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6岁开始外出打工做生意,却一直对家乡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使命感,在外拼搏期间,念念不忘家乡发展。因这份执念,2018年,他毅然回到家乡,从传统工艺生产客家米酒开始,探索实践乡村产业发展之梦。今天我们一起去了解蛟洋镇坪上村“新农人”王作华的返乡创业故事。

6月22日,记者驱车来到蛟洋镇坪上村的平正酿酒厂,只见硕大的酒缸摆放在院子,而储酒的房间里一排排酒缸都盛满了米酒,浓郁的酒香弥漫在空气中,醇厚绵长,清香四溢。这里就是返乡新农人王作华返乡梦发起的地方。
蛟洋镇坪上村返乡新农人 王作华:
我们农村里面,产业还是非常多的,可种、可养、可加工……但是经过衡量我们家庭的整体情况,我还是觉得做酒比较适合我吧,所以我回来当时就先从酒这个产业入手。
但是,“酒产业”的起步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来,客家米酒都是以农家自给自足的方式存在,在当地村民心中,客家米酒产业化几乎是不可能的。
【蛟洋镇坪上村返乡新农人 王作华:
村民都反映,这个酒是没有办法运输,很难解决这种保证质量的问题。所以前期的三年,我都在做测试,就是把我们酿出来的酒寄到全国各地去,经过三年的测试,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确实有些酒是会坏掉的,但是这是有原因的。这个酒是罐装以及运输、工艺确实有一定讲究,而不是随随便便做出来可以运输的。经过三年的测试,我们觉得技术各方面没有什么问题了,所以那时候才决定去办证件,用标准的方式酿酒。
困扰许久的难题解决了。2018年,王作华入选了林文镜慈善基金会的大地之子:乡村发展带头人扶持计划。在基金会的支持帮助下,王作华回到家乡创办了上杭县平正酿酒厂,注册客家拳商标,以客家人“无划拳,不尽兴”的传统习惯为寓意,打造客家黄酒品牌,传播客家黄酒文化、健康饮酒理念,也传递客家人的纯粹与热情。
今年算正式投产第三年了,那目前我们酒的销售渠道主要是在大公司的礼品、企业定制,我们的主要定位在这两个市场……经过这三年的发展,我们现在可以说是我们的主业了,因为我们现在发展在稳步增长,包括我们今年有了企业的大订单对接。
随着自己在家乡第一份产业逐步稳定发展,期间,王作华又开启了有机农业的“兼职路”,摸索出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稻鸭立体种养模式”。通过田间放养鸭子除草,黑光灯物理方式除虫,全过程不施化肥,不打农药,更不用除草剂。同时,引山泉水浇灌,山上搭建了鸡棚鸭舍,羊粪便用作肥料,形成稻鸭模式的生态循环农业。
我们刚开始种植的时候,连我父母都不相信,因为他们的理念向来就是,我们传统的这种稻子,少喷洒一次农药都会被虫害,差不多会面临绝收这种状况。……经过两年的实验,那现在不单是我家人,所有的村民都看在眼里,她们都相信,也认可这种方式是可行的。
在经过两年测试后,今年,王作华通过网络发起了预售,将自己仅有种植的4亩生态稻中的3亩成功认筹出去。
如果说未来订单的数量会越来越大,那我们希望,我们这边是一个示范地,我们是能带动,让农户跟着我们的方式来做这种稻田。
客家米酒香飘万里,生态农业铸就梦想。几年来,王作华不忘创业初心,积极奔走,发动村庄乡贤组织成立“坪葛爱乡会”,和大家一起筹款建设篮球场、建井水窟、种村树,提升村庄的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他在自己原有产业的基础上,建设了集农产品展厅、图书室、会议室、民宿于一体的乡村可持续发展公共空间——大地驿站,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外出打工的青年铺一条回家的路,让坪上成为理想中的生态梦里老家。
在我一直看来,在农村把产业做成“小而美”是相对比较容易的,所以我们从今年开始在探索第二个产业、第三个产业,包括我们生态的稻田。未来我们想对接更多本地的一些(资源),挖掘培育本地优质农产品资源,把它对接出去,我们也希望说通过这种方式逐步能影响更多青年返乡。
上杭县融媒体中心原创出品
记 者:陈喜英、胡国玉
编 辑:钟淑琪
编 审:赖丽琼
监 制:黄金林
总监制:张锋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