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残雪和她的《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荒诞仅是人性本身

残雪和她的《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荒诞仅是人性本身

梦是那样的冗长,每一个梦后面都飘着

一根极长的白线,如放着一点风筝。

1986年,一个小裁缝用她晚上伏案写出的小说敲开了文学的大门,从此奠定了她的先锋派作家之路。

近三十年来与她一同走先锋派路线的那些作家纷纷"回归传统",而她依然执着于这种写作方式,她坚信,未来的年轻人一定会喜欢自己的作品。

这个人就是残雪,一个默默无闻,既有名又无名的中国先锋派女作家。在国内,中文系科班毕业的人都未必知道她,但她却是作品在国外被翻译出版最多的中国作家之一。

残雪和她的《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荒诞仅是人性本身

在国内大火也是因为2019年登上诺奖提名的赔率榜单上,与村上春树并列第四,从默默无闻到人尽皆知,她用了足足用了30年的时间。

之所以这么久,是因为她将自己的作品设置了一个“门槛”,她擅长用诗一般的语言去描绘梦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更注重发掘内心世界,这是典型的先锋派文学特点。其中就以《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为代表。

《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是残雪在国内首度出版的一部中篇小说代表作,书中分别以我们家里的秘密、三妹诉说她的心事、医生冗长而乏味的故事、母亲的呓语以及我的五个梦为主题,描述了一个个噩梦般的场景和古怪的故事。

残雪和她的《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荒诞仅是人性本身

本书跳脱了中国传统的现实主义写作,用一个个噩梦和古怪的故事构建了一个如卡夫卡笔下的荒诞世界,里面的各色人物性格荒诞乖张,背景模糊,仿佛他们在用一种决绝的、自我的方式与现实世界进行对抗。

残雪的这部作品完全脱离了常规文学作品的递进结构,让不相干的事件组成齐头并进的多层次结构。这需要读者在阅读时细心琢磨。

然而对于要了解先锋派文学、了解残雪来讲,《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不失为一本好书。它将刷新你以往的阅读体验,将阅读过程提升为审视的过程。

残雪和她的《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荒诞仅是人性本身

一个透过秘密看人性的故事

故事以梦开始,以“我”的角度公开藏在这个家里的秘密。

“我”有一位父亲,“我”的父亲不喜欢在家待着,喜欢在山里钻来钻去,他的身上永远都有青草味。

“我”有一位母亲,她总是想抛下“我”,还会逃避自己的责任,比如因为害怕,伙同我假装忘记埋葬死去的父亲。

“我”还有一位妹妹,她尖酸刻薄,看不起“我”,总是要做一些荒诞离奇的事情。她还有一个假装医生的未婚夫,他认为家里的每个人都有复杂的综合征,他像河马一样住在水池里,还自视要来拯救我们。

在“我”看来,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可告人的秘密,那些秘密一定是非常吓人的。

可当他们开始诉说自己的秘密时,“我”又发现,他们好像是在用荒诞的行为来掩饰清醒的头脑。我从一开始就意识到:明亮的阳光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我看到的那些可能也只是表象。

故事一步一步递进,“我”听着每个人的秘密,看着他们奇葩的行径觉得荒唐至极,但是再仔细回味,却发现我仿佛看到他们剥离的人性,还看到了他们人性的矛盾和内心的冲突。

“我”仿佛经历了人性的丑恶,但又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此时“我”的感受,或许就是捧着书在读的你的感受。

有人说,残雪作品中最大的特色是语言,那些被诗化、被浓缩,犹如梦魇呓语般的语言,既有诗歌般的热情与浪漫,也有哲理式的深刻和理性,既有乡村俚语的朴素与生动,也有小丑式的戏谑与搞笑,它们是残雪对传统语言的颠覆和革新。

很深刻,很残雪。

残雪常说:我的书读一两遍是没用的,要像哲学书一样,读十几遍才会有感觉。

的确如此,看她的书就像看人一样,仅凭一眼或是一次交流,很难辨别出好坏看出深度。只有深交,才能神交。

残雪和她的《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荒诞仅是人性本身
残雪和她的《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荒诞仅是人性本身

如何读懂此书?

