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直面痛苦!《第十一回》中自我意識的迷失與覺醒

寫在前面的話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我們大多數人不過是混混沌沌地安穩度日,但當安穩不在,混混沌沌地我們又該如何度日?陳建斌導演的電影《第十一回》便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30年前的“拖拉機殺人事件”被市話劇團改編成舞台劇,攪亂了作為當事人馬福禮的生活,面對舊事重提的話劇改編以及家中妻子、女兒劍拔弩張的關系,馬福禮會如何應對?

直面痛苦!《第十一回》中自我意識的迷失與覺醒

《第十一回》作為陳建斌導演的第二部影片,延續了《一個勺子》的荒誕和幽默,同時無論在電影文本上還是形式上,都進行了極大的風格化表達。新穎吸睛的古典小說叙事模式,電影和戲劇之間的互文隐喻,關乎真相涉及本我、自我的主題表達,讓很多影迷直呼過瘾,卻又使得很多普通觀衆雲裡霧裡。

直面痛苦!《第十一回》中自我意識的迷失與覺醒

那麼《第十一回》想表達的究竟是什麼?本篇文章僅從自我意識這個角度嘗試探尋一下影片想表達的主題。

蘋果(禁果)

在伊甸園的故事裡,人類吃了善惡樹上的蘋果後,就有了意識,自我意識随之産生,痛苦也由此而來。是以,自我意識是人類痛苦的源泉。

而整部影片的主線故事其實也是圍繞着“吃禁果”展開的,無論是趙鳳霞和李建設不被時代所容納的愛情,胡昆汀和賈梅怡假戲真做的婚外情,還是金多多的未婚先孕,都是“吃禁果”的展現。

直面痛苦!《第十一回》中自我意識的迷失與覺醒

而自我意識的覺醒則會帶來不同的選擇,無論是選擇真相還是選擇謊言,痛苦都無法避免。

趙鳳霞和李建設是擁有自我并且願意追尋真相的人,賈梅怡是在扮演趙鳳霞的過程中,找到了自我也追尋到了真相的人,金财玲、金多多是在自我意識下主動選擇了真相的人,胡昆汀是起初選擇謊言後來又選擇了真相的人,他們每個人都因為自我意識的覺醒以及選擇真相而痛苦。

馬福禮是片中唯一的異類,是唯一一個直面真相,又不覺得痛苦的人。缺乏自我意識的他,被屁哥和白律師的話術耍得團團轉,可馬福禮作為案件當事人,其實并不那麼在乎真相,但曾經因為“面子”,如今又因為家人,他主動選擇了真相。

在馬福禮的心中,永遠有比真相,甚至比“自我”更重要的事情,那便是和家人一起好好過日子的信念,是以為了多多,他甚至願意選擇放棄“自我”的這個身份。

直面痛苦!《第十一回》中自我意識的迷失與覺醒

胡昆汀與名字

影片中有大段關于名字的讨論,首先是那個正副團長,苟也武說他們隻在乎自己的位子,但是不在乎自己的名字。但胡昆汀剛好相反,他很在乎自己的名字,阿瑟·米勒《薩勒姆的女巫》的那段台詞引用是全片中他最真情實感的一次流露,而後來他選擇成全真相,完成這部話劇卻是以放棄署名權為代價,從在乎名字到放棄名字的轉變,恰好是胡昆汀自我意識的覺醒以及面對真相的轉變。

直面痛苦!《第十一回》中自我意識的迷失與覺醒

胡昆汀的出場是光着腳的,個人認為他将戲劇當成了自己的伊甸園,并且沉浸了進去,他用沉浸在戲劇中的“自我”來逃避真相,最後當他把頭發剪了,穿上鞋子的時候就是他決定面對真相的時候。

直面痛苦!《第十一回》中自我意識的迷失與覺醒

寫在最後的話

豆花鹹了還是淡了?每個人或許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最重要的是面對一地雞毛的生活,我們該如何自處?該如何好好地活着?

沒有自我的馬福禮、僞裝自我的胡昆汀、堅持自我的賈梅怡……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能在他們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他們都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而我們的答案也隻有我們自己才能找到。

配圖來自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