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發方志江蘇,作者徐興無,為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本文經授權轉載,轉載時有删減。

揚州四景之春台明月 清·袁耀
據說早在17世紀末,歐洲的巴黎就出現了為徒步遊客設計的袖珍旅遊指南,并配有地圖。而在中國,雖說很早就有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這樣寫一座城市生活的書,但都是回憶錄式的著作。直到18世紀末,中國才出現了類似的書——《揚州畫舫錄》。
《揚州畫舫錄》作者李鬥生于乾隆十四年(1749),卒于嘉慶二十二年(1817),字北有,号艾塘,江蘇儀征人,居住在揚州,沒有做過官,寫過幾個劇本。他的朋友張居壽在《題李二》稱贊他“短李抱奇才”,是以他可能是矮個子,在家排行老二。
李鬥在《自序》中認為有關揚州的地方文獻大多詳于古代,略于近世,而自己“疏于經史,而好遊山水。嘗三至粵西,七遊閩浙,一往楚豫,兩上京師。退而家居,則時泛舟湖上,往來諸工段間。閱曆既熟,于是一小巷一廁居,無不詳悉。又嘗以目之所見,耳之所聞,上之賢士大夫流風馀韻,下之瑣細猥亵之事,诙諧俚俗之談,皆登而記之”。他用了三十年的時間,從乾隆二十九年(1764)開始,将他熟悉的揚州生活場景、街談瑣事、風土人情、名勝古迹、名人轶事寫成《揚州畫舫錄》(下簡稱《畫舫錄》)十八卷。
《畫舫錄》之是以算得上是一部旅遊指南,首先在于全書“以地為經,以人物記事為緯”,講到某處市井或園林,作者就駐足下來,講述這裡的人物和故事;其次,書中雖無地圖,但叙事的路徑至為具體,刊本中還配有許多景點的插圖;其三,貫穿全書的是交通工具——畫舫,也就是遊船,是以,《畫舫錄》是一部真正的城市導遊指南。
揚州四景之平流湧瀑 清·袁耀
可是中國古代并沒有導遊這樣的職業,是以李鬥必須請一位重要的遊客出場,通過寫這位遊客的遊蹤來介紹景點,憑借遊客的身份确立導遊指南的權威性。
李鬥請來的遊客是乾隆皇帝。清代的康熙皇帝(1654-1722)和他的孫子乾隆皇帝(1711-1799)都到江南巡視過六次,每次往返都要經過揚州。
清代鹽業由官督商辦,于是在揚州設定了兩淮巡鹽察院署和兩淮都轉鹽運使司,管理淮南淮北食鹽生産、運銷和稅收等事務。鹽商和鹽官聚集的地方,就是中國财富聚集的地方,他們讓城市繁榮了起來,其中特别的文化風景就是園林。據說清代的揚州有200多座園林,連官府、寺院、書院都建有園林,這和鹽商的聚居有很大關系。這些園林很多是用來會客、提供餐飲、遊樂的地方。《畫舫錄》記載名士劉大觀的評價說:“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園亭勝。”這些園林,大都是鹽商購置或興造的。
而為了接待皇帝并展示政治和經濟成就,揚州的鹽務官與鹽商們花費了很多錢不斷地營造、修整園林别墅,使揚州的城市風貌和經濟文化得到大幅提升。