为何残雪的书如此难懂?

俄罗斯文学家谢尔盖·托洛普采夫曾说,残雪的作品达到了完全自由的境界,在她的作品中,只有人。

因为杂乱无章,所以晦涩难懂。

但她的作品其实都是有规律的。

就像《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这本书,如果仅仅关注于故事情节,那么可能会让你失望。因为荒诞的情节会让你觉得无厘头,而错失了去看“真相” 的过程。

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人。

书中的每个人物,都是奇葩,做着稀奇古怪的事。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你会发现他们内在精神和外在表现是不同的。

父亲看似是个不负责任的父亲,但他谈到自由精神和美好理想的时候也能兴奋地高谈阔论起来。这像不像被装在“套子”里的人,他不去想父亲的身份应该是怎样的,但是他用消极对抗着外界的压力。

妹夫不断地变换着自己的身份,他觉得医生的身份更适合自己,到最后他却明白了原来自己只能是个收卖旧钢笔的。每个人的想法和现实都有出入,我们与他又有什么区别呢?

通读本书,你会发现他们荒诞只是一种表象罢了,他们看似荒诞却都清醒着。至于为何隐藏,千人千面,读者朋友可自行发挥。

有人说,残雪作品中的人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猜不透”。

但就因为猜不透,便给了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看到的,随意赋予他们定义。就像哲学思辨一样,从书中的人物推演到真实世界的客观存在。

残雪和她的《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荒诞仅是人性本身
残雪和她的《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荒诞仅是人性本身

本书亮点

这是一本夜里会发光的书

本书的封面采用夜光版设计,在黑夜之中,你能看到书封发出的幽幽亮光,几颗苹果就像黑夜中的小夜灯,为你指引方向。

残雪和她的《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荒诞仅是人性本身

新实验写作,从文学走向哲学

残雪一直在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为文学的躯体注入哲学的灵魂,构建新型文学理论。她认为,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讲,将自己的作品变得更深刻,更有意义,是很重要的事情。

所以在这部作品中,你能直接看到她的成果。

残雪和她的《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荒诞仅是人性本身

情节光怪陆离,小说语出惊人

文学评论家葛红兵曾说,残雪的文学世界更像是一片荆棘林。谜一般的句子如同横生的荆棘林一样展现出一种残酷并且怪诞的美。

《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书中不乏这种谜一般的句子,轻轻点拨,让你悟彻。

残雪和她的《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荒诞仅是人性本身
残雪和她的《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荒诞仅是人性本身

一直以来,残雪被贴着不少看似很“孤傲”的标签,如“先锋派作家代表”“最反传统、最现代派的中国女作家”“中国的卡夫卡”“一个真正进入文学状态的孤独者”等等。

可无论外界如何打标签,她一直沉浸在自己的创作道路上,正如她对自己笔名的阐释一般:“残雪”是那种在大部分白雪已经融化后遗留下来的被污染但是还不打算消退的剩余的雪。同时她也希望年轻的读者多出现一些“智者”,能够将这种故事里头的结构看清。

而你,愿意从《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开始,做一位这样的“智者”吗?

残雪和她的《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荒诞仅是人性本身

《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

残雪 著

高高国际 出品

作者简介:

残雪,本名邓小华,出生于1953年。中国当代作家,被誉为先锋派文学的代表人物。在全球范围内的当代中国作家中,残雪有“三多”:作品被翻译得最多,作品入选外国高校教材最多,研究其作品的专门研究机构最多。曾获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2021年再次入选布克国际文学奖长名单,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作家。

残雪从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其创作的小说以个性的语言、结构表达充满诱惑而又坚实的思想,大大丰富了汉语言文学的创作,被誉为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文学界最具创造力的作家之一。近年来,残雪通过对卡夫卡、卡尔维诺等西方作家,康德、黑格尔等西方哲学家作品的再阅读,力图用哲学来拓展文学精神世界的深度与广度。代表作有《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苍老的浮云》《于天上看见深渊》《山上的小屋》《黄泥街》《五香街》《最后的情人》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