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門下弟子衆多,他也十分善于教育人,為後世留下很多美談。在他的衆多弟子中,子貢、子路、顔回、曾參都青史留名,尤其是子貢,作為“孔門十哲”之一,他曾官至魯國丞相,又在魯國危難之時,遊說于齊國、吳國、越國之間,全憑自己一張嘴,讓魯國存活下來。
而子貢不光是儒家代表人物,還被稱為“儒商鼻祖”,因為他經商所得甚多,是以家境也十分殷實。但這個家境好,也讓子貢做了一些别人做不到或者不會做的事情,接下來要講的事,跟他家境好多少有些關系。

子貢是孔子的得意門生
在《呂氏春秋》中有記載,魯國曾有一條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其他諸侯那裡,發現其他魯國人做奴隸,可以出錢贖回,這贖金國家也不讓你白出,你去官府報備,可以報帳相應的贖金。這本是一個十分人性化的條例,可子貢卻沒有執行。
有一次,子貢外出時遇到一個魯國人做奴隸,就出錢幫他贖回了自由身。可能由于贖金不多,也可能由于子貢家境太好了,他認為這點錢犯不上跑去官府那裡報帳,就沒有去要這筆錢。大家聽說子貢做了這件大善事,卻分文不取,都誇贊他的德行很高,紛紛表揚他。唯有孔子知道後很不高興,衆人十分不解。
孔子這樣解釋道:“子貢這件事做錯了啊,從今以後,隻怕魯國人不會再做贖人的事了。這個錢拿了并不會有損德行,但是開了不要錢的頭,隻怕就沒人再去贖人了!”孔子這番話有點讓人摸不着頭腦,有益于德行的事,為何要批評子貢呢?這裡我們就要提出兩個概念,“公德”和“私德”。
公德與私德是有差別的
所謂“公德”是大家約定俗成,一起遵守的道德層面的行為,但因為要大家都遵守,是以前提是大家基本都能做得到,是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扶老奶奶過馬路,拾金不昧,愛護幼小等等。
而“私德”從結果上講,也是做了好事,符合道德标準,也值得贊揚。可差別就在于,“私德”受個人的出身、地位、家境等差異化的事情影響,并不是所有人都做得到。比如說“捐款”是一個“公德”,但捐1百元還是1萬元就是“私德”。不能說一個上頓不接下頓的人,捐1百元太少,也不能說一個年入百萬的人,捐1萬元就是多。
這是因為,如果我們将某些“私德”上升到“公德”層面的話,就會出現“内卷”,而這種新的“公德”門檻太高了,反而讓一些原本有能力做“公德”的人,望而卻步,做了沒人表揚,甚至還會受到冷言冷語。
我們再說回子貢這件事,他因為做善事不受贖金,無形中就把“贖人”這個“公德”的門檻提高了,那麼這個贖金對于子貢來說是無所謂的,是他“私德”能承受的範圍内的,但他把自己的标準加到了“公德”上面,今後其他人想做這件善事的時候,就會生出很多顧慮。要贖金會讓人覺得沒“公德”,不要贖金又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是以就不會去做好事了。
孔子的擔心不無道理
是以,孔子所擔心的也正是這一點,子貢的行為屬于他的“私德”,停留在他個人層面還好,如果魯國的君主大肆嘉獎、宣傳,甚至以他為“标杆”,那隻會換來虛假的道德水準提升,背後卻埋下“公德”标準被提高的種子,進而讓大家都不去做好事了。
是以,聖人之是以是聖人,因為他們看問題深刻,思考全面,又能為蒼生考慮。孔子做到了這一點,不可謂不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