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單身男人(1)男孩遇見女孩 男孩失去女孩 男孩寫書

新單身男人(1)男孩遇見女孩 男孩失去女孩 男孩寫書

新單身男人 A Very Lonely Planet

我不想嘩衆取寵,但我确實單身很長時間了。我還是不明白究竟為什麼,但寂寞一直如影随形,跟了我一輩子–在酒吧,在車上,在熙熙攘攘的人行道上,在冰鎮草布丁零售點–無論哪裡我都感到寂寞。

單身生活最難以忍受的不是缺少女性陪伴(當然這也是難以忍受的),而是自己無從判斷究竟是什麼使我不能像别的男孩一樣同女孩打交道。我可能比較單純(拉丁文原意為愚蠢),但我待人友善,人高馬大(六英尺五),我想我應該集中了高大、黝黑、英俊三者之中的兩個優點,應該很容易就混進大把女子的閨房,至少和同樣優秀的女孩或者任何女人交往起來應該駕輕就熟。

事實是,我極其單純。上高中和剛進大學那會兒,我反反複複吹噓自己是個浪漫情種。終于在1993年,我開始和一個我熱戀的女孩約會,自以為那最嚴重的危機就此過去。

幾個月後她就踹了我。

為了度過這段風雨如晦的日子,我開始出版《單身男人》雜志。這是一種低成本靜電影印雜志,刊登一些短篇獨幕喜劇文、大都會流行測試、卡通漫畫、不良勸誘、愛情隽語、音樂評論,還有故意傷及風化的詩歌等等。通過辦雜志我結識了其他男人(還有幾個女人),他們和我有着同樣苦不堪言的經曆。這些人魚龍混雜、良莠不齊,有敏感脆弱的男人、政治思想正确的大學生、憂心忡忡的半大男孩、二十來歲眼淚汪汪的愛聽獨立搖滾樂的讨厭鬼、離婚的單身漢、喪偶的鳏夫等等,真是各色人等,一應俱全。

出這樣的雜志從中學到了什麼呢?我沒有學到如何敲”金考”快印公司的竹杠,我學到的是在憂慮害怕和自傷自悼之時一樣可以笑。短促、苦楚的笑,畢竟還是笑。事實證明,我很善于過單身生活。我的雜志發行量很快增至近300本,地下雜志《字母新聞五》和《碎鉛筆》的指南給了我肯定的評價。出這種雜志不僅說明了我生存的價值,宣揚了我離經叛道的單身生活優越論(參考理性化過程),而且比喝酒消愁來得便宜,也比輔助性心理治療更管用。

另外,它觸怒了我以前的女友,真是大快人心的意外收獲。

1997年春天,我出完最後一期《單身男人》後,洗手不幹了,原因是我已經将單身男人描寫得窮形盡相,這本雜志已經變為詛咒,而不再是祝福了。我承認和這本書不同,《單身男人》是一種極其淺薄庸俗的自我标榜,但我發現大部分女性讀者看了雜志都不僅覺得内容新鮮可讀,而且對單身男人大為關切。在我們的社會中,單身過活沒什麼值得誇耀的。相反,這是一種見不得人的尴尬身份,需要刻意隐瞞。

神差鬼使一般,1997年秋,有那麼幾個月我設法找了個女人,但自那以後一直來去自由,無牽無挂,于是和大部分普通人一樣,我問了自己幾個很難回答的問題:

如果我如此優秀,為什麼至今還是單身?

我究竟怎麼了?

你今晚後半夜上有何貴幹?

事過好久我才找到答案。事情很明顯,我并非不優秀,是以自然而然我就認為我還沒有很好地度過單身的日子。真是千載難逢,幾周以後機會來了!

1998年夏天,我發現根據排出的水量可以測知某确定金屬的密度。不,别慌,那是阿基米德說的。

我發現的是一顆非常非常寂寞的行星:一個隻有單身男人擁有的假設心理空間。這種心理狀态能激發最強烈的情感,是以有時感覺又像一個真實而獨特的地理所在。這顆單身男人星球和以太陽為中心的宇宙有點相似–也有點笨重,太空位置不甚精确,但能訓示人們世界是如何運作的。

很多單身男人眼睜睜看着和自己一模一樣的其他男人在女人圈中混得如魚得水,不由納悶自己究竟冒犯了哪路神仙。如果周圍的男人都在和女人約會、親吻、結婚,隻有你是個另類人物,你就有理由(至少很自然地)相信,你來自另一個星球。

一個備受冷落的星球。

如果哪位正在為這寂寞星球大惑不解,請聽聽下面幾個比喻,就可以明白其中道理。這些比喻裡飽含了通俗文化中形形色色的世故和腐朽。

它是”吉裡幹孤島”,島上隻有倒黴的單身男人,他們曾經想方設法逃離孤島,沒想到所有的嘗試都成了笑柄,無一成功。

停!小子,它正像”母體”。

它是”納尼亞”,是另一個對應的宇宙,可以逃避真實世界的情感創傷,而且無需會說話的動物,也無需衣櫃行頭等繁文缛節。

但如果打最生動的比方,寂寞星球是一種神遊狀态,這是極深的情感創傷造成的暫時記憶缺失。神遊症患者離開家鄉再回來,往往就不記得家鄉的從前了,他會擁有全新的身份和職業。這樣的狀态可能持續很多年,直到神遊狀态結束,患者都不記得究竟發生了什麼。

把寂寞星球比喻為神遊症有以下兩個原因:一、極度的心理創痛好比被人踹掉的感覺或者一次次熾烈而無望的單相思。二、當單身男人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女人,雙方會很快否認有這樣一個寂寞星球,因為他們想和這個觸了黴頭的村子保持距離。我們都很熟悉那些弟兄,他們一旦有了女人就兒女情長起來,回複到以前的老樣子。既然如此,單身男人為什麼不能擁有真正屬于自己的空間?一個沒人認識自己的小小星球?

