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劑毒藥,女醫摯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她不用在親生兒子和赢稷之間做選擇,也不用在良知和助纣為虐之間做選擇,她守住了本心,保住了善良,隻是她付出的代價太過沉重。
女醫摯的死,不僅讓芈月決定反擊,傾刻間,秦宮裡風雲突變,也讓作為讀者的我,心情沉重,我一直固執地認為,人就應該善良,善良是會有好報的,但是女醫摯的死,讓我重新調整視角,審視那個大争時代。

女醫摯第一次在親情與良知之間掙紮是在芈月降生的時候,芈月的降生可說是牽動着楚後宮所有人的心,楚威王自然是期待生出一個霸星,來繼承他未完成的霸業,莒姬和向氏在彷徨、沖突中期待着,她們既期待生一個霸星,又恐懼與楚王後直面相鬥,楚王後從心底裡恨這個未出生的孩子,他威脅着自己兒子的太子之位,威脅着自己的後位,威脅着她這個集團裡所有人的命運。
人在生死和恐懼之際,總會下意識地趨利避害,楚王後久居王後之位,自然有她的生存法則和生存手段,她想到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無聲無息地解決這個未出生的孩子,解除威脅,那麼她需要找一個人幫她完成這個任務。
女醫摯就是楚王後選中的人,作為向氏的保胎醫生,以及生産時的接生醫生,會有不少機會對向氏下手,但她是一個有良知的醫者,她習醫是為了救人,而不是殺人,這讓她受着良心的譴責。
那時,人們都相信鬼神,特别是處于南方的楚國更甚,女醫摯認為醫生是天神的使者,行醫是天定的使命,是上天擇定救人的人,才能夠有異于他人的天賦。如果用上天所賦予的才能行惡,用救人的藥物害人,是會受到天遣的。
女醫摯的内心在痛楚中煎熬,一邊是良知和信仰讓她不要行惡,一邊是丈夫、孩子和族人的性命逼着自己去行惡。
那時,她隻是奉命去照顧向氏,對她并沒有什麼感情,對那個未出世的孩子更沒有感情,女醫摯沖突的隻是内心的良知和信仰,而不是向氏會怎麼樣,這個孩子會怎麼樣,是以她在親人性命攸關時刻,還是準備了堕胎藥,時時藏在袖中,找機會下在向氏的湯藥中。
女醫摯雖然做了準備,但是内心巨大的恐懼和良心的折磨總是讓她沒能走出最後一步。一直拖到最後一刻,芈月降生,一個女娃,自然不會是霸星,這讓她終于松了一口氣,楚王後自然不會再威脅她,她總算是保住了本心,也保住了親人的性命。
女醫摯就這樣在僥幸中躲過了一劫,但是多年後在秦宮,她又遇到了同樣的威脅,必須做同樣的選擇,隻是這次她不再單單是良知和信仰的選擇,還有情感的選擇。
赢蕩的太子之位受到了赢稷的威脅,這是芈姝不能接受的,她決定預設玳瑁的建議,像她母親那樣選擇除去這個威脅,于是玳瑁去威脅女醫摯。
女醫摯看着從楚國來的帶着斑斑血迹的家信,以及半根手指,她抖得像秋風中的落葉,吓得發不出聲音。她到了秦國,可是兒子和丈夫還在楚國,還在楚威後手裡。
自從赢稷出生,女醫摯就一直照顧他,像對待自己的親生兒子一樣對他。她遠離故土,遠離親人,與親人的關系隻是血脈相連,可是她與芈月和赢稷在一起的時間遠遠超過自己的親生骨肉,與他們的感情勝過與親生骨肉的感情,你讓她在血肉親情和情感親情中選擇,對她來說是一個無解的難題。
她既不願殺了赢稷,也不能不殺他,讓楚威後殺了她的親人和兒子,無論誰死,對她來說都是不能接受的,她在無奈中選擇自殺,她用自己的死,換來她愛的所有人的生。
女醫摯,她本是一個善良的人,是一個有原則、有良知的人,可是因為做不了自己的主,被迫去做自己不願做的事情,她在無奈下選擇了死。
她死了,可是還有多少人,他們是想死都不能死的?
女醫摯的悲劇背後,還有多少我們看不見的相似的慘劇?
芈月和芈姝争和氏璧的時候,珍珠在秦王的面前撞倒芈月,自己也去和芈月争奪和氏璧,結果中毒身亡。
且不說珍珠不知道和氏璧上有毒,隻說她與芈月搶奪和氏璧這件事。
第一,芈月在楚國是公主,在秦國是芈八子,從哪一方面說她都是尊貴的主子,都不是一個奴婢敢上來對她動手的,就連玳瑁巴不得芈月死,她也隻敢在背後說,在芈月面前也得心不甘情不願地敬着她,可是珍珠隻是一個小小的奴婢,她何來的膽量與芈月争?
