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心理咨詢師陳天星,日常工作中經常遇到為如何育兒而焦慮的父母,也會做些相應的父母輔導的工作。現在很榮幸的可以請到奚小鹿博士給予一些指導。奚小鹿(Xiaolu Hsi, Ph.D.) 博士是是美國麻省理工大學(MIT)心理咨詢中心的雙專科心理咨詢師和神經心理醫生,是國内改革開放後最早在美國獲得臨床心理學博士和咨詢行業執照的臨床心理學家。奚博士主要從事青少年心理咨詢和注意力缺陷多動症(ADHD)的神經心理診斷治療以及相關教學。二子之母,加上深厚的理論修養和30多年年的實踐經驗,相信可以幫助到各位育兒焦慮的父母們。另外,這個系列對話之是以起名為“咨詢師為人父母”是奚博士希望告訴大家,育兒是一件看似普通,其實複雜的事情,即使是咨詢師,也要不斷學習如何為人父母。

陳天星:您好,奚老師,不知不覺已經是第十篇了,很感謝你的付出,我代表這些受益的媽媽們感謝您。好的,下面是一位媽媽的來信:陳老師,我家七歲女孩,脾氣總是很暴躁,很容易發脾氣。比如今天早上起床時燈開的太亮太刺眼,要發脾氣。電動牙刷刷到了要掉的牙齒很疼,要發脾氣。平時鋼琴總彈錯音,要發脾氣。寫字寫的不好,要發脾氣。對大人說話也是語氣很沖的那種。但不發脾氣時她其實是個很愛笑很開朗的孩子。之前她種種發脾氣我都開解她安慰她,但是最近我發現這些都不管用了,我感覺好無助,面對她說來就來的脾氣,我不知道該怎麼處理了。有人說就是欠打,打一頓就好了,可是我不想用武力去解決問題。老師,我該怎麼做。@陳天星
奚老師:千萬不要打這個孩子。老實說,如果打這個孩子的話,這個孩子很可能出現軀體問題,她可能會去打别人,也可能會打自己。(我會要關注一下,這個孩子平時除了暴躁發火之外,是不是一個急躁的孩子。因為,發脾氣很多時候都是因為缺乏耐心,英文是impatience,就是說耐心不夠好。耐心不夠好的時候,容易感到挫敗,容易“上火”。比如說,這個鋼琴總彈錯音,她感到挫敗,進而發脾氣。在孩子身上,這很常見。耐心這種心理品質,有遺傳的部分,有的孩子天生有耐心,有的孩子天生耐心缺乏一些。父母要關注發現孩子的個性,然後“因材施教”來幫助孩子培養耐心了。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樣,希望孩子有足夠的耐心,我們自己需要看看我們平時是怎麼處理讓我們生氣上火的情況的。
另外,我會想了解一下, 這對父母對這個七歲女孩的要求和期望是什麼?如果這個家庭對她的要求是最後要做哈佛女孩的,老實說,這個女孩沒有發脾氣把鋼琴砸壞了,可能已經很幸運了。父母的要求高,要求太高,尤其是如果常常提起,對于孩子來說壓力會很大,孩子就有可能會反抗。
另外,這位母親提到她會開解和安慰這個孩子,我想知道這位媽媽說如何“開解”和“安慰”孩子的。大道理,孩子可能聽不懂,幫不到她。比較有用的,比如,在她暴躁的時候,教她如何平複自己,比如:來,你起來動動,休息一下;或者示範給她看說:“别急别急,試試深吸一口氣,慢慢吐出來看看,象這樣, 來幾次,試試”。讓她起身動動,休息一下,轉移一下注意力,或者教她簡單的“消氣”,平複情緒會更有幫助。
鋼琴彈錯音了,會讓孩子挫敗,但如果孩子發脾氣,會不會跟練琴練了多長時間也有關。我們總感覺七歲的孩子一次談一個小時的鋼琴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其實,這是在生理上,心理上對孩子很困難的事情,國外絕對不會讓七歲的孩子一次練一個小時的琴。老師要求彈一個小時,可以半個小時,半個小時地來,中間休息,活動一下。如果她是剛剛上來就彈錯音了,發脾氣,那是一回事。但是,如果她已經談了四五十分鐘了,她彈錯音,發脾氣,那完全是另一回事。
陳天星:奚老師,國内現在比較流行共情這個概念,有些媽媽說,這個時候我要是對孩子說:“寶貝,你現在情緒很激動,媽媽猜你是生氣了,我想你要是能把情緒說出來,就不用這麼亂打亂鬧的讓我們知道了。”媽媽們認為,這是一種情感标記,用語言标記情緒,幫助孩子更好的控制情緒。這種方法有用嗎?