自從”發現”了”寂寞星球”,我就決定探索這一方空間,繪出它的地形。結果就有了這本書–單身男人的曆史和哲學指南,單身男人的生理和心理手冊,單身男人的認識論和本體論向導。我們對性問題的了解和認識有明顯空白,我希望本書能填補這一空白。如果說主流媒體對某一層人報道得極不充分,描述也極不全面,這就是單身中産階級男人,而且絕大多數是白種人。

也好,也好,或許過去一百萬年裡男人們一直飽受世人關注,但受到關注的都不是一般的男人。有一類男人遊離于死心塌地的球迷和借約會之機誘奸女人的男人之間,我美其名曰”理性野獸”。我們對這些另類君子知之甚少,但寂寞星球上的大部分人都是”理性野獸”。

既然多數大學都注重女性研究,不妨把這本書看做男性研究。我們男人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因為我們找不到女人這一事實,恰恰反映了我們社會的整體變化。我們不找女人有很多合情合理的外在原因。比如我自己就歸因于以下幾個方面:

渾沌理論和該死的蝴蝶效應。

我娴熟地絆到一個女人并問她:”感覺怎麼樣?”

1989年我決定不參與寫連環信。

供水系統中氟化物嚴重超标。

我是群狼養大的。

1995年以後,女人買得起男女交往指南–《規則》了。單身男人仍然忙着繪制自己的成功藍圖。可能我們男人沒能領會和異性交往的規則,也可能是我們故意不按規則交往(于我們不利),也可能我們不喜歡老規則,想立新規則,也可能壓根兒就沒什麼交往規則,男女交往本來處于自由狀态。

本書意在諷刺并解構我們的内在邏輯。你會發現本書分為三部分,别害怕。第一部分–“過去、現在、原來如此”–描述了寂寞星球的樣貌,考察了從古至今的單身男人,這樣我們就可以更深刻地了解我們眼下的困境。這一部分也分析了後現代主義、資本主義和商業文化,目的是搞明白這些”主義”如何影響了約會和性交。

第二部分–“人類”–刻畫了”理性野獸”的性格特征,設定了睾丸激素黏度周期表,表明頭腦和肌肉活動的不同組合可以造就不同類型的單身男人。接下來我觀察了幾個典型的”理性野獸”,考察他們的交際能力,研究他們的情緒是否穩定,并對他們的精神信仰表示質疑。然後,我遍查”理性野獸”的CD架,審查他的人際交往技巧。

最後一部分叫”逃離計劃”,這一部分預設了一些光榮的非單身榜樣,隻有從這些榜樣身上了解到非單身的情況以後,我們才能對這種永遠逃離寂寞星球的通行做法進行冷嘲熱諷。

每隔幾年,就會出現一兩個專欄作家建議人們如何領會社會和性生活的時代精神。20世紀90年代給我們留下了安卡·羅達柯維奇、喬希·沃戈斯、蘇·約翰森、羅納·羅斯金和勞拉博士(嗤!),彌足珍貴。對了,還有大紅大紫的丹·薩維奇。美國中部的人們有一個世代相傳的心願,就是希望有一個輕浮淺薄、能言善辯的浪蕩子指導他們如何生活,丹·薩維奇欣逢其時,正好滿足了這一願望。

不過,我這裡可不是自賣自誇,把自己比做小丹·薩維奇或勞拉博士第二(嗤!)。在專欄作家中我稱得上史無前例,我與衆不同之處就在于我鼓勵我的讀者不要理會我說過的每一句話。我連續五年保持單身狀态,任何人都可能因為反其道行之而受益良多。我能給大家的最好的忠告就是:二十剛出頭那幾年遊手好閑之時,先辦幾年低成本靜電影印雜志,然後接着無所事事,然後開始寫書,然後就想入非非,盼着有朝一日作家可以像搖滾巨星一樣人氣旺旺。

但我鄭重承諾我尊重并了解我的讀者,他們理應受到尊重、得到了解。書中我可能有時會貶低自己,但這本書不是《傻瓜的性交和約會》之流的約會技巧手冊。面對絞架表現出幽默感是一回事,而麻木冷漠是另一回事。

我也鄭重承諾我是真誠的,我剛才還誠心誠意地建議大家不要拿我的話當真。這本書不是迪斯尼式的甜膩,也不是純虛構的”新時代”噩夢,如《火星和金星遇見艾博特和考斯坦羅》。本書坦誠客觀地探讨男人為什麼單身。首先,讓我來梳理一下我在情場鏖戰中遭受的情感創傷。

關于作者:萊恩·比格(Ryan Bigge),加拿大多倫多身價最高的自由作家,他的文章刊登在《加拿大國家郵報》《多倫多生活雜志》《營銷》《這個》《碎鉛筆》《本死了》和《小塊》等多家媒體上。 作者有單身的經曆,亦有研究這一人群的眼光。《新單身男人》全面關注這一特定人群的性格、心理、情感和性方面的特點。

全書閱讀請點選了解更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