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夢是那樣的冗長,每一個夢後面都飄着
一根極長的白線,如放着一點風筝。
1986年,一個小裁縫用她晚上伏案寫出的小說敲開了文學的大門,從此奠定了她的先鋒派作家之路。
近三十年來與她一同走先鋒派路線的那些作家紛紛"回歸傳統",而她依然執着于這種寫作方式,她堅信,未來的年輕人一定會喜歡自己的作品。
這個人就是殘雪,一個默默無聞,既有名又無名的中國先鋒派女作家。在國内,中文系科班畢業的人都未必知道她,但她卻是作品在國外被翻譯出版最多的中國作家之一。
在國内大火也是因為2019年登上諾獎提名的賠率榜單上,與村上春樹并列第四,從默默無聞到人盡皆知,她用了足足用了30年的時間。
之是以這麼久,是因為她将自己的作品設定了一個“門檻”,她擅長用詩一般的語言去描繪夢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間世界,更注重發掘内心世界,這是典型的先鋒派文學特點。其中就以《種在走廊上的蘋果樹》為代表。
《種在走廊上的蘋果樹》是殘雪在國内首度出版的一部中篇小說代表作,書中分别以我們家裡的秘密、三妹訴說她的心事、醫生冗長而乏味的故事、母親的呓語以及我的五個夢為主題,描述了一個個噩夢般的場景和古怪的故事。
本書跳脫了中國傳統的現實主義寫作,用一個個噩夢和古怪的故事建構了一個如卡夫卡筆下的荒誕世界,裡面的各色人物性格荒誕乖張,背景模糊,仿佛他們在用一種決絕的、自我的方式與現實世界進行對抗。
殘雪的這部作品完全脫離了正常文學作品的遞進結構,讓不相幹的事件組成齊頭并進的多層次結構。這需要讀者在閱讀時細心琢磨。
然而對于要了解先鋒派文學、了解殘雪來講,《種在走廊上的蘋果樹》不失為一本好書。它将重新整理你以往的閱讀體驗,将閱讀過程提升為審視的過程。
一個透過秘密看人性的故事
故事以夢開始,以“我”的角度公開藏在這個家裡的秘密。
“我”有一位父親,“我”的父親不喜歡在家待着,喜歡在山裡鑽來鑽去,他的身上永遠都有青草味。
“我”有一位母親,她總是想抛下“我”,還會逃避自己的責任,比如因為害怕,夥同我假裝忘記埋葬死去的父親。
“我”還有一位妹妹,她尖酸刻薄,看不起“我”,總是要做一些荒誕離奇的事情。她還有一個假裝醫生的未婚夫,他認為家裡的每個人都有複雜的綜合征,他像河馬一樣住在水池裡,還自視要來拯救我們。
在“我”看來,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可告人的秘密,那些秘密一定是非常吓人的。
可當他們開始訴說自己的秘密時,“我”又發現,他們好像是在用荒誕的行為來掩飾清醒的頭腦。我從一開始就意識到:明亮的陽光隻是一種表面現象,我看到的那些可能也隻是表象。
故事一步一步遞進,“我”聽着每個人的秘密,看着他們奇葩的行徑覺得荒唐至極,但是再仔細回味,卻發現我仿佛看到他們剝離的人性,還看到了他們人性的沖突和内心的沖突。
“我”仿佛經曆了人性的醜惡,但又看到了人性的光輝。
此時“我”的感受,或許就是捧着書在讀的你的感受。
有人說,殘雪作品中最大的特色是語言,那些被詩化、被濃縮,猶如夢魇呓語般的語言,既有詩歌般的熱情與浪漫,也有哲理式的深刻和理性,既有鄉村俚語的樸素與生動,也有小醜式的戲谑與搞笑,它們是殘雪對傳統語言的颠覆和革新。
很深刻,很殘雪。
殘雪常說:我的書讀一兩遍是沒用的,要像哲學書一樣,讀十幾遍才會有感覺。
的确如此,看她的書就像看人一樣,僅憑一眼或是一次交流,很難辨識出好壞看出深度。隻有深交,才能神交。
如何讀懂此書?
為何殘雪的書如此難懂?
