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曆史與現實交疊,會是怎樣一種感受?近日,電視劇《覺醒年代》的主創人員來到北京大學紅樓,參觀“光輝偉業 紅色序章——北大紅樓與中國共産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主題展,重溫那段值得永遠銘記的峥嵘歲月。
該劇首次全景式展現了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的時代風雲和曆史畫卷。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五四運動的策源地,北大紅樓是中國共産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的重要場所,是劇中最重要的一個戲劇場景。
“真的一模一樣。”這是主創人員踏入北大紅樓,說得最多的話。
導演張永新介紹道,為了讓觀衆看到最真實的紅樓,劇組在橫店影視基地按照1∶1.2的比例原貌複建了一座紅樓,其間還多次來到這裡進行實地測量。“我看到這裡的一磚一瓦,都能想起當初我們每一個房間、每一場戲是怎麼拍的,有一種他鄉遇故知的感覺。”
走進一樓的圖書館主任室,張永新想到劇中有一個陳延年、陳喬年烈士看向攝影機微笑的鏡頭。拍攝時,演員問:我們應該看向誰而笑、為何而笑?
張永新這樣回答:“你們應該因看到百年以後的我們而笑。因百年後祖國的強大、人民的富裕安康而笑。”
當演員們轉換身份又一次到北大紅樓,既是與自己飾演的角色對話,也是與革命先輩交流。在劇中飾演李大钊夫人的演員劉琳是第一次來到北大紅樓,她說:“踏進這裡,能更深刻地感受到革命先輩的那種澎湃激情。他們作為那個年代最早的覺醒者,站在時代的前列發出最強的呐喊。我一想到這是100年前他們曾經工作、活動、戰鬥過的地方,真的挺激動。”
在這裡,參觀者可以看到全部63期《新青年》雜志、多版本《共産黨宣言》、全套《共産黨》月刊等珍貴史料。
在劇中飾演周恩來的演員夏德俊,特别提到在展覽中看到印錯字的《共産黨宣言》《新青年》。他覺得這些鮮活的曆史資料,讓人深刻地了解為什麼這裡是新文化運動的搖籃,為什麼能夠成為五四運動的策源地。
中國人民抗日戰争紀念館黨委書記、館長羅存康說:“我們發現,這些文獻、檔案、文字版是最具精神内涵的,雖然之前也有擔心,但實踐證明,觀衆還是喜歡的。我們通過将觀衆直接帶進曆史的現場,讓文物說話,用史實說話。讓觀衆身臨其境地與先輩對話,進而更直覺地感悟我們的革命精神、建黨精神。”
紅樓三層的第二閱覽室,曾經是毛澤東擔任圖書館書記時工作過的地方。在這裡,參觀者可以看到在桌子上整齊擺放的一摞摞報紙。看到這個熟悉的場景,飾演毛澤東的演員侯京健與飾演李大钊的演員張桐忍不住現場“飙戲”,短短幾分鐘的時間,他們通過台詞的碰撞重制了劇中情節。
《覺醒年代》播出後,很多年輕人産生了“追劇後遺症”。有人忍不住“二刷”“三刷”,有人千裡迢迢跑到北大紅樓參觀打卡……
對此,該劇總制片人劉國華直言,這是一部有門檻的電視劇,之前還曾擔心觀衆會因為看不懂而棄劇,現在能收獲這麼多年輕人的喜愛,确實有點出乎意料。
但同時他也提到,因為在整個創作過程中,主創團隊把所有能調動、能考據、能在劇中表達的都做了,是以對電視劇的播出也是有信心的。劉國華把這總結為“一點笨功夫”。
他認為,《覺醒時代》的成功,離不開主創團隊在整個創制過程中始終對“守正創新”的堅持。所謂“守正”,就是在尊重曆史的基礎上,嚴守藝術創作的規律,不吝在細節上下功夫;“創新”則表現在,一方面嘗試運用版畫等一些新的曆史表達方式,還原年代氣息,傳達出一些新的美學理念和觀點,另一方面,通過一些有傳統的寫意和留白處理,尊重新時代青年的表達方式。
《覺醒年代》編劇、原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秘書長龍平平最近有一些“困擾”,他說,“前幾天去上海開會,我一老頭兒讓人家包圍,要合影拍照。”他也第一次知道了“催更”“yyds(永遠的神)”的意思,“看彈幕看得頭暈”。
北大紅樓正在成為一塊赓續紅色精神的磁石。羅存康覺得,北大紅樓展之是以能夠收獲這麼多青年的喜愛和追捧,離不開展覽本身所具有的極強的曆史性、時代性和思想性。另外,現代年輕人和觀衆對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不應再被低估。
據悉,北大紅樓自6月29日重新開放至今,共計接待團體608批次,近3萬人次入館參觀。今年8月1日,還将開通個人預約通道,觀衆可以通過中國共産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紀念館微信公衆号進行預約。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王喆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1年07月28日 03 版)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