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寶林(1916.6.19-2004.9),江蘇常熟。醫學昆蟲學家。最突出的成果是我國蚊子分類研究和病媒蚊蟲控制實踐。
自2020年7月10日蘇州科學家日成立以來,蘇州以城市的名義表彰了所有人才。
今天,《蘇州》将繼續為您帶來蘇州院士系列。從蘇州院士的故事中,讀一讀蘇州。
01.
1928年,陸寶林就讀于東吳大學中學,立志從事生物科學研究。1934年考入東吳大學理學院生物系,獲理學學士學位。大三時,他寫了一篇關于蘇州淡水鳥的報告,受到老師劉承軒的稱贊。大三時,由于抗日戰争的爆發,他在華西大學學習生物學。1938年,他是華西大學生物系的标本采集員。次年,他在清華大學生物研究所學生院學習昆蟲學,在著名昆蟲學家劉崇樂的指導下,研究水生昆蟲生态學,并獲得理學碩士學位。

1988年,陸寶林全家合影
畢業後,盧在清華大學農業研究所工作,開始研究蚊子。當時,中國西南部的瘧疾疫情非常嚴重,以至于他對昆明的蚊子進行了為期三年的調查,證明中國蚊子是當地的瘧疾傳播媒介。1944年任教于湖北醫學院。自1946年以來,他一直擔任北京大學農學院昆蟲學系講師。1949年以來,任北京農業大學昆蟲系講師、副教授。1951年,他參加了中央防疫委員會組織的研究小組,參加了國際民主法律師協會和國際科學委員會的考察團,向國際朋友展示了美國空投昆蟲進行細菌戰的事實。
1952年調到新成立的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學研究所寄生蟲科昆蟲室,專攻蚊子研究。此後,他擔任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主任和研究員。從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初,他參與了西南和華東地區抗瘧和絲蟲病的防治,以及鈎端螺旋體病、鈎端螺旋體病等疾病的天然來源。1974年起受中國科學院委托,主持中國蚊子區研究,任《中國蚊子科學》主編。1980年,他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編委,并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系主任。1981年,他是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環境治理媒體控制聯合小組的成員,以及總後勤部衛生部醫學科學和技術委員會的成員。
自192年以來,他一直擔任中國昆蟲學會主席和衛生部醫學科學技術委員會媒體生物學與控制特别委員會瘧疾工作組副主席。1984年,他是第四軍醫大學的寄生蟲學兼職教授。1986年,他被任命為解放軍預防醫學中心副主任。1987年,任衛生部寄生蟲病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昆蟲學會名譽理事長。1989年,他擔任總後勤部衛生部預防醫學咨詢小組顧問,中國預防醫學會媒體生物學與控制學會名譽會員。
Lu通路了美國佛羅裡達大學的昆蟲實驗室,并于2003年與美國CDC蟲傳播傳染病研究所所長Gubler進行了交談。
02.
盧寶林長期研究我國蚊子的分類體系、生态習性、病害傳播關系和綜合治理。主持過"埃及白伊蚊與埃及伊蚊及其控制"、"稻田蚊繁育綜合防治"、"戰時特殊武器傷害的醫療防護"和"海南島埃及伊蚊綜合防治研究"兩項國家級合作課題。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委員和衛生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999年獲何良和力基金會科技進步獎。主編著有《醫學昆蟲學》、《中國重要醫用動物鑒定手冊》、《中國重要醫用昆蟲分類與鑒定》等著作。
結束
來源:蘇州院士
照片:網絡
編輯:刀
警察蘇州
ID: 科普宿州
警察蘇州Q3:948033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