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夏之地:星辰運轉

作者:楊牧青SH

想過沒有,漢代前的古人為什麼把這個地方叫"大夏"并用"大夏"這樣的字來表述呢?同時大禹出川後到運城為什麼要以"夏"名義而開啟夏且後來都稱"夏後"又而不以"帝"呢?這個涉及到"上古華夏文化史"問題,上古世界一體觀,什麼都不是問題了呵!楊牧青再補記

大夏之地:星辰運轉

大夏之地:星辰運轉,時勢遞變,華夏龍脈正興!我的<楊牧青古中國大昆侖文化史學觀>當以盡命是也!

亞歐大陸這塊世界最大的地理闆塊是人類文明最基本的策源地,而"大夏"居其中位,處咽喉之要道,而"昆侖區域"又是上古世界各大文明區域之間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與關鍵區域。如今,米國歐洲以中亞高原扼制歐亞大陸咽喉的夢想徹底破滅矣。

大夏之地:星辰運轉

中亞南部的巴克特裡亞(中國史書稱為大夏)和北部的粟特(中國史書稱為昭武九姓胡)地區,是我們在絲路藝術史中經常提到的區域。大夏位于今天的阿富汗,粟特位于今天以烏茲别克為中心的幾個斯坦。這是中國從陸路去往西亞和地中海東部諸國的必經之路,大自然以山川戈壁在亞洲内陸組合成了一個難以逾越的十字路口,中亞人憑借這個地理特點控制了東亞、西亞、南亞甚至向北的遊牧地區之間的往來交流與貿易。

在中亞南部地區,被興都庫什山和帕米爾高原圍合成了一個開口向西的盆地,這裡在希臘人入侵以前就以“大夏”的命名出現在中國的史書裡;由于希臘人把帕米爾以西的人稱為吐火羅人,是以這一片區後世也稱為吐火羅盆地。大夏核心城市是巴克特拉,是以城外的巴爾克河命名的,後來希臘人對大夏稱作巴克特裡亞也是來源于此。

大夏之地:星辰運轉

圖檔:楊牧青上古文化路線示意

這裡農業發達,又由于交通上與伊朗高原來往更為便利,其文明開發既早也繁榮。比如大概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青銅時代留下來的女神像,服飾和兩河流域極具蘇美爾人特點的服飾幾乎一樣,可見在古老的早期文明時代,大夏地區已經與美索不達米亞有了聯系與交流,文明的種子也早就在這片土地生根發芽。

法羅爾丘地Tepe Fullol寶藏也屬于青銅時代,時間約在公元前2500-2000年左右。數量很少而且殘破不堪,卻代表着阿姆河中上遊地區一個失落已久的文明,至今沒有發現文字的存在。器物紋飾分為素面、幾何紋、動物紋三類,動物紋裝飾是數量最多的一類,而公牛紋比較具有特色。

大夏之地:星辰運轉

圖檔:楊牧青說夏文化

阿姆河上遊及其周圍地區盛産瑪瑙、綠松石和青金石,其中青金石是非常獨特的産品,在非常古老的時代就與印度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地區與埃及文明進行商貿交流,文化的交流也同時進行。

一一記于水墨京津冀、水墨巴蜀、水墨華山、水墨三晉·楊牧青書畫文化行暨晉隴文旅科創123+5實施計劃″推進途程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