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门下弟子众多,他也十分善于教育人,为后世留下很多美谈。在他的众多弟子中,子贡、子路、颜回、曾参都青史留名,尤其是子贡,作为“孔门十哲”之一,他曾官至鲁国丞相,又在鲁国危难之时,游说于齐国、吴国、越国之间,全凭自己一张嘴,让鲁国存活下来。
而子贡不光是儒家代表人物,还被称为“儒商鼻祖”,因为他经商所得甚多,所以家境也十分殷实。但这个家境好,也让子贡做了一些别人做不到或者不会做的事情,接下来要讲的事,跟他家境好多少有些关系。

子贡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在《吕氏春秋》中有记载,鲁国曾有一条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其他诸侯那里,发现其他鲁国人做奴隶,可以出钱赎回,这赎金国家也不让你白出,你去官府报备,可以报销相应的赎金。这本是一个十分人性化的条例,可子贡却没有执行。
有一次,子贡外出时遇到一个鲁国人做奴隶,就出钱帮他赎回了自由身。可能由于赎金不多,也可能由于子贡家境太好了,他认为这点钱犯不上跑去官府那里报销,就没有去要这笔钱。大家听说子贡做了这件大善事,却分文不取,都夸赞他的德行很高,纷纷表扬他。唯有孔子知道后很不高兴,众人十分不解。
孔子这样解释道:“子贡这件事做错了啊,从今以后,只怕鲁国人不会再做赎人的事了。这个钱拿了并不会有损德行,但是开了不要钱的头,只怕就没人再去赎人了!”孔子这番话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有益于德行的事,为何要批评子贡呢?这里我们就要提出两个概念,“公德”和“私德”。
公德与私德是有区别的
所谓“公德”是大家约定俗成,一起遵守的道德层面的行为,但因为要大家都遵守,所以前提是大家基本都能做得到,是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扶老奶奶过马路,拾金不昧,爱护幼小等等。
而“私德”从结果上讲,也是做了好事,符合道德标准,也值得赞扬。可区别就在于,“私德”受个人的出身、地位、家境等差异化的事情影响,并不是所有人都做得到。比如说“捐款”是一个“公德”,但捐1百元还是1万元就是“私德”。不能说一个上顿不接下顿的人,捐1百元太少,也不能说一个年入百万的人,捐1万元就是多。
这是因为,如果我们将某些“私德”上升到“公德”层面的话,就会出现“内卷”,而这种新的“公德”门槛太高了,反而让一些原本有能力做“公德”的人,望而却步,做了没人表扬,甚至还会受到冷言冷语。
我们再说回子贡这件事,他因为做善事不受赎金,无形中就把“赎人”这个“公德”的门槛提高了,那么这个赎金对于子贡来说是无所谓的,是他“私德”能承受的范围内的,但他把自己的标准加到了“公德”上面,今后其他人想做这件善事的时候,就会生出很多顾虑。要赎金会让人觉得没“公德”,不要赎金又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因此就不会去做好事了。
孔子的担心不无道理
因此,孔子所担心的也正是这一点,子贡的行为属于他的“私德”,停留在他个人层面还好,如果鲁国的君主大肆嘉奖、宣传,甚至以他为“标杆”,那只会换来虚假的道德水平提升,背后却埋下“公德”标准被提高的种子,进而让大家都不去做好事了。
所以,圣人之所以是圣人,因为他们看问题深刻,思考全面,又能为苍生考虑。孔子做到了这一点,不可谓不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