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客家擂茶,不僅是茶,更是一種文化,一種人生态度

作者:非遺贛起

上周末,我去到朋友家,朋友說要請我們喝“擂茶”,我便先入為主的以為是喝那種在益陽街頭随處可見的擂茶,把所有的材料批量生産出來,适量加入到杯子裡,喝的時候隻要加入白開水就好。

客家擂茶,不僅是茶,更是一種文化,一種人生态度

不過看她準備工作做的相當細緻,又是買野菜,又是買薄荷等等,不禁心生疑惑,煮“擂茶”需要這麼多配料嗎?東西買齊了,我們才浩浩蕩蕩打道回府。

煮“擂茶”的地點,是在花卉世界的“品雲會”。“品雲會”是朋友店鋪的名字,店如其名,處處充滿了淡雅的書卷氣息。迎面便是一尊手持“青龍偃月刀”、不怒自威的關公瓷像,還有一尊漢朝陶俑。再往裡是一些佛像和各種各樣、古色古香的工藝品,給人一種置身博物館的錯覺。燈光氤氲,空間在眼前虛實成水墨丹青般的甯靜意境。“品雲”或是“品茶”,倒多了幾分異曲同工之妙,在這樣的環境裡品嘗擂茶,自是相得益彰。

客家擂茶,不僅是茶,更是一種文化,一種人生态度

說起擂茶,其曆史已經十分悠遠,最早的起源能追溯到漢朝,但直到明朝和清朝的時候才廣為流傳。發源地是湖南桃源縣,又叫“三生湯”,後發散分布到華南六省等地,并非傳統意義上的“茶”,更接近于“湯”。按地域和族群可以分為客家擂茶和湖南擂茶兩大類。之前說的益陽的“擂茶”便屬于湖南擂茶,口味甘甜。而今天要喝的,是口味和做法都不盡相同的客家擂茶。

客家擂茶,不僅是茶,更是一種文化,一種人生态度

煮擂茶的材料都歸置在一個一個白色碟子裡,花生、芝麻、薄荷葉、艾葉、茶葉等,整齊精緻的鋪在原木茶幾上,末了是一個陶制的擂缽和楠木的擂持。看到這我們已經明白了幾分,看來煮擂茶先要把桌上的材料都倒進擂缽裡,用擂持研磨碾碎。華姐拿起擂缽告訴我們,要想喝到上好的客家擂茶,研磨這些材料至少得半小時以上,這樣煮出來的擂茶才能香醇入味。此言一出,衆人唏噓不已,看來喝擂茶還真不是易事。有人問為什麼不用機器來研磨材料,既省時省力,磨出來的材料還更加細緻。朋友說她也試過用榨汁機、豆漿機等機器來代替手工,可是煮出來的茶,味道始終不及手工的好喝。她也不明白這是為什麼。本人愚見,可能是上百年傳統工藝的精髓已經融在這方寸的擂缽和擂持裡,不是機械儀器所能代替的。

客家擂茶,不僅是茶,更是一種文化,一種人生态度

研磨的過程足足花了四十多分鐘,期間茶香和花生芝麻等材料的香味已經散在空氣裡,令人心馳神往,垂涎欲滴。好不容易研磨好材料,那頭一些就着擂茶品嘗的小菜也一一出鍋了。配菜沒有特定的品類,随自己的喜好。今天煮的是蘿蔔幹炒蝦仁、虹豆、豆幹、野菜等,都切成顆粒狀,最重要的,當然是“陰米”。

朋友介紹到,客家人的擂茶,陰米不用糯米來制作,就用平常吃飯的大米,蒸熟以後曬幹,冷卻後分成顆粒狀,然後再放入鍋裡炒成爆米花狀。喝茶的時候抓一把灑到茶裡,不僅香味更濃,吃起來也香酥可口。

話語間,一鍋擂茶已經煮好了,朋友最後撒上幾片薄荷葉,使得整鍋擂茶“色、香、味”俱全,乘上一碗,還未入口便已芳香四溢、整個“品雲會”霎時被裹在一片馥郁的茶香裡。滿屋的神佛陶俑都仿佛精神了起來,個個眉飛色舞,似也盼分嘗一杯羹。

客家擂茶,不僅是茶,更是一種文化,一種人生态度

我迫不及待嘗了一口,朋友說若不是客家人,第一次喝擂茶可能會有些許不習慣。可是我卻沒有任何不适應的感覺,反而覺得茶味十分香醇可口,茶葉、艾葉甜中微澀的味道混雜着花生、芝麻、陰米的香味,唇齒留香,意猶未盡。加入配菜後味道更加豐富美妙。這與我之前喝過的益陽的擂茶是完全不同的味道,味覺在這碗客家擂茶裡猶如潛入一座沉滿寶藏的海洋,越深入越驚喜。

在場的每一位食客對手裡的擂茶都是贊不絕口,想這傳承許久的傳統廚藝,當真是名不虛傳。朋友笑着說看你們這麼喜歡,那幾十分鐘的辛苦研磨總算是值得。

客家人的擂茶,茶味純,香氣濃,不僅能生津止渴,清涼解暑,而且還有健脾養胃,滋補長壽之功能。

客家擂茶,不僅是茶,更是一種文化,一種人生态度

當今的世道,人們的生活節奏隻願越來越快,快到連吃飯都覺得浪費了時間。于是才有那麼多友善面、快餐店等速食産業應運而生。試問還有多少人願意為吃頓飯而花費幾十分鐘甚至更長的時間去做準備。可兩者之間的差別,不是用簡單的“營養不營養,健康不健康”能區分。人生苦短,你我何不偷取半日的閑暇,靜下心來跟親朋好友一起,細細品味這制作客家擂茶的樂趣,細細品嘗這糅雜在芳香裡的傳統工藝和人生智慧。

小小的一碗擂茶,卻包含着複雜的制作工藝和味道,讓人回味悠長。我想,這不就像我們的人生,充滿了酸甜苦辣的佐料,隻有用合适的方法調配研磨,才能煮出香飄十裡的珍馐美味。客家擂茶,不止是茶,更是一種尊重傳統、尊重生活的鮮明态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