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學泰鬥馮友蘭在晚年回首自己一生時,感歎到:“早歲讀書賴慈母,中年事業有賢妻。晚來又得女兒孝,扶我雲天萬裡飛。”
年少有父母庇佑,晚年有兒女盡孝,皆源于血緣之愛。
唯獨中年事業有賢妻,有時候幸虧命運的恩寵,更需要智慧和修為。
一個男人,想要在事業上臻于極頂,必須具備多個條件,而内有賢妻尤為重要。
馮友蘭如此,陳寅恪也不例外。
生活上的溫暖港灣
1928年,在北京中央公園,唐筼和陳寅恪第一次見面。
隻是這個文雅灑脫,學識淵博的清華才子,走路的姿勢微跛。
陳寅恪向唐筼解釋到:自己少年即出國留學,時常穿不合适的硬皮鞋,日積月累,最終釀成腳疾。
這種坦誠,并沒有讓唐筼芳心銳減,反而讓她更笃信陳寅恪人品之深厚。
一個是曠世才子,一個是名門閨秀。
初次見面後,一種微妙的情愫在彼此的心底潛滋暗長。
兩年後,他們在上海喜結連理。
人生大事已完成,陳寅恪更是無後顧之憂,一心撲在了學術研究上。
相對于丈夫的功成名就,唐筼更關心的是他日漸消瘦的身體。
陳寅恪向來體弱,加之長期腦力勞動,極大磨損了他的健康。
都說旁人隻管你飛得高不高,而在乎你的人隻管你飛得累不累。
那個真正愛你的人,她對你的要求,純粹到希望你過得健康快活。
念及丈夫體弱,唐筼放棄心愛的體育事業,甘願囿于廚房,潛心鑽研廚藝。
陳寅恪喜歡吃面包和草莓派,唐筼就鉚足了勁學烘焙,甚至自制烘烤機。
陳寅恪挑食,唐筼成了一個地道地道的“美食家”,變着花樣給他做苦瓜悶豆豉。
為了給陳寅恪補養身體,唐筼不惜花重金買來一隻剛生産的黑山羊,學習擠奶,經常要俯身大半天,才能擠出一小碗。
她甚至以身試行,編撰了一本《食物成分表》,裡邊記錄的全是食物搭配和營養膳食的方法。
得知陳寅恪笃愛海棠花,唐筼布置院子時,總會種一株海棠在院子裡,供陳寅恪欣賞、作詩。
在對丈夫的日常生活上,唐筼用心良苦。
不難想象,如果沒有唐筼,多病之軀的陳寅恪,怕是捱不過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活到79歲。
人生是場幕劇,有人喜于幕前恣意綻放,有人甘于幕後默默奉獻。
顯然,唐筼屬于後者。
這世間,有人願意與你并肩共赴星辰大海,是大幸,可有人願意在背後托舉你,是大愛。
陳寅恪傳奇一生的背後,唐筼功不可沒。
事業上的遼闊天空
簡媜說:“人生如一首絕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陳寅恪的人生之仄,從1945年開始。
那一年,陳寅恪已經高度近視的左眼視力急劇下降,又因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最終也徹底失明了。
從此,世界再無光明,任誰都痛不欲生。
唐筼,看在眼裡,疼在心裡。
生活上,她給了丈夫一個溫暖港灣,事業上,她更想贈他一個廣袤天空。
于是,她成了他的眼,他的筆。
失明後,陳寅恪開始學着以耳代目,以口代筆,每天聽報紙,練習口述詩作,唐筼将其一一記錄下來。
在廣州嶺南大學時,陳寅恪助手突然不辭而别,教學工作幾近癱瘓。
陳寅恪看着滿滿當當的課程,焦灼不安。
唐筼見狀,毫不猶豫地擔起助教的工作,協助他備課、查閱資料、編寫講義。
