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疇可以說是一個非常有争議的人物,很多人認為他就是個漢奸,但是對于清朝來說,他又居功至偉,可以說如果沒有洪承疇肯定就沒有清朝,雖然洪承疇對清有巨大的貢獻,當仍然沒有避免凄慘的結局。
洪承疇年幼家貧,幫母親賣豆幹為生,十一歲辍學了,當地學者洪啟胤同情他,傳授洪承疇《史記》、《資治通鑒》、《三國志》、《孫子兵法》等,明神宗萬曆四十三年孝廉,次年入京參加會試,得中進士二甲十四名,授刑部江西司主事,曆員外郎、郎中等職。明熹宗天啟七年(1627年),升陝西督道參議。
當時陝西是農民起義的高發地,而洪承疇對于農民軍的判斷也很準确,對農民起義軍作戰也非常勇猛,後升任延綏巡撫,十月授陝西三邊總督,1634年加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督河南、山西、陝西、四川、湖廣等處軍務,鎮壓農民起義。而洪承疇也頗有戰績,在對農民軍作戰中,俘獲了闖王高迎祥,送北京處死,後連敗李自成,農民起義轉入低潮,但是這個時候抗擊清兵的盧象升戰死,崇祯皇帝調洪承疇抗清,為薊遼總督,由于當地的總兵都不聽号令,加上中央的催促,最終洪承疇在抗清中失利,被圍松山,被清兵俘虜,最後被勸降。
說到勸降,還有故事傳說,說皇太極派孝莊去色誘洪承疇,并發現洪承疇“惜其衣”,最終勸降了洪承疇。洪承疇降清以後,可以說為清朝做出很大貢獻。

1、為多爾衮獻計,擊敗李自成入關
李自成大順軍攻陷北京,崇祯帝自盡,明朝滅亡。此時洪承疇向多爾管建議“出其不意,從薊州、密雲近京處,疾行而進”,直趨北京,多爾衮采納了洪承疇的建議,也接受了吳三桂的投降,最終殺敗大順軍。洪承疇建言将目标對準大順軍,招納故明遺臣,很快清廷穩定北直隸、山東、山西三省之地,遷都燕京。入關後,順治皇帝任命他為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禦史,入内院佐理軍務并授秘書院大學士,成為清朝首位漢人大學士。
2、竭盡全力幫清朝安撫江南
随着清朝軍隊的節節勝利,多爾衮被勝利沖昏了頭腦,于是下達了剃發令,這下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抗清高潮,江南形式一片糟糕,危難之中,多爾衮于閏六月以洪承疇代多铎,授予“招撫江南各省總督軍務大學士”,敕賜便宜行事。洪承疇在任期間,竭力緩和滿漢的民族沖突,以綏靖招安為主,由于了解明朝軍民的想法,很快便安撫下來,但在這個過程中也鎮壓屠殺大批忠于明王室義士,遭天下唾罵。
3、平雲南,征讨永曆政權
随着形勢發展,永曆帝在孫可望的擁護下,占領了雲南,并且發起了北伐清朝的戰争,清朝一直也無法解決永曆政權,此時洪承疇已經61歲,又被任命為“太保兼太子太師,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五省,總督軍務兼理糧饷”,“吏、兵二部不得掣肘,戶部不得稽遲”,“事後報聞”,出師征讨南明永曆政權。在洪承疇的努力下,清兵平定雲南,洪承疇疏請發内帑赈濟貧民,并暫緩向逃亡緬甸的桂王餘部進軍,使戰亂之後的雲貴社會秩序趨于安定,生産開始恢複。八月,以年老體衰、目疾加劇請求傳回北京,翌年奉旨回京,卻遭冷遇。
洪承疇為清朝立了那麼大功勞,按道理應該受到清朝的重賞,連吳三桂都封了平西王,但是在洪承疇退休的時候,康熙皇帝授予洪承疇微不足道的三等輕車都尉世襲職銜。這對洪承疇來說是多麼大的羞辱,在清朝接受了儒家文化以後,認為他是“叛明”,是以清朝将洪承疇列入《貳臣傳》,隻是念其功大,才将其列為貳臣甲等。
在清朝得不到接納,在自己鄉親父老面前更加尴尬。洪承疇入清後曾回鄉省親,在泉州建造府第。洪府落成後,沒有一個親友、故舊上門。就是洪承疇的母親和弟弟都拒絕入住。弟弟痛感國家滅亡、兄長投敵、發誓“頭不戴清朝天,腳不踏清朝地”,攜母親避居船上,泛江隐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