如果從爺爺輩開始經營餐飲行業算起,至今已經六十餘年,從自己挑起“朝陽樓”這杆大旗,到今天也已經有32年。他說,出門在外,人都要吃飯,做餐飲憑一顆良心,感恩自然,情系顧客。把“朝陽樓”這個名号開成百年老店,在自己的這一輩子實作祖輩、父輩的夙願,選擇餐飲這個行業,終生不悔。

萊陽聚焦:朝陽樓的故事

【作者簡介:蓋艾玲,萊陽市人,山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原萊陽作家協會副主席,原萊陽電視台主任編輯,由本人撰稿、編導的30集大型電視系列專題《五龍人家》,獲2000年全國“農村民俗風情紀實類電視新聞專題片”一等獎;在《山東文學》、《大衆日報》等各級各類報刊雜志發表小說、散文、報告文學等等近百篇,出版過個人散文集一部、報告文學集一部、史料類文集一部,作品計百萬餘字。2019年被聘為萊陽作家協會顧問。美術作品多次參加美術展覽并獲獎】

【萊陽聚焦,原創作品,未經允許,不得登載,侵權必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