第二,芈姝和芈月搶奪和氏璧是當着秦王的面搶的,她倆都是秦王的女人,打就打了,可是珍珠一個奴婢為什麼急惶惶地上去幫芈姝呢?
她是找死嗎?她的行為是找死,可是她的心并不想找死,隻是因為玳瑁被拖出去時給她一個眼色,讓她趁機搶和氏璧,那她就必須搶。
搶,或許還有生的希望,不搶那就是死,不但她死,她在楚國的家人也好不了,她不為自己,也要為家人拼出性命幫芈姝。
玳瑁為什麼整天想着執行楚威後的指令,要害了芈月,你認為她真的無條件地忠于楚威後嗎?忠心到連芈姝的話都不聽,整天給芈姝洗腦,要她殺了芈月。錯,玳瑁也是一個人随芈姝來到秦國,她的所有親人都在楚國,都在楚威後手裡。
如果芈月真的傷害了芈姝,你以為玳瑁真能好好的嗎?她的家人還能好好的嗎?
芈姝來秦國的路上,在上庸城被人下毒,那個女人是魏夫人派去的,她和芈姝無冤無仇,為什麼要冒着風險去害芈姝?甚至到死都沒有供出幕後黑手,你以為她真的是忠心嗎?
玳瑁死後,芈姝的内心獨白:“隻不過是個奴婢罷了,為了主人而死,原就是她應該做的,........,忠心的奴婢,可以為主人而死,不忠的奴婢,就更不應該活着了......”,玳瑁對芈姝是忠心耿耿,死了就是應該的,那麼其他的奴婢呢,她們為了主人而死,在主人心中連一朵浪花都激不起來,這就是那個時代奴婢的命運。
在那個把人分為三六九等的時代裡,有多少奴婢為了主人的野心和欲望死于非命,魏夫人助公孫衍離秦歸魏,秦王一怒之下把她身邊的所有人拖去用刑,最後回來的隻有采薇一個,那些人都為她送了命。
這些是我們看到的,我們看不到的還有多少,多少人背井離鄉随着主人到異國他鄉,生生與家人分離,多少家庭妻離子散,隻因為她們是奴婢,掌握不了自己的命運,就該為主子犧牲,還有那些沒有完成主人交待的任務而死的,連累家人的,又有多少?
在春秋戰國階級嚴明,人分高貴和卑賤的大争時代,奴婢永遠是奴婢,但是貴族不一定永遠是貴族,當然掌權者也不一定永遠是掌權者,或許一場戰争,一個太子的更替,許多人從貴族變成奴婢,從至高無上的指揮者變成被壓迫的下等人,而會有另一波人從底層變成了貴族,甚至變成了掌權者,手握無數人的生殺大權。
一個人,隻要不甘心永遠被壓迫,就要反抗,就要去争,一個人隻要想永遠坐在掌權者的位置上,那麼她仍然需要去争,去鬥。
有了這樣一個大争的時代背景,有了這樣一個前提,許多人的争,許多人的鬥,都會有一個合理的解釋,你也會了解她們。
楚王後為了兒子的太子寶座,為了自己的王後之位,下了狠毒的心去害向氏,去害芈月。
魏夫人為了能坐上秦王後的位置,先是派人在上庸城毒殺芈姝,再派義渠人截殺芈姝,為了兒子赢華能坐上太子之位,頻頻制造沖突和禍端。
芈月為了不再永遠是媵,不再受芈姝的壓迫,她絞盡腦汁一面應對芈姝,一面迎合秦王,為了自己,為了兒子,她費了多少心,死了多少腦細胞,最後為了能出現在朝堂上,給芈姝一個措手不及,讓大王赢蕩同意自己随兒子去燕國,那些為她開路的内監和侍衛們,都一個一個因守護不力被殺。
芈姝為了兒子的太子之位,自己的王後之位,為了能夠一直坐在掌權者的位置上頤指氣使,掌握他人的命運,她從一個楚宮中單純、善良的小姑娘,變成了一個瘋狂而殘忍的婦人。
芈月也好,芈姝也罷,無論是誰,她們做了什麼殘忍的事情,縱然不能認同她們的行為,但是也能了解她們的行為,因為她們所在的後宮,同樣也是一個戰場,争了,她們可能從媵變成掌權者,不争,永遠是媵,永遠在王後之下,被壓迫,被奴役,她們要為自己的未來,為自己的命運而争鬥。
這就是那個大争時代的生存法則,國與國的戰争,人與人的争鬥,是那個時代的主旋律。
其實,我們現在處的社會,不也是一個大争的時代嗎?内卷影響了每一個人,我們每一個人都在這個局裡,為了能生活的更好,每一個人都在努力,隻是時代不同,争的規則不同而已,那個時代是人命的相争,而我們處在一個人人平等的社會,每一個人隻要有能力,都有上升的空間,但本質是一樣的,都想生活的更好。
說明:本文寫的是《芈月傳》小說原著,可能會與電視劇稍有不同,圖檔來源電視劇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