這對于體育出身的她,并非易事。
為了備好一次課,她時常在做完家務後,一頭紮進了書海裡研究,從天黑到天明。
除此之外,她還抽空去聽陳寅恪講課,記了滿滿當當的筆記,流傳至今。
得益于唐筼的傾心協助,陳寅恪的教學工作如虎添翼,成效顯著。
曾在香港蟄居的那段日子,得虧了唐筼的鼎力相助,《唐代政治史略稿》得以橫空出世,流傳至今。
陳寅恪後半生的諸多傑作,譬如《記唐代之李武韋楊婚姻集圍》、《述東晉王尊之功業》,大部分由唐筼親筆手錄,甚至進行了詳實的批注。
新助理到來後,唐筼依然堅持每天擠出時間,整理陳寅恪的書稿,為出版《陳寅恪文集》做準備工作。
尤其是陳寅恪的詩稿,唐筼更是親力親為,光毛筆抄錄的正本就不止五冊,而用鋼筆記錄的則不計其數。
陳寅恪流傳下來的鴻篇巨著,每一部都凝聚了他畢生所學,更浸潤了唐筼太多的情懷與情感。
除了教學和出版工作,唐筼更是主動擔任陳寅恪的“書記官”,代筆撰寫各種日常和業務往來信件。
那些夜以繼日抄錄的文字,那些點睛之筆的批注,那些旁枝橫斜的史料,是文化瑰寶,更是唐筼對丈夫的拳拳愛意。
所謂的人間真愛,不過就是了解、支援,以及成全。
全心全意幫助陳寅恪攀登學術高峰,是她心之所向,更是她生命的皈依。
精神上的避難所
在人生最後的20年,陳寅恪雖過得孤清寂寥,可也算得上安詳。
直到晚年,唐筼依然是陳寅恪的“精神支柱”,希望他在有生之年留下更多著作。
唐筼對孩子們說:爹爹的學問造詣非比一般,應該寫出儲存下來。
于是,已是花甲之年的唐筼,全然不顧自己疲憊不堪的身體,化身英勇的戰士,擋住了生活惡意,讓陳寅恪疲憊的靈魂得到片刻喘息。
即便歲月無光,她也能一笑置之。
備受精神折磨的陳寅恪,時常感歎:“人間從古傷離别,真信人間不自由。”
唐筼便寬慰道:“秋星若解興亡意,應解人間不自由。”
簡媜在《私房話》裡寫到:“最難的是,在困苦流離之中仍保有寬容平靜的微笑;最珍惜的是,在披風帶雨的行程中,還能以笠護人。”
當陳寅恪的生命被孤獨、疾病,苦難圍住時,她成了一個騎士,救他于水深火熱之中。
作為妻子,她給陳寅恪的豈止是花前月下的浪漫,豈止是一飯一蔬的煙火。
她給的,是生活的烏托邦,是精神的避難所,以及生命的托底。
不由得想起了獨木舟說的:“就算世界荒蕪,總有一個人會是你的信徒。”
不可置否,陳寅恪的人生信徒,是唐筼。
這個身軀羸弱的小女子,卻用堅不可摧的精神,為陳寅恪撐起了一片天。
史鐵生曾在書裡寫過一句話:“她是順水漂來的孩子,但不是我撈起了她,是她撈起了我。”
人之深情,大相徑庭。
譬如陳希米為史鐵生而來,唐筼為陳寅恪而生。
在那段動蕩不安,内外交困的歲月裡,唐筼的出現,讓他步履不再漂泊。
在那段連續遭遇命運重創的日子裡,唐筼成了他生命的拐杖。
人人都說,唐筼淹沒在陳寅恪的光環之中。
殊不知,陳寅恪的人生光源,都在唐筼那兒。
一向吝于誇贊他人的陳寅恪,在66歲生日時,由衷地寫出了對妻子的溢美之詞:
“織素心情還置酒,然脂功狀可封侯”。
這份贊譽,唐筼當之無愧。
. END .
【文| 樂小開】
【編輯| 丹尼爾李】
【排版 | 毛毛雨】
往期精彩文章推薦:
又一個《失孤》的故事,申軍良尋子15年,後來怎樣了?
15年了,那個“活在郭晶晶陰影之下”的女人,最後怎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