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圓滿收官,“十四五”全面擘畫的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曆史性成就,國家在工程建設、航空航天、文化傳承等領域取得宏偉成果,這是中國共産黨100年堅強上司的結果,也是廣大勞動人民萬衆一心,奮勇拼搏的結果。
從青藏鐵路到港珠澳大橋,一項項上天下海的“大國重器”巧奪天工,不斷重新整理曆史的紀錄;從神舟系列飛船到殲系列戰鬥機;一批批疊代更新的“長空利劍”引領國人仰望蒼穹、注視星空;從剪紙刺繡到泥塑木刻,一件件美輪美奂的手工藝品在傳承中發揚,用鮮活的姿态展示出“錦繡天府”的不朽與創新。
4月29日,在建黨100周年和五一勞動節來臨之際,為弘揚“精益求精、推陳出新”的工匠精神,“展大國工匠風采英姿,樹時代楷模光榮精神,強民族企業立足之本”,在成都市總工會指導下,由成都市青羊區總工會、中共成都市青羊區總部經濟區工作委員會、中國葛洲壩集團機電建設有限公司聯合主辦,成都市中小企業服務中心、青羊總部經濟區青年人才之家承辦,航空工業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成都古蜀蜀錦研究所協辦的青羊總部經濟區“青青講壇”第四期—“匠心綻芳華”活動在中國葛洲壩集團機電建設有限公司隆重舉辦。共吸引到兩百餘名來自青羊總部經濟區各企業的職工代表參加活動。
成都市總工會黨組成員、副主席劉斌,中國葛洲壩集團機電建設有限公司黨組副書記、工會主席王雪出席活動并緻辭;成都市青羊區總工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時旭,中共成都市青羊區總部經濟區工作委員會副書記羅斌出席活動。
活動特邀請到來自中國葛洲壩集團機電建設有限公司、航空工業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成都古蜀蜀錦研究所,分别代表工程建設、航空航天、非遺文化三大領域的傑出匠人,以訪談對話形式為在場企業員工分享他們的工匠故事。
大國“重”器
有一群人,他們的身影常年出現在高原峽谷,他們移山、治水、修路、築壩,無聲無息的創造着水電建設的奇迹,大國“重”器的藍圖在他們勤勞的耕耘下變成了現實。梅琳,現任葛洲壩集團機電公司白鶴灘機電項目部橋機班長,多次獲“優秀女職工”、“最美一線女職工”等榮譽稱号,并于2020年11月被中國能源化學地質工會全國委員會評為“大國工匠”。
“這是一項既孤獨又需要協作的工作。我們常說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起吊的時候你要兼顧各個方面,聽到地面指揮後要規劃一個最優線路,并且要注意保證各個崗位的同僚在我吊裝過程中的安全。是以又是一個非常依賴協作的一項工作。”梅琳在訪談中介紹到,1平米的駕駛艙,整整27年來日複一日,精力高度集中,容不得一絲馬虎。
梅琳所工作的白鶴灘水電站是目前世界在建規模最大、單機容量最大的水電站,位于四川省涼山州甯南縣和雲南省昭通市巧家縣境内,主體工程于2013年開工,2021年首批機組發電,2022年工程完工,建成後将僅次于三峽水電站成為中國第二大水電站,對促進西部開發,實作“西電東送”,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剛參加工作的時候經常會自己給自己加班,找手感、找慣性,包括直到現在,有時候在沒有工作的時候也會去上手保持手感。”這份熱愛會讓她更有動力去克服困難,比如帶病堅持,比如在日常工作中我們都很少喝水,因為頻繁上廁所可能會耽誤進度。出身水電世家的梅琳對工作的熱愛是一種傳承,是責任、是經驗、是精益求精,更是梅琳心裡的“安全大于天”。重2300噸、直徑16.5米、高4米的“巨無霸”,經過260米的平移、跨越5個機坑位,梅琳帶領同僚們的吊裝零失誤讓人驚歎。
強大的的電流推動經濟發展的巨輪,“大國重器”乃國家實力的真正展現!這是梅琳作為代表的水電人的驕傲。正是因為這些付出和堅持,梅琳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了不起的成就,去年11月,她被中國能源化學地質工會全國委員會評為“大國工匠”。
對于“大國工匠”的美譽她謙虛的說“其實我覺得這個獎是對像我這樣的一線工作者群體的一個褒獎,我隻是他們中的一份子。”在“大國重器”的平台上,她用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書寫着精細人生。
