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官僚退休制度中的溫情,退休官員老有所養的制度保證導語一、 古代官員退休的原因二 、官員退休保障體系中的溫情三、 70歲退休的朝代結束語

<h1 class="pgc-h-arrow-right">導語</h1>

"上界足官府,谪仙應退休。"詩中表現了蘇轼的淡然與灑脫,其中也點出來了退休制度并非現今我們所特有的,他是一個在我國古代官僚制度中延續千年的組成部分,與古代官僚體制互相配套,同呼吸,共命運。雖然說我們以今天的視角來看封建體制下的退休存在着諸多的缺點和弊端,但是作為社會發展的一個過程,任何在其中出現的事情都有他出現的道理與規律。古人退休并非像我們今天一樣各行各業都有着自己退休規定,能談得上退休的都是官吏階層。

《禮記.曲禮》就有"大夫七十而緻仕。","緻仕"是官吏退休的儒雅的說法,七十歲緻仕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直延續的年齡規定,但是"人活七十古來稀",從某種程度上而言真正能達到七十歲的官吏本就相對很少。明清之際有對于退休的年齡進行了下調,從七十歲下調到了六十歲。這種改變既有時代的原因,同時也是人口發展人才充沛的必然要求。"長江後浪推前浪",前人總要留出更多的機會給與後人,實作新老交替,這是大勢所趨。不過封建時代的專制思想總有着對新事物的抵觸與打壓的特點,是以這種退休體制最終也有着許多的不合理,反映着各個時代裡的人才儲備情況。總的來說古代的退休制度有着他溫情的一面也有着殘酷的社會現實。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一、 古代官員退休的原因</h1>

古代官員的退休無外乎二種情況事實上,告老還鄉與釋然灑脫

1、告老還鄉

以告老還鄉的理由退休的古代官員,首先第一種确實是由于自己體弱多病,難當重任,是以申請告老還鄉,調養身體。對于這類人而言,因為生命的不可抗力,衰老死亡都是人的必經之路。患上疾病之後的古代官員,很大程度上就已經失去了大部分處理事務的能力,繼續留在官場對于自己的健康對于事情的效力都有着極大的不便。同時70歲在古人看了已經是十分年邁的年紀,耳目早就已經失去了一定程度上的機敏,處理事務會變得糊塗起來,這個年紀自然退休屬于自然之理。比如唐太宗時,開國元勳李靖就因為感傷病礙身,遂在六十四歲時"告病還鄉"。

古代官僚退休制度中的溫情,退休官員老有所養的制度保證導語一、 古代官員退休的原因二 、官員退休保障體系中的溫情三、 70歲退休的朝代結束語

圖一,古代官吏緻仕歸隐

其次還有一部分退休的原因是由于古代官場的權力鬥争利益争奪遠比現在殘酷的多,稍有不慎則是萬丈深淵。其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像漢朝著名的丞相,肱股之臣霍光最終不是落得個滿門抄斬的悲慘局面,這樣的例子古代名臣不在少數,韓信,嶽飛等都是由于身處于權力鬥争的漩渦之中,最後自身難保。"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這是古代多少王朝的寫照。是以許多深知這種道理的官員便過早的乞骸骨,也就是退休。其中有泛舟于西湖之上的範蠡;有潛心問道,不問世俗的張良等,都是過早的退休,結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2、無心于官場

無心與官場便是一種靈魂淡然灑脫,自由自在。官場的爾虞我詐,笑裡藏刀早就已經磨滅了他們對于仕途的希望。這些入了仕途,卻因不願同流合污,最終收獲了屬于自己的釋然。像陶淵明,懸挂官印,豁然離去就是對官場的一切不再眷戀。比起莺歌聲舞,更令人執着的是内心的自由與快樂。于是出現了陶淵明"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閑情逸緻,出現了蘇轼"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灑脫。

