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lass="pgc-h-arrow-right">导语</h1>
"上界足官府,谪仙应退休。"诗中表现了苏轼的淡然与洒脱,其中也点出来了退休制度并非现今我们所特有的,他是一个在我国古代官僚制度中延续千年的组成部分,与古代官僚体制相互配套,同呼吸,共命运。虽然说我们以今天的视角来看封建体制下的退休存在着诸多的缺点和弊端,但是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过程,任何在其中出现的事情都有他出现的道理与规律。古人退休并非像我们今天一样各行各业都有着自己退休规定,能谈得上退休的都是官吏阶层。
《礼记.曲礼》就有"大夫七十而致仕。","致仕"是官吏退休的儒雅的说法,七十岁致仕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直延续的年龄规定,但是"人活七十古来稀",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真正能达到七十岁的官吏本就相对很少。明清之际有对于退休的年龄进行了下调,从七十岁下调到了六十岁。这种改变既有时代的原因,同时也是人口发展人才充沛的必然要求。"长江后浪推前浪",前人总要留出更多的机会给与后人,实现新老交替,这是大势所趋。不过封建时代的专制思想总有着对新事物的抵触与打压的特点,所以这种退休体制最终也有着许多的不合理,反映着各个时代里的人才储备情况。总的来说古代的退休制度有着他温情的一面也有着残酷的社会现实。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一、 古代官员退休的原因</h1>
古代官员的退休无外乎二种情况事实上,告老还乡与释然洒脱
1、告老还乡
以告老还乡的理由退休的古代官员,首先第一种确实是由于自己体弱多病,难当重任,所以申请告老还乡,调养身体。对于这类人而言,因为生命的不可抗力,衰老死亡都是人的必经之路。患上疾病之后的古代官员,很大程度上就已经失去了大部分处理事务的能力,继续留在官场对于自己的健康对于事情的效力都有着极大的不便。同时70岁在古人看了已经是十分年迈的年纪,耳目早就已经失去了一定程度上的机敏,处理事务会变得糊涂起来,这个年纪自然退休属于自然之理。比如唐太宗时,开国元勋李靖就因为感伤病碍身,遂在六十四岁时"告病还乡"。

图一,古代官吏致仕归隐
其次还有一部分退休的原因是由于古代官场的权力斗争利益争夺远比现在残酷的多,稍有不慎则是万丈深渊。其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像汉朝著名的丞相,肱股之臣霍光最终不是落得个满门抄斩的悲惨局面,这样的例子古代名臣不在少数,韩信,岳飞等都是由于身处于权力斗争的漩涡之中,最后自身难保。"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是古代多少王朝的写照。所以许多深知这种道理的官员便过早的乞骸骨,也就是退休。其中有泛舟于西湖之上的范蠡;有潜心问道,不问世俗的张良等,都是过早的退休,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2、无心于官场
无心与官场便是一种灵魂淡然洒脱,自由自在。官场的尔虞我诈,笑里藏刀早就已经磨灭了他们对于仕途的希望。这些入了仕途,却因不愿同流合污,最终收获了属于自己的释然。像陶渊明,悬挂官印,豁然离去就是对官场的一切不再眷恋。比起莺歌声舞,更令人执着的是内心的自由与快乐。于是出现了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闲情逸致,出现了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洒脱。
图二,辞官归隐的陶渊明
这些无心与权力的人,辞官,也就是提前退休之后很多人都寄情于山水之间,以此来发现这种形式的辞官是对于个人精神境界的更高追求,既有对古代官僚体制中黑暗的一面的抗议,也有着遵循与己天性的一种释放。获取更多的美。总的来说古人退休无外乎就是这两种情况。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二 、官员退休保障体系中的温情</h1>
