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代的退休制度:促進了朝政穩定,也留下了很大的隐患一、中國古代退休制度概述二、唐代的退休制度:保證了朝廷的正常運轉三、唐代退休制度的弊端:助長了久仕不退的風氣

作者:好書天天伴

<h1 class="ql-align-justify">一、中國古代退休制度概述</h1>

在中國古代,官員到了一定的年齡無力繼續任職,就可以辭去職務,頤養天年。幾千年來,為了使為國家做出了重大貢獻的官員們,在老後也能得到酬勞,中國曆代統治者都十分重視退休制度。

古代将退休叫“緻仕”,《春秋公羊傳·宣公元年》中說:“退而緻仕。”同時,也可以稱為“緻事”、“緻政”、“告老”等。

唐代的退休制度:促進了朝政穩定,也留下了很大的隐患一、中國古代退休制度概述二、唐代的退休制度:保證了朝廷的正常運轉三、唐代退休制度的弊端:助長了久仕不退的風氣

中國的退休制度,在周朝時就有了。周朝官員退休後,卿大夫緻仕“國老”,一般官吏緻仕“庶老”。《周禮·王制》說:“周人養國老于東膠,養庶老于虞庠。”

《禮記·曲禮》中說:“大夫七十而緻事。若不得謝,則必賜之幾杖,行役以婦人,适四方,乘安車。”

也就是說,大夫級别的官員,到了70歲,就要告老還鄉,如果告老沒有被君王許可,那麼君王一定要賜給他幾和杖,外出時可以有婦人陪從。如果出使異國,可以乘坐安車。

到了漢代以後,70歲緻仕就成了一條約定俗成的規定,沿襲了很多個朝代,直到金朝才改為60歲緻仕,朱元璋稱帝後,再次确定了60歲緻仕的政策,并一直延續到清朝。

到了唐代,才正式有了“退休”一詞。唐代文學家韓愈《複志賦序》:“退休于居,作《複志賦》。”

唐代的退休制度:促進了朝政穩定,也留下了很大的隐患一、中國古代退休制度概述二、唐代的退休制度:保證了朝廷的正常運轉三、唐代退休制度的弊端:助長了久仕不退的風氣

<h1>二、唐代的退休制度:保證了朝廷的正常運轉</h1>

在唐代,退休制度作為官僚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得到了很大的完善和發展,有着一套較為完善的運作模式。由于退休制度的推行,新老官員之間進行着新陳代謝,有力保證了國家的正常運轉,促進了政治、經濟的不斷進步。

唐朝退休制度,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第一,退休年齡較比較靈活。

唐代官員退休年齡,基本沿襲了“七十而緻仕”的規定,但并不是強制要求70歲退休。《唐會要》中記載:“年七十以上,應緻仕,若齒力未衰,亦聽厘務。”《通典·職官十五·緻仕官》中雲:“大唐令,諸職事官,七十聽緻仕。諸文武選人六品以下,有老病不堪公務,有勞考及勳績情願給階授散官者依;其五品以上,籍年雖少,形容衰老者,亦聽緻仕。”

從上述的記載可以看出,唐代的退休年齡是比較靈活的。除了年齡,還要看健康狀況與政績。通常,對身體好的人可以延長,對于政績顯赫的官員,70歲以上也可以繼續任職;對于年老體衰者,政績庸碌者,可以要求提前退休。

但根據史料的記載來看,唐代絕大多數官員都不是70歲退休,有的提前了,有的退後了。

比如傳說中的“托塔李天王”李靖,60歲時就以足疾為由申請病退,“門神”尉遲敬德,50歲就退休了。

同時,人生七十古來稀,古時能活到70歲的人并不多,比如唐太宗年間的29名宰相中,隻有6人緻仕,并且都不是在70歲時緻仕,大部分在任職時就已過世。

唐代很多高官年到了70歲還不願退休者,比如賀知章85歲才告老還鄉,寫下了著名的《回鄉偶書》。武則天時宰相蘇良嗣、唐懿宗時盧龍節度使張允伸都是在耄耋之年,老病纏身時,才決定辭官。

可見,唐朝統治者在退休年齡規定上的靈活性,使得70歲時退休的官員為數甚少。

唐代的退休制度:促進了朝政穩定,也留下了很大的隐患一、中國古代退休制度概述二、唐代的退休制度:保證了朝廷的正常運轉三、唐代退休制度的弊端:助長了久仕不退的風氣

第二,退休高官的待遇豐厚。

為了酬勞官員一生對朝廷和國家的貢獻,唐代對退休官員的待遇十分優厚。有政治方面的待遇,也有經濟方面的待遇,但這種待遇一般隻對五品以上進階官員。

在政治待遇方面,唐代允許退休官員參政議政。

唐代退休官員每月初一日和十五日的朝觐時,行立序位高于在職官員,這個規定,一方面是為了讓經驗豐富的老臣對國家出謀獻策,發揮顧問作用;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顯示朝廷對為國家他們的尊重。

聲望極高的官員退休時,儀式也很莊重。賀知章告老還鄉時,唐玄宗親自餞行,并令六卿百官供帳長安青門。唐玄宗說:“豈惟崇德尚齒,抑亦勵俗勸人。”也就是說,這不僅是對賢者的尊重,同時也是在教化百姓。

政治上的優待,激發了元老們的參政熱情。他們閱曆深厚,在處理各種棘手事務時,能發揮很大的作用。由于這種退休政策,使得老臣們在退休後仍然關心國家大事,比如魏征退休後,還經常向太宗表達自己對政事的看法。李靖退休後,唐太宗也允許他參議政事。