古代官僚退休制度中的溫情,退休官員老有所養的制度保證導語一、 古代官員退休的原因二 、官員退休保障體系中的溫情三、 70歲退休的朝代結束語

圖二,辭官歸隐的陶淵明

這些無心與權力的人,辭官,也就是提前退休之後很多人都寄情于山水之間,以此來發現這種形式的辭官是對于個人精神境界的更高追求,既有對古代官僚體制中黑暗的一面的抗議,也有着遵循與己天性的一種釋放。擷取更多的美。總的來說古人退休無外乎就是這兩種情況。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二 、官員退休保障體系中的溫情</h1>

古代官吏長期為官,擁有着自己的俸祿可以作為家庭經濟的主要收入來源,而一旦退休之後假如沒有了俸祿的保證,那麼古代官吏是十分困難能夠存活下去的,而古代退休制度重中之重就是解決這些退休的人。退休官員實作老有所養、老有所尊才是一個王朝對于締造他們發展他們的人的一種敬意。

古代官僚退休制度中的溫情,退休官員老有所養的制度保證導語一、 古代官員退休的原因二 、官員退休保障體系中的溫情三、 70歲退休的朝代結束語

圖三,退休的耄耋官員的生活

在政治待遇上,古代退休官員同在職相比有着一定的差別,其中稱呼上就有所改變,比如說古人習慣将官吏的姓氏同他們的官職聯系起來,而退休之後随着官職權利的交出,這種稱呼便不準再被叫起。對于适齡退休的人,在古籍之中就記載卿大夫緻仕稱"國老",一般官吏緻仕稱"庶老",作為朝代之中奉獻終身的人,自然應該獲得鮮花與掌聲。唐朝時期就有皇帝為了表達對老臣的敬意,一般都會敲鑼打鼓來祝賀官員光榮退休。

在經濟上,退休官員得到優厚的對待。不同的朝代待遇有所不同。漢承秦制,兩個王朝都規定,官吏退休之後可以每年按時領取俸祿的三分之一。到了魏、晉時期的就将退休官吏安排到了閑雜的職位上,使得他們安度晚年。唐朝時還以官吏的大小作為分發退休官吏養老金的标準。就有功之臣,官職較高的可以得到更多的退休薪酬,有時還會被賞賜數量可觀的封地用以養老。兩宋時期對退休官員的安置和優待,可說是達到了一個高峰。尤其是宋神宗以後,允許帶職退休。官員緻仕時,皆晉升一級。緻仕後,仍可加銜晉級,參與朝政。與在職官員比,隻是少了一點實權。後來明清兩代相差無幾,都有着相似的退休制度。

古代官僚退休制度中的溫情,退休官員老有所養的制度保證導語一、 古代官員退休的原因二 、官員退休保障體系中的溫情三、 70歲退休的朝代結束語

圖四,最早關于退休制度記載的典籍《禮記》

這些看似普普通通的規定中,展現的在古代政治體制中的溫情。其中政治與經濟方面的兩面保證,使得退休官員有了不必為生計而奔波,不必為了名氣而委曲求全的晚年生活。這種溫情雖然不是愛情的忠貞不渝,不是親情中的血濃于水,隻是封建王朝對于自己官民的憐惜與照顧。封建社會中即使皇權至上但是人性之間的善良還是存在的,老骥伏枥,為王朝奮鬥一生的官吏自然應該在白首之時,受到王朝對于他的優待,不至于落得饑腸辘辘的地步。"不可使抱薪者凍斃于風雪,不可使先行者困頓于荊棘",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官吏就相當于一個王朝的抱薪者,作為維系國家穩定的重要力量,也是變革的推動者,如果連這些人都得不到好的待遇,那麼古代的官員又有多少能夠竭心盡力的為百姓,為君王謀求一個盛世。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三、 70歲退休的朝代</h1>