揚州城的北郊橫貫着一條小丘陵,相傳其地脈通蜀,是以叫“蜀岡”。唐代的揚州城就建在上面,有禅智寺、觀音寺、大明寺等寺院。明清以來的揚州城坐落在蜀岡腳下的長江沖積平原上,城中有一條河貫穿南北,沿河市井繁華,人們比作南京的秦淮河,号稱“小秦淮”。其實這也是一條護城河,河西的城先建,稱為“舊城”,河東的城後建,稱為“新城”。揚州城的東側是京杭大運河,直入長江。流經揚州城東北方的朱萸灣,又向西開挖一支運河,因為運草料的船多從此入城,是以揚州人稱為“草河”。草河圍繞揚州城形成一個封閉的四方形的護城河水系,為了防止洪澇災害,又從揚州城的西北角挖出一個人工湖用來渲洩洪水,蜿蜒北流,經過廿四橋,直抵蜀岡腳下,稱為“保障湖”。護城河水系在城南彙聚為另一條較寬的運河,向西南方向,一支流到瓜洲進入長江,一支再向西經過儀征進入長江。是以,揚州護城河的西北方向連接配接京杭大運河,西南方向連接配接長江。
《畫舫錄》開篇即曰“揚州禦道,自北橋始”,叙述乾隆皇帝的禦舟從運河進入“草河”的護城河水系,到城東北角的“便益門”入城,西行至天甯寺行宮前的禦碼頭登岸。完成巡幸後,從城南的稅收關卡“鈔關”出城登舟,向南駐跸高旻寺,再從瓜洲渡江到鎮江去。禦舟進入草河時,由淮南和淮北三十個鹽商總會分工派人在岸邊建牌樓、香亭、戲台,展示花草奇異之物,奏樂演戲。此後這一帶的水岸就形成了揚州八景之一的“華祝迎恩”。鹽商的花園以及酒樓、茶肆也随着草河分布,從東向西,沿着城北的護城河和保障湖的水域展開,為遊人出城旅遊提供了消費的去處,市井也由城内拓展到了城外。
由于是城郊,是以開發了一些農業和花木觀賞的産業,比如“邗上農桑”“杏花村舍”,陳設農具和農村生活場景,祭祀農神、蠶神。有的花園還印有門票,比如“橋西草堂”的門票上書寫着“年月日園丁掃徑開門”。花卉、盆景和魚鳥是園林裡不可缺少的生機,是以種植花木盆景、蓄養金魚、籠養鳥類的生意發達起來。
《畫舫錄》中記載了揚州盆景的制作産業,還記載了養魚的産業,比如柳林别墅主人朱标:
善養花種魚,門前栽柳,内圍土垣,植四時花樹,盆花庋以紅漆木架,羅列棋布,高下合宜。城中富家以花事為陳設,更替以時,出标手者獨多。柳下置砂缸蓄魚,有文魚、蛋魚、睡魚、蝴蝶魚、水晶魚諸類。《夢香詞》雲:“小隊文魚圓似蛋,一缸新水翠于螺。”謂此。上等選充金魚貢,次之遊人多買為土宜,其馀則用白粉盆養之,令園丁鬻于市。
又載,糕鋪店老闆米景泉,是個詩人和養鳥高手,當時的鹽商總管姓安,他便訓練八哥鳥在籠子裡練習叫“安公買我”。一天,安總管經過時聽到大喜,以重金購買。
為了友善遊人選購休息,城市郊外的園林附近開設了許多茶社,出售點心。據《畫舫錄》記載,揚州的茶肆,天下第一。做這個行業的人,或者建造花園,或者購買有錢人家的大宅子和荒廢的園林,裡面亭台樓閣,花木景觀,杯盤餐具,十分精美。沿着河岸、橋邊,借着城外的湖光山色營業,許多茶社的點心都很出名。比如有餡的燒餅、灌湯包子、松毛包子(用松針做籠墊蒸出的包子)、淮餃、稍麥(燒麥)等等,供不應求。
明清時期,鹽商們在城外的保障湖沿岸修築了許多私家園林别墅,一直修到蜀岡平山堂下。《畫舫錄》記載乾隆皇帝住過黃、江、程、張、汪、周、王、闵、吳、徐、鮑、田、鄭、巴、餘、羅、尉等家的園林。為了接駕,兩淮鹽運使盧見曾将這一帶修建成一條風光帶。到乾隆第四次南巡的那一年(1765),他在北郊建成了“二十景”,計有:
“拳石洞天”“西園曲水” “虹橋攬勝”“冶春詩社”
“長堤春柳”“荷浦熏風” “碧玉交流”“四橋煙雨”
“春台明月”“白塔晴雲” “三過留蹤”“蜀岡晚照”
“萬松疊翠”“花嶼雙泉” “雙峰雲棧”“山亭野眺”
“臨水紅霞”“綠稻香來” “竹樓小市”“平岡豔雪”
乙酉後(1765),湖上複增“綠楊城郭”“香海慈雲”“梅嶺春深”“水雲勝概”。他将二十四景刻在象牙牌上用來行酒令,也稱“牙牌二十四景”。
揚州四景之萬松疊翠 清·袁耀
皇帝坐着禦舟巡幸揚州,而揚州的百姓也坐着船分享這座城市的繁華。揚州是一座水城,唐代詩人姚合的《揚州春詞》中就寫道:“園林多是宅,車馬少于船。”清代的人,隻要在揚州的舊城與新城之間的一些城門口的碼頭登船,就可以到城裡城外的市井和園林遊賞。是以,清代揚州的旅遊業中,遊船産業十分發達。揚州的遊船叫作“畫舫”,往來于市井與園林。李鬥對畫舫十分鐘愛,不僅用來作為書的名稱,其中第十一卷《虹橋錄下》生動描寫了畫舫遊樂的場景。第十八卷(最後一卷)名為《舫扁錄》,介紹了揚州畫舫的由來、畫舫的名稱和揚州畫舫的碼頭。
畫舫碼頭多在城門附近,人們在春秋花市或一年中的各種廟會到來時,登上畫舫,沿着護城河遊賞,到虹橋之處就進入了瘦西湖的寬闊水域,魚貫而行的畫舫往往并舟而行。
即便不在節日,人們也可以叫一隻畫舫,約三五朋友,從城裡出來,到湖上那些皇帝巡幸過的園林中飲茶、喝酒、賦詩、遊樂。比如江園,是康熙和乾隆都巡幸過的園林,乾隆禦題“怡性堂”匾,又有天光雲影樓。李鬥在《畫舫錄》中附錄了他與朋友遊園的遊記,其中寫二十多人放舟湖上,弈棋、飲酒,聽曲、講故事,“是時夕陽晚紅,煙出景暮,遂飲閣中”。“酒酣耳熱”之後,再“搖艇入煙波中”觀賞夜景,“歸舟共卧于天光雲影樓下”。
乾隆皇帝第六次南巡到揚州時,已是一個七十五歲的老人。晚年的他當着儲君、未來的嘉慶皇帝的面,對大臣吳熊光說:“朕臨禦六十年,并無失德;惟六次南巡,勞民傷财,作無益害有益。将來皇帝如南巡,而汝不阻止,必無以對朕。”中國曆史上的“康乾盛世”已接近尾聲。
揚州四景之平岡豔雪 清·袁耀
《畫舫錄》記載的學者當中,有鹽商江春的甥孫阮元,為“乾隆己酉進士,官侍郎。工隸書,經學深邃”。道光十四年(1834),阮元已經升任雲貴總督,他為《畫舫錄》作了《跋》,他說嘉慶八年(1803)之後,揚州園林已經“樓台傾毀,花木凋零”。“近十馀年聞荒蕪更甚。且揚州以鹽為業,而造園舊商家多歇業貧敗”。揚州鹽業的衰敗原因很多,主要有鹽産地的轉移、漕運的衰敗等等。阮元說,他在雲南的任上甚至見到因為江淮水患流浪到雲南的故鄉的饑民,于是感慨道:“五十年塵夢,十八卷故書,今昔之感,後人所不盡知也。”
道光十九年(1839),七十六歲的阮元已經緻仕還鄉,再為《畫舫錄》作了《跋》;道光二十年(1840)的寒食節,阮元約上江南河道總督、署理兩江總督完顔麟慶登上小舟,又從虹橋出發,經治春詩社、白塔、蓮花橋,抵達蜀岡腳下上岸,乘輿上山,遊平山堂,閑話揚州園林的興廢往事。
就在這一年的夏天,中英鴉片戰争爆發,中國的曆史告别了古代,揚州的繁華成了清王朝過去榮光的一瞥。
來源:紫牛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