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學校本部教學大樓的西面牆上,镌刻着的習近平總書記“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到五湖四海”的殷殷囑托,金光閃閃,格外奪目。“上課途中每每路過,都會感到暨大的榮光與肩上的使命,提醒自己好好學習,早日成才,擔當好中華文化傳播的使者。”暨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香港籍學生陳童說。
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百年僑校暨南大學不斷強化以黨史為主體的“四史”宣傳教育,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創新内地、港澳台僑、華人及海外留學生三類人才培養,畫出最大同心圓。從課堂到實踐,從線下到線上,學習教育形式多樣,引導師生學思踐悟,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
光明日報記者 王忠耀 吳春燕 光明日報通訊員 蘇運生
以特色黨史課堂鑄牢理論根基
“在兩個一百年曆史交彙點,我們更要學好黨史這門必修課。要從黨的百年曆史中尋根溯源,讓初心和使命成為銳意進取、真抓實幹的内生動力;要以黨的創新理論滋養初心、引領使命,在實作中國夢的奮進追逐中展現出勇敢奔跑的英姿!”暨南大學黨委書記林如鵬在新學期“思政第一課”上的講授,深深感染了學生們。
每學期開學,書記校長為學生上“思政第一課”,在暨大已經成為慣例。今年,“思政第一課”将黨史與校史緊密結合,内涵更加豐富。林如鵬和校長宋獻中為新生講授了《從黨的百年偉大奮鬥曆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一課,各學院黨委書記也紛紛開講,覆寫全校所有新生。
自今年3月以來,暨南大學在全校範圍内廣泛開展“黨史大家講”主題微黨課活動。各二級黨組織書記、黨員及入黨積極分子等,紛紛以黨史為主線,融合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講“四史”、談體會,營造出“時時可以受教育,處處能夠聽黨課”的學習教育氛圍。目前,全校31個二級黨組織已開展微黨課200多場。
微黨課《青春心向黨奮鬥新時代——走近珠海“紅色三傑”》,就是暨大學生黨員從年輕人視角出發,通過挖掘珠海三位著名紅色革命人物楊匏安、蘇兆征和林偉民的革命事迹,演繹的一段讓人身臨其境的跨時空對話。
雖然拍攝時間緊張,但無論是文案推敲、服裝準備還是場景設計,作為主講人的暨南大學國際商學院研究所學生吳士璇,一直堅持和同學們反複打磨,精益求精。“我們希望能夠拿出一份有誠意、用心用情用功的作品,以積極向上的青春風采獻禮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吳士璇說。
如何讓微黨課更加生動新穎、喜聞樂見,讓“四史”學習多幾分趣味,學校進行了不少探索。“全英微黨課”《全球疫情下,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意義》全球直播,面向身在世界各地的師生開講,獲得廣泛傳播。“紅色音樂黨課”則以光未然作詞、冼星海作曲的《黃河大合唱》開啟,讓黨史學習教育“有聲”又“有色”,讓學生在音樂中銘記初心使命。

暨南大學開展“追尋紅色記憶,傳承紅色基因”梅州紅色之旅。資料圖檔
以紅色基因傳承強化理想信念
講台上,一位耄耋之年的老者從包中掏出一個被精心包裹着的物件。打開包裹,一個被珍藏多年、寫有“贈給最可愛的人”字樣的搪瓷杯展現在學生眼前。這一幕,發生在暨南大學“五老(老幹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範)宣講團”成員——暨南大學醫學院附屬護士學校原副校長、抗美援朝老戰士肖淑利帶來的特殊黨課上。老人徐徐道來的一個個生動而令人振奮的故事,讓近百名同學沉浸其中。
作為肖淑利的抗美援朝戰友,同為暨大“五老宣講團”一員、今年業已88歲高齡的暨南大學原黨委副書記關漢夫,講起黨課來同樣不遺餘力。在宣講中他唱起《你是燈塔》《團結就是力量》等革命歌曲,用铿锵有力、滿懷激情的歌聲引領在場師生重溫那段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峥嵘歲月。
除了盤活學校豐富的“五老”資源,暨南大學注重用好用足建校115年以來湧現出的“最後一課”“東南民主堡壘”等曆史文化資源,使其在黨史學習教育過程中更好地發揮作用。
