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6歲開始外出打工做生意,卻一直對家鄉有着一種與生俱來的使命感,在外拼搏期間,念念不忘家鄉發展。因這份執念,2018年,他毅然回到家鄉,從傳統工藝生産客家米酒開始,探索實踐鄉村産業發展之夢。今天我們一起去了解蛟洋鎮坪上村“新農人”王作華的返鄉創業故事。

6月22日,記者驅車來到蛟洋鎮坪上村的平正釀酒廠,隻見碩大的酒缸擺放在院子,而儲酒的房間裡一排排酒缸都盛滿了米酒,濃郁的酒香彌漫在空氣中,醇厚綿長,清香四溢。這裡就是返鄉新農人王作華返鄉夢發起的地方。
蛟洋鎮坪上村返鄉新農人 王作華:
我們農村裡面,産業還是非常多的,可種、可養、可加工……但是經過衡量我們家庭的整體情況,我還是覺得做酒比較适合我吧,是以我回來當時就先從酒這個産業入手。
但是,“酒産業”的起步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因為,在很長一段時間來,客家米酒都是以農家自給自足的方式存在,在當地村民心中,客家米酒産業化幾乎是不可能的。
【蛟洋鎮坪上村返鄉新農人 王作華:
村民都反映,這個酒是沒有辦法運輸,很難解決這種保證品質的問題。是以前期的三年,我都在做測試,就是把我們釀出來的酒寄到全國各地去,經過三年的測試,我們發現了一些問題,确實有些酒是會壞掉的,但是這是有原因的。這個酒是罐裝以及運輸、工藝确實有一定講究,而不是随随便便做出來可以運輸的。經過三年的測試,我們覺得技術各方面沒有什麼問題了,是以那時候才決定去辦證件,用标準的方式釀酒。
困擾許久的難題解決了。2018年,王作華入選了林文鏡慈善基金會的大地之子:鄉村發展帶頭人扶持計劃。在基金會的支援幫助下,王作華回到家鄉創辦了上杭縣平正釀酒廠,注冊客家拳商标,以客家人“無劃拳,不盡興”的傳統習慣為寓意,打造客家黃酒品牌,傳播客家黃酒文化、健康飲酒理念,也傳遞客家人的純粹與熱情。
今年算正式投産第三年了,那目前我們酒的銷售管道主要是在大公司的禮品、企業定制,我們的主要定位在這兩個市場……經過這三年的發展,我們現在可以說是我們的主業了,因為我們現在發展在穩步增長,包括我們今年有了企業的大訂單對接。
随着自己在家鄉第一份産業逐漸穩定發展,期間,王作華又開啟了有機農業的“兼職路”,摸索出适合當地生态環境的“稻鴨立體種養模式”。通過田間放養鴨子除草,黑光燈實體方式除蟲,全過程不施化肥,不打農藥,更不用除草劑。同時,引山泉水澆灌,山上搭建了雞棚鴨舍,羊糞便用作肥料,形成稻鴨模式的生态循環農業。
我們剛開始種植的時候,連我父母都不相信,因為他們的理念向來就是,我們傳統的這種稻子,少噴灑一次農藥都會被蟲害,差不多會面臨絕收這種狀況。……經過兩年的實驗,那現在不單是我家人,所有的村民都看在眼裡,她們都相信,也認可這種方式是可行的。
在經過兩年測試後,今年,王作華通過網絡發起了預售,将自己僅有種植的4畝生态稻中的3畝成功認籌出去。
如果說未來訂單的數量會越來越大,那我們希望,我們這邊是一個示範地,我們是能帶動,讓農戶跟着我們的方式來做這種稻田。
客家米酒香飄萬裡,生态農業鑄就夢想。幾年來,王作華不忘創業初心,積極奔走,發動村莊鄉賢組織成立“坪葛愛鄉會”,和大家一起籌款建設籃球場、建井水窟、種村樹,提升村莊的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時,他在自己原有産業的基礎上,建設了集農産品展廳、圖書室、會議室、民宿于一體的鄉村可持續發展公共空間——大地驿站,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外出打工的青年鋪一條回家的路,讓坪上成為理想中的生态夢裡老家。
在我一直看來,在農村把産業做成“小而美”是相對比較容易的,是以我們從今年開始在探索第二個産業、第三個産業,包括我們生态的稻田。未來我們想對接更多本地的一些(資源),挖掘培育本地優質農産品資源,把它對接出去,我們也希望說通過這種方式逐漸能影響更多青年返鄉。
上杭縣融媒體中心原創出品
記 者:陳喜英、胡國玉
編 輯:鐘淑琪
編 審:賴麗瓊
監 制:黃金林
總監制:張鋒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