俄羅斯文學家謝爾蓋·托洛普采夫曾說,殘雪的作品達到了完全自由的境界,在她的作品中,隻有人。
因為雜亂無章,是以晦澀難懂。
但她的作品其實都是有規律的。
就像《種在走廊上的蘋果樹》這本書,如果僅僅關注于故事情節,那麼可能會讓你失望。因為荒誕的情節會讓你覺得無厘頭,而錯失了去看“真相” 的過程。
本書最大的特點在于人。
書中的每個人物,都是奇葩,做着稀奇古怪的事。但是透過現象看本質,你會發現他們内在精神和外在表現是不同的。
父親看似是個不負責任的父親,但他談到自由精神和美好理想的時候也能興奮地高談闊論起來。這像不像被裝在“套子”裡的人,他不去想父親的身份應該是怎樣的,但是他用消極對抗着外界的壓力。
妹夫不斷地變換着自己的身份,他覺得醫生的身份更适合自己,到最後他卻明白了原來自己隻能是個收賣舊鋼筆的。每個人的想法和現實都有出入,我們與他又有什麼差別呢?
通讀本書,你會發現他們荒誕隻是一種表象罷了,他們看似荒誕卻都清醒着。至于為何隐藏,千人千面,讀者朋友可自行發揮。
有人說,殘雪作品中的人有一個共同特征,那就是“猜不透”。
但就因為猜不透,便給了讀者更多的思考空間,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看到的,随意賦予他們定義。就像哲學思辨一樣,從書中的人物推演到真實世界的客觀存在。
本書亮點
這是一本夜裡會發光的書
本書的封面采用夜光版設計,在黑夜之中,你能看到書封發出的幽幽亮光,幾顆蘋果就像黑夜中的小夜燈,為你指引方向。
新實驗寫作,從文學走向哲學
殘雪一直在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為文學的軀體注入哲學的靈魂,建構新型文學理論。她認為,對于一個創作者來講,将自己的作品變得更深刻,更有意義,是很重要的事情。
是以在這部作品中,你能直接看到她的成果。
情節光怪陸離,小說語出驚人
文學評論家葛紅兵曾說,殘雪的文學世界更像是一片荊棘林。謎一般的句子如同橫生的荊棘林一樣展現出一種殘酷并且怪誕的美。
《種在走廊上的蘋果樹》書中不乏這種謎一般的句子,輕輕點撥,讓你悟徹。
一直以來,殘雪被貼着不少看似很“孤傲”的标簽,如“先鋒派作家代表”“最反傳統、最現代派的中國女作家”“中國的卡夫卡”“一個真正進入文學狀态的孤獨者”等等。
可無論外界如何打标簽,她一直沉浸在自己的創作道路上,正如她對自己筆名的闡釋一般:“殘雪”是那種在大部分白雪已經融化後遺留下來的被污染但是還不打算消退的剩餘的雪。同時她也希望年輕的讀者多出現一些“智者”,能夠将這種故事裡頭的結構看清。
而你,願意從《種在走廊上的蘋果樹》開始,做一位這樣的“智者”嗎?
《種在走廊上的蘋果樹》
殘雪 著
高高國際 出品
作者簡介:
殘雪,本名鄧小華,出生于1953年。中國當代作家,被譽為先鋒派文學的代表人物。在全球範圍内的當代中國作家中,殘雪有“三多”:作品被翻譯得最多,作品入選外國高校教材最多,研究其作品的專門研究機構最多。曾獲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提名,2021年再次入選布克國際文學獎長名單,是唯一入選的中國作家。
殘雪從1985年開始發表作品,其創作的小說以個性的語言、結構表達充滿誘惑而又堅實的思想,大大豐富了漢語言文學的創作,被譽為20世紀中葉以來中國文學界最具創造力的作家之一。近年來,殘雪通過對卡夫卡、卡爾維諾等西方作家,康德、黑格爾等西方哲學家作品的再閱讀,力圖用哲學來拓展文學精神世界的深度與廣度。代表作有《種在走廊上的蘋果樹》《蒼老的浮雲》《于天上看見深淵》《山上的小屋》《黃泥街》《五香街》《最後的情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