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朝末年的革命先烈,為何大部分都來自于廣東?

1911年4月27日,著名的廣州起義(黃花崗起義)爆發。起義軍浴血奮戰,無奈寡不敵衆,以失敗而告終。

在這次起義中,有72名犧牲先烈的遺體安葬于廣州黃花崗,人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我在了解“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的事迹時發現,他們之中有40人來自于廣東,占據了大部分。

清朝末年的革命先烈,為何大部分都來自于廣東?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無獨有偶,1841年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第一次自發的大規模抵抗外國侵略的三元裡抗英鬥争,來自于廣州市郊外三元裡。一群廣東群眾拿着簡陋的武器與英軍進行頑強鬥争,逼迫他們退出了虎門。

發生在鹹豐、同治年間的太平天國運動,以廣東人洪秀全為上司人。太平天國的創始人洪仁軒、馮雲山等都是廣東人。

發生在光緒年間的維新變法運動,則是由兩名廣東人康有為、梁啟超發起并送到光緒皇帝面前。戊戌變法失敗後慘遭慈禧太後殺害的“戊戌六君子”中,有一位來自廣東,正是康廣仁。

清朝末年的革命先烈,為何大部分都來自于廣東?

戊戌六君子

至于興中會、同盟會的骨幹力量,如中山先生、陳少白、陸皓東、鄭士良、馮自由、史堅如、鄧蔭南等人,都是廣東人。

為什麼清朝末年的革命先烈,大部分都來自于廣東呢?這與廣東獨特的地理位置有關。

廣東位于嶺南地區,位于中國大陸的最南端(以前海南也屬于廣東管轄)。在古代,廣東夏季漫長,冬天很短,平均氣溫較高,再加上毗鄰大海,氣候潮濕,使得這裡植被茂密,容易滋生毒蛇猛獸和瘴疠病毒,不适合人類居住。是以,當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廣東還屬于待開發的地區。

清朝末年的革命先烈,為何大部分都來自于廣東?

嶺南地區

秦國以後,随着中原的先進技術和文化逐漸進入廣東,這一片逐漸得到開發,人口開始稠密起來,有了農業生産、漁業生産等。然而,在清朝以前,廣東的經濟社會發展非常緩慢。北部的大山和南面的大海将廣東圈起來,形成一個比較封閉的地方。中原王朝往往将廣東視為貶谪官員、發配犯人的遙遠、偏僻之地,中原文化未能完全同化嶺南文化,嶺南文化反而保持了相對的獨立。

清朝中期,朝廷實行海禁政策。乾隆皇帝下令,從1757年開始,将閩海關、浙海關、江海關3個海關進行關閉,隻保留粵海關對外通商。西洋商人隻能在廣州進行商務活動。這就是著名的“一口通商”。一口通商持續了近100年,到1842年《南京條約》生效後被廢除。

清朝末年的革命先烈,為何大部分都來自于廣東?

一口通商下的廣州

乾隆皇帝為什麼将“一口通商”放在廣東,而不是福建、浙江和上海3個沿海地區呢?這主要是因為清朝将西洋視為“蠻夷”,他們認為堂堂天朝上國地大物博,物産豐富,根本就不需要與西洋通商。實在避免不了通商的話,他們也要将通商地點放在遠離京城的地區,免得傷了朝廷的風化和皇帝的面子。于是,遠離京城、毗鄰大海的廣東成了最合适不過的地點。

“一口通商”讓廣州成為了中國對外貿易的第一大港。西洋商人帶來國外商品的同時,也帶來了其他地區接觸不到的西方文明。與此同時,西方傳教士來到中國,也往往選擇廣東作為第一站。他們在廣東沿海進行傳教活動,将西方文化、科學知識帶到中國,從文化、思想、經濟、社會變革等各個方面對廣東知識分子産生深遠的影響。

清朝末年的革命先烈,為何大部分都來自于廣東?

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位留學美國的學生容闳,在7歲時就入讀了教會學校。洪秀全之是以建立拜上帝教,是受到基督徒梁發送的《勸世良言》一書的影響。洪仁玕在香港認識了瑞典巴色會教士韓山文,深入學習和研究西方文化,撰寫了《資政新篇》,在近代中國知識分子中第一個提出了發展資本主義來改造中國的想法。中山先生幼年時經常随父母前往澳門,接觸到大量的西方文化,後來又較系統地接受過西方的近代教育……

著名曆史學家呂思勉先生在談到近代曆史變革時,一再強調廣東的特殊地位:“中國與外人之接觸,以廣東為最早,人民之通知外情,也以廣東為最。”

清朝末年的革命先烈,為何大部分都來自于廣東?

廣東知識分子在接觸到西方文明後,成為先進生産力、先進思維的代表,又以各種方式對中國近現代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社會變革等領域産生深遠影響。

正因為此,近代廣東湧現大批仁人志士和革命家,就不足為奇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