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過了就了解了

知行合一,貴于行之

"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過了就了解了。"華盛頓兒童博物館牆上的這句話,無不訴說着這樣一個道理——學貴于知之,更貴于行之。西漢文學家劉向說過:"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千百年來,多少思想家、教育家總在為我們闡述一個亘古不變的甄真理: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做,即知行合一,重于實踐。

其實把聽與見結合而論便是知,一個胸無墨點的人怎能有所作為?古人常講"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如果沒有博觀或者博聞,想必無論是誰也是無處可取的。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了"行是知之治,知是行之成"的主張。"行知"之名也正代表了他的"行動——知識——再行動"的教育思想。我們通過觀察、聽聞獲得知識。齊白石學畫蝦時,曾終日蹲坐在蝦池旁觀蝦的動态;徐悲鴻的《奔馬圖》,是他常在馬廄觀馬的結果;達·芬奇為了完成《最後的晚餐》,曾用兩年半的時間到酒館、市集去搜尋人物形象,觀摩人物神态。這些名人的事例無不啟迪着我們要學有所成,就必須要“知”在肚裡,明白“知”是“行”的前提和基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研究“與可畫竹時,胸中有成竹”這樣一種境界,在教學過程中,達到教師傳播知識,學生掌握知識的目的。

單有“知”是不行的,要緊的是“行”,是做。如果隻有學識、有遠見,但隻是空論,那不但不會美名遠揚,反會被他人認為是“空水瓶”,沒有真才實學。荀子曰:“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孔子亦曰:“吾嘗終日不食,終日不寝,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光是知之,而不行之,想必其所學所知會胎死腹中吧。李時珍為確定所著醫術的準确祥盡,親自到深山采取草藥,向藥農詢問情況;徐霞客為完成遊記,跋山涉水,遍遊名川大山,曆經許多城市;巴爾紮克為了使書中人物具有獅子般的品性和毅力,曾親自到非洲獵獅;托爾斯泰為了刻畫逼真的戰争場面,曾親自前去戰場觀察。所有的事例一再證明:唯有"行"了,方可驗證所"聞"所"見";隻有"行"了,才能掌握真正意義上的"知"。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可以通過參與課外活動、觀察自然環境等方式,使學生體驗生活、體驗自然。想到和得到,中間還有兩個字便是做到。懶于動手實踐,隻會用書本知識空發議論,那隻會給人留下笑柄。昔有趙括紙上談兵,最終敗北;今有學生空談理想,最終無有成就。

學習知識,不能隻是聽,知識接受,更應該用眼、耳、手、腦等多個感官參與學習,實作聞、見、做的統一,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知行合一,理論才能變成實的。知行合一,理論才落到實處;知行合一,所學到的知識才不至于成為空洞教條的理論。作為即将成為教師的我們,也要踐行"知行合一"的精神,隻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教師。

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過了就了解了
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過了就了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