1、秦漢反映的人才儲備情況

從秦朝到元朝延續近乎千年的70歲退休的制度,其中各朝的原因有所不同。秦朝作為奴隸制瓦解後的第一個朝代,雖然奴隸制徹底瓦解,但是奴隸制時期的貴族風氣依舊沿襲了下來。發展到了秦朝這些貴族勢力成為了主導政治的一大勢力。為了維系這些利益集團之間的平衡,政治權利上的配置設定就成了一個重要的問題。由于帝國剛剛建立,是以需要很多的人才來鞏固國家的根基,而人才的培養在秦朝那樣一個知識傳播程度低的年代裡幾乎很難培養出來。是以秦朝的官員大多為攻滅六國時,出謀劃策的人,而這些人由于自身的出色,自然到70歲才允許告老還鄉。

古代官僚退休制度中的溫情,退休官員老有所養的制度保證導語一、 古代官員退休的原因二 、官員退休保障體系中的溫情三、 70歲退休的朝代結束語

圖五,秦朝時期主動申請退休的王翦

到了漢朝,承襲秦法,依舊規定官吏70歲緻仕。這其中還包含着漢朝選拔人才上的弊端。漢朝入朝為官要不身份顯赫,要不就是察舉入仕。察舉制度的關鍵在于考察個人的孝心,以此來選取為官。而有孝心不代表才能出衆,通過察舉或者家庭關系加入漢朝政治編制中的人,大都缺乏真才實學,屬于紙上談兵。這種人的大量湧入,使得政治體制魚龍混雜,這時期的人才儲備可以說是薄弱的,朝廷需要新鮮血液的注入,可惜能夠治理國家的人寥寥無幾還缺乏經驗,隻能通過對年齡的限制,來使得更多的官員可以多幫助國家穩定發展幾年。

2、唐宋反映的人才儲備情況

到了唐宋時期科舉制度的流行,确實為兩個朝代聚集了大批的人才,新老交替的頻率自然也會加快,但這個條件并沒有使得退休制度年齡的下調。一是由于過早的退休會造成貴族權利的更疊,失去了取得權利的仰仗貴族的很多消息就滿難以實作。比如過後來發動黃巢之亂的黃巢就是因為士族對于古代官場的壟斷,使得他處處碰壁,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中催生了他的成長。其次就是科舉制度帶來的是寒門能夠出現貴子,實作自己人生地位的一大轉變,但是科舉制度選拔了過多的人才,使得唐宋之際是中原曆史上貶谪最為厲害的時期,像賜金還放的李白,像接連被貶的杜甫,像遭遇烏台詩案的蘇轼等等。大量的貶谪造成了許多官員本就身在空位,以及一些人提早的離開官場,是以許多人都還沒有達到70歲的退休年級,便被迫退休,這也是退休年齡沒有變革的一大原因。

古代官僚退休制度中的溫情,退休官員老有所養的制度保證導語一、 古代官員退休的原因二 、官員退休保障體系中的溫情三、 70歲退休的朝代結束語

圖六,賜金還放的李白

此外唐宋之際作為文化發展的一個巅峰,文人墨客在不斷的湧現出來,可是并非每一位文人墨客都有着能造福一方百姓的能力。是以朝廷更喜歡任用的并非不斷出現的新人,而是在官場中浮浮沉沉的,四處飄零的官員。就像辛棄疾一樣多次啟用打算委以重任,卻幾乎都很快再度的回到原點,甚至于在自己白發蒼蒼的年紀中還要時刻準備着為國出征。宋朝的退休體制還有一個差別就是武将要比文官退休的時間更長,因為宋朝重文輕武,造成了。武将的大量空缺,同時又沒有人來補充。

古代官僚退休制度中的溫情,退休官員老有所養的制度保證導語一、 古代官員退休的原因二 、官員退休保障體系中的溫情三、 70歲退休的朝代結束語

圖七,退休後的辛棄疾

總而言之唐宋之際退休制度保障在不斷變好,退休年齡應該下調的卻沒有調整,這背後反映出的是這兩個朝代的官僚構成中充滿了許多屍位素餐的人。唐宋之際并不缺乏人才,缺乏的是對臃腫的人員機構的篩檢,缺乏的是對新老交替的一種促進,是對官場引入新鮮血液的鼓勵。