奚老師:同情就是設身處地的替他人着想,但是,共情不等于認可對方的做法。孩子有困難,大人不了解,輕描淡寫,不以為然地“批評教育“,的确會适得其反,激發負面情緒。您這個方法從理論上聽起來有道理,但對七歲的小孩子來說,這個認知上太“成年化”我會更“接地氣”一點地問一句:“寶貝,你怎麼了?”,讓她自己用自己的話來說。父母過早的标記孩子的情緒感受的話,有可能會讓孩子更困惑,比如,本來是無助感,現在被解釋為了憤怒。是以,父母不妨就耐心的多問孩子“你怎麼了?”,然後,等她把内心的感覺說出來後,再教她如何“處理”。
另外,有關共情,其實我們經常看到的一個育兒場景就是很好的示範。比如,幼小的孩子跌倒了,很多爸爸媽媽會扶起孩子,然後,打打地,說:“都怨這個讨厭的地,讓我們寶貝跌倒了,你打地打地。”對這個孩子,如果母親在她感到挫敗的時候,能說:呀,這個曲子好長,别急别急,慢慢來。還有牙疼的确實是疼,尤其父母寫到她在換牙,刷到上面當然會疼。如果父母不以為然:“有那麼疼嗎?不要做好不好“,成年人可能也會不樂意。如果父母将心比心共情一下,說“ 牙疼,那麼我們暫時就用鹽水或者漱口水漱口來代替刷牙”,估計孩子很可能就會不發火了。
最後,這位母親提到燈的問題,我再想現在很多小孩子本來就睡眠時間不夠,很早就被叫起來,很多孩子會鬧情緒。再來一個刺眼的燈,就好像我們成年人正睡覺呢,突然,門“蓬”的一下被推開,來人還大聲嚷嚷,成年人也會有意見。會不會這個燈确實就是太亮呢?這跟孩子的牙疼将心比心幫她,而不是責備會好一些。
陳天星:嗯,奚老師,您說到這裡,我想起我的一個經驗,我有次在給孩子組裝一個樂高模型,一連裝了四五次都不行,我自己也煩躁的一把推開,把孩子吓一跳,哭起來,以為我生氣了,不幫他了。我趕快給他說,:“沒關系的,爸爸剛才着急了,等爸爸休息一會,我們再繼續了。”他馬上就不哭了。現在想來,我們成年人的情緒耐受性有個限度的,更何況孩子們。估計這對父母是需要多設身處地的體諒下孩子的感受。
奚老師:嗯,現在的父母确實不容易,在家都很忙。您的這個分享真是太好了。這樣你給孩子一個真實的感覺,就是原來爸爸這麼厲害的人,也有搞不定的時候。也要“休息一下再來”,這樣,當他因為挫敗而發火時,就不會輕易自暴自棄,而是想起爸爸下一步是收拾了下情緒,繼續了。
陳天星:好的,感謝席老師的耐心解答。我總結下,奚老師給這位媽媽的建議就是,第一:每個孩子天生的氣質不同,要考慮孩子的情緒耐受性的程度,她不一定是因為感到生氣而生氣,很可能是因為情緒耐受性差,是以,遇到挫折就容易生氣。就好像高血壓引起的煩躁,隻要把血壓降下來,自然不煩躁了。第二:這位媽媽可以少一些語言上的開解和安慰,而是将心比心地共情一下孩子,同時在行動上直接教孩子一些平複情緒地方法。這裡奚老師推薦了,消氣法。好的,感謝奚老師,再見。
奚老師:好的,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