古代官吏长期为官,拥有着自己的俸禄可以作为家庭经济的主要收入来源,而一旦退休之后假如没有了俸禄的保证,那么古代官吏是十分困难能够存活下去的,而古代退休制度重中之重就是解决这些退休的人。退休官员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尊才是一个王朝对于缔造他们发展他们的人的一种敬意。
图三,退休的耄耋官员的生活
在政治待遇上,古代退休官员同在职相比有着一定的区别,其中称呼上就有所改变,比如说古人习惯将官吏的姓氏同他们的官职联系起来,而退休之后随着官职权利的交出,这种称呼便不准再被叫起。对于适龄退休的人,在古籍之中就记载卿大夫致仕称"国老",一般官吏致仕称"庶老",作为朝代之中奉献终身的人,自然应该获得鲜花与掌声。唐朝时期就有皇帝为了表达对老臣的敬意,一般都会敲锣打鼓来祝贺官员光荣退休。
在经济上,退休官员得到优厚的对待。不同的朝代待遇有所不同。汉承秦制,两个王朝都规定,官吏退休之后可以每年按时领取俸禄的三分之一。到了魏、晋时期的就将退休官吏安排到了闲杂的职位上,使得他们安度晚年。唐朝时还以官吏的大小作为分发退休官吏养老金的标准。就有功之臣,官职较高的可以得到更多的退休薪酬,有时还会被赏赐数量可观的封地用以养老。两宋时期对退休官员的安置和优待,可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尤其是宋神宗以后,允许带职退休。官员致仕时,皆晋升一级。致仕后,仍可加衔晋级,参与朝政。与在职官员比,只是少了一点实权。后来明清两代相差无几,都有着相似的退休制度。
图四,最早关于退休制度记载的典籍《礼记》
这些看似普普通通的规定中,体现的在古代政治体制中的温情。其中政治与经济方面的两面保证,使得退休官员有了不必为生计而奔波,不必为了名气而委曲求全的晚年生活。这种温情虽然不是爱情的忠贞不渝,不是亲情中的血浓于水,只是封建王朝对于自己官民的怜惜与照顾。封建社会中即使皇权至上但是人性之间的善良还是存在的,老骥伏枥,为王朝奋斗一生的官吏自然应该在白首之时,受到王朝对于他的优待,不至于落得饥肠辘辘的地步。"不可使抱薪者冻毙于风雪,不可使先行者困顿于荆棘",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官吏就相当于一个王朝的抱薪者,作为维系国家稳定的重要力量,也是变革的推动者,如果连这些人都得不到好的待遇,那么古代的官员又有多少能够竭心尽力的为百姓,为君王谋求一个盛世。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三、 70岁退休的朝代</h1>
1、秦汉反映的人才储备情况
从秦朝到元朝延续近乎千年的70岁退休的制度,其中各朝的原因有所不同。秦朝作为奴隶制瓦解后的第一个朝代,虽然奴隶制彻底瓦解,但是奴隶制时期的贵族风气依旧沿袭了下来。发展到了秦朝这些贵族势力成为了主导政治的一大势力。为了维系这些利益集团之间的平衡,政治权利上的分配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由于帝国刚刚建立,所以需要很多的人才来巩固国家的根基,而人才的培养在秦朝那样一个知识传播程度低的年代里几乎很难培养出来。所以秦朝的官员大多为攻灭六国时,出谋划策的人,而这些人由于自身的出色,自然到70岁才允许告老还乡。
图五,秦朝时期主动申请退休的王翦
到了汉朝,承袭秦法,依旧规定官吏70岁致仕。这其中还包含着汉朝选拔人才上的弊端。汉朝入朝为官要不身份显赫,要不就是察举入仕。察举制度的关键在于考察个人的孝心,以此来选取为官。而有孝心不代表才能出众,通过察举或者家庭关系加入汉朝政治编制中的人,大都缺乏真才实学,属于纸上谈兵。这种人的大量涌入,使得政治体制鱼龙混杂,这时期的人才储备可以说是薄弱的,朝廷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可惜能够治理国家的人寥寥无几还缺乏经验,只能通过对年龄的限制,来使得更多的官员可以多帮助国家稳定发展几年。
2、唐宋反映的人才储备情况
到了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流行,确实为两个朝代聚集了大批的人才,新老交替的频率自然也会加快,但这个条件并没有使得退休制度年龄的下调。一是由于过早的退休会造成贵族权利的更迭,失去了取得权利的仰仗贵族的很多消息就满难以实现。比如过后来发动黄巢之乱的黄巢就是因为士族对于古代官场的垄断,使得他处处碰壁,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催生了他的成长。其次就是科举制度带来的是寒门能够出现贵子,实现自己人生地位的一大转变,但是科举制度选拔了过多的人才,使得唐宋之际是中原历史上贬谪最为厉害的时期,像赐金还放的李白,像接连被贬的杜甫,像遭遇乌台诗案的苏轼等等。大量的贬谪造成了许多官员本就身在空位,以及一些人提早的离开官场,所以许多人都还没有达到70岁的退休年级,便被迫退休,这也是退休年龄没有变革的一大原因。