學校精心打造黨史學習教育“打卡點”,暨大生命科學技術學院舉辦的“暨南紅色基因”主題展覽,就是最具特色的展覽之一。全國首個學生黨支部——暨南大學學生黨支部創立者恽代英、“江姐”式英雄人物林維雁、“餘則成式”地下工作者殷啟輝、“抗敵捐軀第一教授”姚名達,主題展覽囊括了暨大波瀾壯闊的革命奮鬥史。
“展覽取名為‘紅色基因’,與我們生科院的專業特色相比對。”生科院院長黃亞東指出,我們是做生命科學研究的,許多專家教授一輩子都在研究基因。而基因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遺傳,從上一代傳到下一代。我們學黨史、緬懷先輩,最重要的是把精神傳承下去。
在暨大,影視創作這一同學們擅長并鐘愛的技能,也成了大家親身參與黨史學習教育的絕佳形式。學校鼓勵師生創作和演繹紅色故事,通過創作舞台劇、話劇,參加短視訊大賽等方式,讓中國共産黨的輝煌曆史更好地入腦入心。
在暨大師生們原創的紅色影片《覺醒時代——以少年之名》中,主創們“穿越”在“抗日戰場保家衛國”“澳門回歸舉國歡慶”“疫情肆虐勇往直前”等意義非凡的曆史現場,身臨其境感受中國共産黨人的初心與使命。“我們用穿越這種形式把幾代人的革命精神串聯起來,既能講述幾代人的革命故事,也能引起大學生的共鳴。”參演學生李東昊說,一場穿越,實作了一次思想上質的飛越。
為了讓同學們沉浸于角色中,在拍攝革命戰争歲月時,參演同學耳中播放着槍林彈雨之聲,而在拍攝澳門回歸的片段時,播放的則是回旋起伏的《七子之歌》。演出中,導演劉煜婕印象最深的是抗擊疫情中醫護人員請願上前線的片段。“看到這個片段,就覺得共産黨員不是虛幻的符号,而是一個個臨危不懼、勇往直前的普通人,可以是你,也可以是我。”她談道。
暨南大學校門。資料圖檔
以愛國主義教育共築同心圓
廣州新一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暨南大學港澳台僑學生響應抗疫青年志願者召集令,以最快的速度集結奔赴抗疫一線,開展核酸檢測、重點人群核酸篩查、新冠疫苗接種等工作。截至目前,全校累計有500人次以上港澳台僑學生通過各種形式投身校内外抗疫工作,為抗疫貢獻青春力量。
在抗疫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港澳台僑學生用實際行動诠釋了新時代青年的使命擔當。
暨南大學現有逾1萬名在校港澳台僑大學生。學校充分聚焦港澳台僑大學生的特點,創新學習教育方式方法,持續開展“愛黨·愛國·愛校”主題教育文化實踐活動,增進港澳台僑學生對偉大祖國的認同感,在潤物無聲中推動港澳台僑學生與内地學生同向同行、共享共融,傳承紅色基因。
5月28日清晨,天空剛剛泛起“魚肚白”。一支由暨南大學師生組成的小分隊着裝齊整地出現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觀看升旗儀式,對于小隊裡不少來自港澳台以及日本的學生和畢業生代表而言,無疑是解鎖了又一個“人生首次”。“長期在國外很難看到升旗儀式,看到五星紅旗升起,内心感到非常激動。”一位畢業生說。
“百年之路,對于我們港澳台僑學生而言,無疑是一本最具意義的教科書。因為有1921,是以才有2021。因為有無數先輩的奮勇拼搏、不屈戰鬥,我們才能生活在繁榮富強的和平年代。我們不能忘記過往百年的艱辛曆程,身為新時代新青年,一定要加倍努力、好好學習,提升自我、早日成才,回饋社會、報效祖國。”來自香港的2020級市場營銷專業學生郭雪薇表示。
每逢寒暑假,港澳台僑學生可以參加中國文化之旅和省内國情教育研習營,走讀中華大地,增進“四個認同”。參加學生領袖成長計劃,到古田、井岡山、延安、遵義等地開展學習……學校為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學生提供精品課程,全方位引導學生自覺用行動書寫愛國情懷,用奮鬥诠釋使命擔當。
來自澳門的2020級金融學學生何仲謙表示,觀看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作為炎黃子孫,他感恩于革命先輩們所付出的血淚與汗水,為身上流傳的紅色基因感到自豪,更為祖國的偉大富強感到驕傲!
榮光與使命,已融入每一個暨大人的血液。海内外暨大人正意氣風發、拼搏奮進,為這所百年僑校增添更多榮光,也為更好完成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使命,畫出更大的同心圓。
《光明日報》( 2021年07月19日05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