長空“利”器
他曾為第一架殲10飛機制作200多項零件,還發明出一套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車刀工具,不僅應用于飛機制造領域,作為全國首例更是被推廣應用。他就是 “第四屆全國職工優秀技術創新成果”評選活動中四川省唯一獲獎選手,2020年被評為“成都工匠”的成飛集團系統元件廠車工進階技師——侯成。
“2003年我發明了“螺旋機夾可換刀頭切削刀具”,将過去300個車刀,精簡為50個刀頭,類似于刮胡刀一樣,有一個圓杆式的刀架,可以将刀頭安放在其頂端,随意組合裝置于車床上。50個刀頭可标準化生産,效率也随之提高,過去平均一個零件需要15把,現在變為8把。後來這項技術也獲得了國家專利,廣泛用于機械加工,外省刀具制造工廠購買此項專利技術。”成飛公司根據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成果,将此刀具命名 “侯成車刀”,這是公司唯一以本人名字命名物品。
做過多少練習,失敗了多少次侯成已經沒有記憶,他的一雙手是最好的證明。“手上留下的能看到的疤痕有20多個,受傷也是家常便飯。”他為在場觀衆回憶了“侯成車刀”的發明過程,是一次充滿波折和對超凡品質探索的過程。
侯成說,“大概算來,這麼多年來,通過他手上,制作成功的零件至少有10萬件,空客A320、波音757等型飛機上都有侯成的“手藝”。有人幫我統計過,保守的說超過十萬個。因為機械出品的普通零件公差在0.02毫米之内已經算是達标,要想獲得更精準的成品呢就需要人工校準。經過我的手的話公差可以控制在0.008毫米内。”
鷹擊長空的利器還需匠心所築,卓越的成就來自于業精于勤、腳踏實地和突破創新,這,是“成都匠人”的職業追求和人生信念。
錦繡天府
沒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就沒有出類拔萃、巧奪天工的卓越,此次青青講壇的第三位嘉賓是來自原成都蜀錦廠職工,絲綢工程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蜀錦織造技藝省級傳承人、省級工藝美術大師、省級民間藝術(織錦工藝)大師胡光俊。
“蜀錦有近3000年的曆史,就我親身經曆的這50年來講,六七十年代,成都蜀錦廠的藝人們和工程技術人員們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技改高潮,這一次的技術改革通過對各項工種工序優化,織機的更新,使錦緞織物幅寬從60多厘米增幅達150多厘米,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了勞動生産率。花色品種、産量、品質、安全生産都大幅度提高。基本滿足了市場的需求。”
從蜀錦的輝煌曆史到曾經的“夕陽産業”,再到現今的保護和傳承,談話中他感慨萬千。“直到現在蜀錦的傳承仍然面臨人員的缺失,一方面是設計創新的人才,還有就是宣傳方面的人才。其實這些年陸陸續續也有很多年輕人想要進入我們蜀錦保護、傳承的陣地,但是我們這個行業相對來講成長的周期比較慢,是以人才流失是個比較棘手的問題。”
胡光俊多次提到蜀錦的傳承和發展,“在保護和推廣蜀錦的過程中,我們一方面是拓展經營市場,積極跨界合作,與一些院校、機構、服裝廠家加強合作。另一方面我們生産的蜀錦産品被成都市委宣傳部外宣辦推薦為選購外宣禮品的機關。現在我們正在為恢複蜀錦床上用品、室内飾品、服飾面料等傳統産品作準備。可以說政府層面也在為蜀錦的複蘇積極推進,我們相信蜀錦的春天正在到來。”
蜀錦近3000年的的曆史中胡光俊經曆的半個世紀也許可以用“短短”來形容,但對于一代人來講,這就是他們畢生的事業。胡光俊2008年至今領銜制作的蜀錦錦畫和蜀錦面料在各類國際、國内展中多次獲獎,期中帶領團隊曆時三年制作的蜀錦《清明上河圖》被四川博物館收藏。
弘揚工匠精神,講好工匠故事,參加此次青青講壇的人員大多來自青羊總部基地的生産型企業,在觀禮三位大國工匠事迹中,在場企業職工無不被他們的卓越精神所感召。
工匠始終是中國制造業的重要力量,工匠精神始終是創新創業的重要精神源泉。匠心綻芳華,相信此次活動将激勵更多勞動者特别是青年人樹立愛崗敬業職業态度,追求卓越的時代精神。
青羊總部經濟區“青年人才之家”堅持圍繞“黨建領航、以人為本、服務為先”的原則,堅持發揮“聚集人才、碰撞四項、交彙資訊、共享資源”作用,打造“青青講壇”“三青杯”品牌,把社會各界青年人才聚集起來,凝聚各方優勢資源、共創共享,全力提升人才生态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