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客家擂茶,不仅是茶,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人生态度

作者:非遗赣起

上周末,我去到朋友家,朋友说要请我们喝“擂茶”,我便先入为主的以为是喝那种在益阳街头随处可见的擂茶,把所有的材料批量生产出来,适量加入到杯子里,喝的时候只要加入白开水就好。

客家擂茶,不仅是茶,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人生态度

不过看她准备工作做的相当细致,又是买野菜,又是买薄荷等等,不禁心生疑惑,煮“擂茶”需要这么多配料吗?东西买齐了,我们才浩浩荡荡打道回府。

煮“擂茶”的地点,是在花卉世界的“品云会”。“品云会”是朋友店铺的名字,店如其名,处处充满了淡雅的书卷气息。迎面便是一尊手持“青龙偃月刀”、不怒自威的关公瓷像,还有一尊汉朝陶俑。再往里是一些佛像和各种各样、古色古香的工艺品,给人一种置身博物馆的错觉。灯光氤氲,空间在眼前虚实成水墨丹青般的宁静意境。“品云”或是“品茶”,倒多了几分异曲同工之妙,在这样的环境里品尝擂茶,自是相得益彰。

客家擂茶,不仅是茶,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人生态度

说起擂茶,其历史已经十分悠远,最早的起源能追溯到汉朝,但直到明朝和清朝的时候才广为流传。发源地是湖南桃源县,又叫“三生汤”,后发散分布到华南六省等地,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茶”,更接近于“汤”。按地域和族群可以分为客家擂茶和湖南擂茶两大类。之前说的益阳的“擂茶”便属于湖南擂茶,口味甘甜。而今天要喝的,是口味和做法都不尽相同的客家擂茶。

客家擂茶,不仅是茶,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人生态度

煮擂茶的材料都归置在一个一个白色碟子里,花生、芝麻、薄荷叶、艾叶、茶叶等,整齐精致的铺在原木茶几上,末了是一个陶制的擂钵和楠木的擂持。看到这我们已经明白了几分,看来煮擂茶先要把桌上的材料都倒进擂钵里,用擂持研磨碾碎。华姐拿起擂钵告诉我们,要想喝到上好的客家擂茶,研磨这些材料至少得半小时以上,这样煮出来的擂茶才能香醇入味。此言一出,众人唏嘘不已,看来喝擂茶还真不是易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机器来研磨材料,既省时省力,磨出来的材料还更加细致。朋友说她也试过用榨汁机、豆浆机等机器来代替手工,可是煮出来的茶,味道始终不及手工的好喝。她也不明白这是为什么。本人愚见,可能是上百年传统工艺的精髓已经融在这方寸的擂钵和擂持里,不是机械仪器所能代替的。

客家擂茶,不仅是茶,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人生态度

研磨的过程足足花了四十多分钟,期间茶香和花生芝麻等材料的香味已经散在空气里,令人心驰神往,垂涎欲滴。好不容易研磨好材料,那头一些就着擂茶品尝的小菜也一一出锅了。配菜没有特定的品类,随自己的喜好。今天煮的是萝卜干炒虾仁、虹豆、豆干、野菜等,都切成颗粒状,最重要的,当然是“阴米”。

朋友介绍到,客家人的擂茶,阴米不用糯米来制作,就用平常吃饭的大米,蒸熟以后晒干,冷却后分成颗粒状,然后再放入锅里炒成爆米花状。喝茶的时候抓一把洒到茶里,不仅香味更浓,吃起来也香酥可口。

话语间,一锅擂茶已经煮好了,朋友最后撒上几片薄荷叶,使得整锅擂茶“色、香、味”俱全,乘上一碗,还未入口便已芳香四溢、整个“品云会”霎时被裹在一片馥郁的茶香里。满屋的神佛陶俑都仿佛精神了起来,个个眉飞色舞,似也盼分尝一杯羹。

客家擂茶,不仅是茶,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人生态度

我迫不及待尝了一口,朋友说若不是客家人,第一次喝擂茶可能会有些许不习惯。可是我却没有任何不适应的感觉,反而觉得茶味十分香醇可口,茶叶、艾叶甜中微涩的味道混杂着花生、芝麻、阴米的香味,唇齿留香,意犹未尽。加入配菜后味道更加丰富美妙。这与我之前喝过的益阳的擂茶是完全不同的味道,味觉在这碗客家擂茶里犹如潜入一座沉满宝藏的海洋,越深入越惊喜。

在场的每一位食客对手里的擂茶都是赞不绝口,想这传承许久的传统厨艺,当真是名不虚传。朋友笑着说看你们这么喜欢,那几十分钟的辛苦研磨总算是值得。

客家人的擂茶,茶味纯,香气浓,不仅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而且还有健脾养胃,滋补长寿之功能。

客家擂茶,不仅是茶,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人生态度

当今的世道,人们的生活节奏只愿越来越快,快到连吃饭都觉得浪费了时间。于是才有那么多方便面、快餐店等速食产业应运而生。试问还有多少人愿意为吃顿饭而花费几十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去做准备。可两者之间的区别,不是用简单的“营养不营养,健康不健康”能区分。人生苦短,你我何不偷取半日的闲暇,静下心来跟亲朋好友一起,细细品味这制作客家擂茶的乐趣,细细品尝这糅杂在芳香里的传统工艺和人生智慧。

小小的一碗擂茶,却包含着复杂的制作工艺和味道,让人回味悠长。我想,这不就像我们的人生,充满了酸甜苦辣的佐料,只有用合适的方法调配研磨,才能煮出香飘十里的珍馐美味。客家擂茶,不止是茶,更是一种尊重传统、尊重生活的鲜明态度。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