在經濟待遇方面,唐代退休官員的待遇依據級别而定。

唐前期曾規定:“諸事官年七十,五品以上緻仕者各給半祿。”也就是說,五品以上的退休官員,享受原俸祿的一半的待遇。

此外,對于生活困難者,還可申請補助。另外,新皇帝即位、郊祀等舉行大典時,退休官員也能獲得一定的賞賜。

《冊府元龜》記載,玄宗天寶七年五月冊尊号畢,诏曰:“其京文武官,見任在京及緻仕并陪位官、諸方通表使及月蕃官等,一品賜物一百匹,二品、三品八十匹,四品、五品五十匹,六品、七品三十匹,八品、九品二十段。”

可以看出,對五品以上進階官員,除了有以上優厚的半祿及因生活困難補助外,皇帝還給以賞賜。

然而,對于六品以下的官員,待遇就不同了。天寶九年(750年)玄宗下令:“如聞六品以下緻仕官,四載之後,準各并停。念其衰老,必籍安存,豈限其高,而恩有差降?”

這條規定是說,六品以下官員,在750年前退休的,隻可拿四年的半祿待遇;在750年之後退休者,才可以享受終身半祿的待遇,這項規定到了公元827年時,被唐文宗下令取消,六品以下的官員在退休後分文無有。

唐代的退休制度:促進了朝政穩定,也留下了很大的隐患一、中國古代退休制度概述二、唐代的退休制度:保證了朝廷的正常運轉三、唐代退休制度的弊端:助長了久仕不退的風氣

第三,退休高官享有蔭補及其他優待。

唐代還有“緻仕蔭補”的制度。也就是五品以上官員退休後,子孫後代可以依其長輩特權擷取官位。在唐高宗時期,第一等功臣,其親屬在朝無五品以上官者,後代可選一人接五品官;第二等功臣,無五品以上官者,後代可選一人為從六品。

同時,唐代時官員在被準許退休時,一般都要比現任官職高出一些,以此作為對退休官員的一種酬勞。

此外,退休官員去世時,在喪葬上都有一定的優待,被稱為“赙”,退休官員還可追封、陪葬、立碑等等。

從上可見 , 唐代的官員在退休後一般有着不錯的待遇,保證了他們的晚年生活。這樣做的好處,讓年老體弱的官員及時退出官場,避免隊伍的老化,保證朝廷正常的新陳代謝,有利于增強政府機構的活力,有利于社會穩定,也反映了中華民族敬老的傳統美德,這對唐代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都起到了促進作用。

唐代的退休制度:促進了朝政穩定,也留下了很大的隐患一、中國古代退休制度概述二、唐代的退休制度:保證了朝廷的正常運轉三、唐代退休制度的弊端:助長了久仕不退的風氣

<h1>三、唐代退休制度的弊端:助長了久仕不退的風氣</h1>

從上述可見,唐代時官員退休有一套較為完備的制度,但還存在不少弊端,主要表現在:

首先,退休年齡缺乏強制性措施,緻使部分貪權者久仕不退。

雖然紙面上有70歲的規定,但具體操作起來,又是另外一回事。緻仕一般都是官員主動提出來,然後由皇帝決斷。部分貪戀權位的官員賴在官位上不肯退休。有些人甚至到了耄耋之年,仍服朱持笏,老死于官位。比如驸馬都尉窦誕年老病重時,與唐太宗說話已昏忘不能對,仍屍祿而不退。

宰相許敬宗因年老體弱 , 不能步行 , 每日“乘小馬入禁門至内省理事”,此時他已經80多歲。

對于這種貪戀權位者,大詩人白居易曾在著名的《秦中吟·不緻仕》詩中給予了強烈的批判。

秦中吟·不緻仕

白居易

七十而緻仕,禮法有明文;

何乃貪榮者,斯言如不聞?

可憐八九十,齒堕雙眸昏。

朝霞貪名利,夕陽憂子孫。

挂冠顧翠縷,懸車惜朱輪。

金章腰不勝,伛偻人君門。

誰不愛富貴?誰不戀君恩?

年高須告老, 名遂合退身。

少時共嗤消,晚歲多因循。

賢者漢二疏,彼獨是何人?

寂寞東門路,無人繼後塵。

在這首詩中,白居易贊揚了漢朝主動退休的兩位進階官員疏廣和疏受,用激烈的語氣地批判了那些貪戀祿位的唐代高官。

唐代的退休制度:促進了朝政穩定,也留下了很大的隐患一、中國古代退休制度概述二、唐代的退休制度:保證了朝廷的正常運轉三、唐代退休制度的弊端:助長了久仕不退的風氣

其次,唐代對退休官員的待遇十分優厚,但這種待遇隻限于高官階層,助長了久仕不退之風。

唐代的退休高官除了有經濟上的厚待,在政治上也給了很高的地位,然而,六品以下的下級退休官員退休後沒有保障。比如唐代詩人孟郊、賈島都是在副縣職任上退休,最後都因生活無着、貧病交困而死。

這種非一視同仁的退休制度顯然是不夠合理的。是以,那些缺乏保障的下級官員遲遲不願退休,因為他們要考慮晚年後的生活。這種制度,也挫傷了下級官員的工作積極性,助長了工作中混日子的心态,助長了人浮于事的風氣。

此外,蔭補親臣的制度,使得唐代時官員退休時蔭補的後代越來越多。蔭補官員不是通過正式的科考進入官場,他們中間不乏一些纨绔子弟,這種退休制度必然會起到負面作用。

唐代後期,特别是安史之亂後,政治經濟不斷地走向衰落,應該說與這種退休制度的影響也是密不可分的。

參考資料:

1《新唐書》

2.《唐代官吏退休制度略述》,許正文

3.《中國古代的退休制度》,謝憲

4.《漢唐時期的退休制度》,潘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