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段史詩般的遠征,你知道嗎?

提到阿裡,你會想到什麼?

純淨的藍天,清澈的湖水

連綿的雪山,碧綠的草地……

但你可能不知道

這裡也是西藏和平解放的

第一塊土地

71年前

為了西藏的和平解放

進藏先遣連将士翻越昆侖山脈

進行了一場史詩般的遠征

↓↓↓

視訊加載中...

高寒、缺氧、沒有道路……

無法阻擋先遣連前進的步伐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黨中央作出進軍西藏、解放西藏的戰略決策,并制定了以和平方式解放西藏的方針。

1950年7月31日,新疆軍區獨立騎兵師進藏先遣連帶着為大部隊探路的任務,從新疆于田普魯村出發,踏上征程。

這支由7個民族、135名将士組成的連隊,也成為了第一支踏上雪域高原的人民軍隊。

這段史詩般的遠征,你知道嗎?

西藏和新疆中間隔着昆侖山脈,平均海拔5500至6000米。終年積雪、高寒缺氧,根本沒有道路。先遣連出發時,甚至連一張能指明路線的地圖都沒有。

對于先遣連的戰士來說,零下40度的高寒天氣并不能阻止他們前進的步伐,嚴重的高原反應才是最大的挑戰。戰士們頭痛、惡心、呼吸困難等症狀越來越嚴重。

進入藏北高原開始雪地行軍後,戰士們又遭遇嚴重的雪盲症,很多人的眼睛淚流不止、什麼也看不見。最終,他們靠用鍋灰抹黑眼圈和馬尾編織的眼罩,才走出了雪原。

這段史詩般的遠征,你知道嗎?

1950年9月9日,經過一個多月的艱苦行軍,先遣連到達西藏阿裡地區改則縣,并繼續向藏北腹地推進,于10月30日駐紮到藏族群衆較多的紮麻芒堡。

缺糧、缺水、缺鹽、缺藥……

先遣連戰士一守就是七個月

紮麻是一種生長在戈壁灘的多刺植物,芒堡在藏語中意為“很多”,紮麻芒堡指“生長了很多紮麻的地方”。紮麻芒堡海拔4571米,高寒、缺氧、缺水,條件異常艱苦。進入冬季後,藏北高原完全被冰雪覆寫,戰士們住在冰冷的地窩子裡,靠紮麻做飯、取暖,度過了嚴冬。

這段史詩般的遠征,你知道嗎?

在紮麻芒堡駐紮期間,先遣連與阿裡當局派出的全權代表才旦朋傑和紮西才讓進行了為期三天的和平談判,最後雙方達成《五項協定》,其中包括:

人民解放軍保證尊重藏族風俗、宗教信仰,實行民族平等,保護藏民利益;

不幹涉地方政府行政管理和内部事務等。

從1950年10月30日先遣連駐紮到紮麻芒堡,到1951年5月28日後續部隊的到達,先遣連的戰士在這裡堅守了七個月。

這段史詩般的遠征,你知道嗎?

10月下旬,昆侖山被大雪封閉,從新疆方向送來的補給徹底斷絕,戰士們不得不靠打獵為生。

面臨饑餓、寒冷、缺少醫藥和食鹽,許多戰士患上了嚴重的高原病,不斷有戰士犧牲。據戰士回憶,最多的一天,先遣連共舉行了11次葬禮。

先遣連總指揮李狄三在病危之際,仍然拒絕使用僅有的1支盤尼西林,成了先遣連犧牲在紮麻芒堡的最後一人。

直到1951年5月,随着後續部隊的到達和補給運輸線的接通,先遣連才從死亡威脅中掙脫出來。

1951年,先遣連被授予“進藏英雄先遣連”稱号,并為全體同志記大功一次。

這段史詩般的遠征,你知道嗎?

“就算隻剩下一個人

也要像鋼針一樣紮在阿裡的大地上”

1951年8月3日,進藏先遣英雄連和後續部隊一起抵達阿裡曾經的首府噶大克,并舉行了隆重的升國旗儀式。

經過一年零三天艱苦卓絕的行軍,英勇的先遣連實作了“就算隻剩下一個人,也要像鋼針一樣紮在阿裡的大地之上;就算隻剩下一個人,也要把紅旗插到噶大克”的誓言,完成了“挺進藏北、解放阿裡”的使命。

藏北高原上,總共留下63位先遣連烈士的忠骨,他們将永遠守護着阿裡和這片雪域高原。由于無法獲知他們準确的家庭住址資訊,20多名先遣連烈士的烈士證至今還未發出。

這段史詩般的遠征,你知道嗎?

2019年10月1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閱兵上,“進藏先遣連”的旗幟與“大渡河連”“平型關大戰突擊連”“塔山英雄團”等英雄的戰旗一起,走過天安門,接受黨和人民的檢閱。

這段史詩般的遠征,你知道嗎?

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

英雄已不在

但英雄的故事将永遠在雪域高原流傳

向英雄緻敬

制片人/王興棟 主編/馬玮璐

總台央視記者/李偉 楊瑾 顧問/俞江

剪輯/梁玮升 編輯/杜顯翰

©央視新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