图六,赐金还放的李白
此外唐宋之际作为文化发展的一个巅峰,文人墨客在不断的涌现出来,可是并非每一位文人墨客都有着能造福一方百姓的能力。所以朝廷更喜欢任用的并非不断出现的新人,而是在官场中浮浮沉沉的,四处飘零的官员。就像辛弃疾一样多次启用打算委以重任,却几乎都很快再度的回到原点,甚至于在自己白发苍苍的年纪中还要时刻准备着为国出征。宋朝的退休体制还有一个区别就是武将要比文官退休的时间更长,因为宋朝重文轻武,造成了。武将的大量空缺,同时又没有人来补充。
图七,退休后的辛弃疾
总而言之唐宋之际退休制度保障在不断变好,退休年龄应该下调的却没有调整,这背后反映出的是这两个朝代的官僚构成中充满了许多尸位素餐的人。唐宋之际并不缺乏人才,缺乏的是对臃肿的人员机构的筛检,缺乏的是对新老交替的一种促进,是对官场引入新鲜血液的鼓励。
4、 60岁退休的朝代
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六十岁退休的是在与宋朝同时期的金朝,金朝首先开创了60岁退休的先河。金世宗以"用人之道,当壮年精力充沛之时用之"。金世宗很注意对新人的提拔,其中他在位时期任用的宰相可以说整个古代世界中最为年轻的,这也是为何金世宗要改变古法,改变退休年龄的原因。新人比起年迈者确实有着更加充沛的精力和敢闯敢拼的魄力,没有世俗渲染过多之后的圆滑世故,所以从一定角度上而言金朝的官僚体系是比宋朝富有活性的。
图八,金世宗完颜雍画像
而金朝60岁退休使得官僚体制出现了极大的活性,而这一制度被明清沿袭了下来。明朝皇帝朱元璋出生于草莽,对于生活的疾苦自然有着深刻的体会,所以明朝是节俭的,这种节俭也是他坚持60岁退休的主要原因之一。明朝属于官僚体系发展的尾声,在这种情况之下,官员机构臃肿,人员沉珂。崇尚勤俭之风的明朝自然依托于更早的退休年龄来实现对于尸位素餐的官员的剔除,进而缩减国库支出。对于新人的启用上,明朝初期不论出生,普天之下才能出众者皆可为官,不过到了永乐年间,明朝开始盛行论资排辈的官场风气,这种风气造成了人才储备的急速下降,而退休的官员得不到及时的能力者的补充,许多昏庸无能的官员开始大量出现,人才被埋没,导致了明朝人才储备的段层,难以出现名传千古的大臣。
图九,清朝时期的臣子
清朝则作为的封建时代下的最后一个帝国,他依旧沿用60岁退休的时间,只是清朝时期能够达到朝廷一品大员的人几乎都进入了耄耋之年,这样的大臣虽然经历人海浮沉,为官经验丰富,但是年纪却难以支撑他们继续为政。其中就有"凡三十五年而生一品,急速欲三十年"的规定,从步入仕途到官位的升迁许多的清朝官员熬死在了自己的官位之上。这样的一种制度是十分打击官员的积极性的。
加上清朝八股取士,使得文人的思想禁锢化,这种结果使得人才普遍出现的概率越来越低。封建国家的维系,能人能臣是必不可少的,是封建帝国的中流砥柱。而清朝的制度背后更多的是对人才的扼杀。青年人才的匮乏同中间层次的段层,以及年迈有才能的人退休,使得清朝官员整体的执政水平在不断的下滑,直到最终清朝走向覆灭。
<h1 class="pgc-h-arrow-right">结束语</h1>
纵观古代的退休制度,是为了维系封建统治者稳固的地位,以及实现自己长治久安的目的所创立的制度,因此这样的退休体制具有着两面性。从官员角度而言,这是一种来自于封建统治者的温情,从帝王层面而言体现着的是对自己臣子的体恤。从他映射出来的问题来说,不论70而致仕,还是60 致仕反映出来的都是这种退休体制下存在的人才储备与利用情况存在的缺陷,新老交替的不够完善,新鲜血液储备充足,但是真正注入到官僚体制中的十分缺少。古代的退休制度已经消散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但是他的经验值得我们今天去批判的继承与发展。
参考资料:
1、卫宏,《汉官旧仪》
2、《汉书》
3、《魏书》
4、《金史,金世宗》
5、《清圣祖御制文集》
6、 相关退休制度资料来源于百度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