4、 60歲退休的朝代

曆史上第一次出現六十歲退休的是在與宋朝同時期的金朝,金朝首先開創了60歲退休的先河。金世宗以"用人之道,當壯年精力充沛之時用之"。金世宗很注意對新人的提拔,其中他在位時期任用的宰相可以說整個古代世界中最為年輕的,這也是為何金世宗要改變古法,改變退休年齡的原因。新人比起年邁者确實有着更加充沛的精力和敢闖敢拼的魄力,沒有世俗渲染過多之後的圓滑世故,是以從一定角度上而言金朝的官僚體系是比宋朝富有活性的。

古代官僚退休制度中的溫情,退休官員老有所養的制度保證導語一、 古代官員退休的原因二 、官員退休保障體系中的溫情三、 70歲退休的朝代結束語

圖八,金世宗完顔雍畫像

而金朝60歲退休使得官僚體制出現了極大的活性,而這一制度被明清沿襲了下來。明朝皇帝朱元璋出生于草莽,對于生活的疾苦自然有着深刻的體會,是以明朝是節儉的,這種節儉也是他堅持60歲退休的主要原因之一。明朝屬于官僚體系發展的尾聲,在這種情況之下,官員機構臃腫,人員沉珂。崇尚勤儉之風的明朝自然依托于更早的退休年齡來實作對于屍位素餐的官員的剔除,進而縮減國庫支出。對于新人的啟用上,明朝初期不論出生,普天之下才能出衆者皆可為官,不過到了永樂年間,明朝開始盛行論資排輩的官場風氣,這種風氣造成了人才儲備的急速下降,而退休的官員得不到及時的能力者的補充,許多昏庸無能的官員開始大量出現,人才被埋沒,導緻了明朝人才儲備的段層,難以出現名傳千古的大臣。

古代官僚退休制度中的溫情,退休官員老有所養的制度保證導語一、 古代官員退休的原因二 、官員退休保障體系中的溫情三、 70歲退休的朝代結束語

圖九,清朝時期的臣子

清朝則作為的封建時代下的最後一個帝國,他依舊沿用60歲退休的時間,隻是清朝時期能夠達到朝廷一品大員的人幾乎都進入了耄耋之年,這樣的大臣雖然經曆人海浮沉,為官經驗豐富,但是年紀卻難以支撐他們繼續為政。其中就有"凡三十五年而生一品,急速欲三十年"的規定,從步入仕途到官位的升遷許多的清朝官員熬死在了自己的官位之上。這樣的一種制度是十分打擊官員的積極性的。

加上清朝八股取士,使得文人的思想禁锢化,這種結果使得人才普遍出現的機率越來越低。封建國家的維系,能人能臣是必不可少的,是封建帝國的中流砥柱。而清朝的制度背後更多的是對人才的扼殺。青年人才的匮乏同中間層次的段層,以及年邁有才能的人退休,使得清朝官員整體的執政水準在不斷的下滑,直到最終清朝走向覆滅。

<h1 class="pgc-h-arrow-right">結束語</h1>

縱觀古代的退休制度,是為了維系封建統治者穩固的地位,以及實作自己長治久安的目的所創立的制度,是以這樣的退休體制具有着兩面性。從官員角度而言,這是一種來自于封建統治者的溫情,從帝王層面而言展現着的是對自己臣子的體恤。從他映射出來的問題來說,不論70而緻仕,還是60 緻仕反映出來的都是這種退休體制下存在的人才儲備與利用情況存在的缺陷,新老交替的不夠完善,新鮮血液儲備充足,但是真正注入到官僚體制中的十分缺少。古代的退休制度已經消散在了曆史的長河中,但是他的經驗值得我們今天去批判的繼承與發展。

參考資料:

1、衛宏,《漢官舊儀》

2、《漢書》

3、《魏書》

4、《金史,金世宗》

5、《清聖祖禦制文集》

6、 相關退休制度資料來源于百度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