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的社會中,壓力無處不在。
孩子有孩子的壓力,對成績的焦慮,對社交的自卑,有些問題處理不好還會引發無處宣洩的負面情緒;
大人也有大人的壓力,工作、家庭都需要竭盡所能地付出,親子關系、職場關系、情感關系都要面面俱到的維護。
而随着壓力一同被帶來的,是時常爆發的糟糕情緒,是偶爾控制不住的與他人的摩擦,還有在某些時刻冒出的自我懷疑和否定。
在接診時,我們最常聽到的一類問題就是: “醫生,我這種情況正常嗎?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嗎?”
那麼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我們該如何評估自己目前的心理狀态呢?

01心理是否健康該如何判定?
心理健康是指能以積極有效的心理活動、平穩正常的心理狀态,來應對社會、自然和自我的變化。
國際上影響力較大的心理健康标準中,當屬馬斯洛和米特爾曼提出的心理健康标準:
① 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② 能充分了解自己,合理評估自己的能力;
③ 生活理想和目标切合實際;
④ 不脫離周圍現實環境;
⑤ 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⑥ 善于從經驗中學習和成長;
⑦ 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⑧ 可以适度合理地宣洩和調整情緒。
以上提到的判斷「标準」,可以用來作為參考,或是當作是提升心理健康水準的目标。
但在現實生活中,判斷對方的心理是否健康,還是需結合我們所處的生活環境、生活背景、年齡等因素來進行綜合的評估和判斷,單純地依靠标準是遠遠不夠的。
02心理“不健康”,會導緻什麼後果?
心理健康是保持我們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保持不健康的心理狀态則很容易引發一系列的精神心理疾病。
比如,因為職場、婚姻親子關系等各方面壓力導緻人們處于長期的緊張壓抑的狀态下,如果不能進行有效的緩解和調整,就很容易導緻引發精神心理疾病:
抑郁症、焦慮症、失眠症、精神分裂症、神經症、強迫症、雙相情感障礙症、恐懼症......
同時,這些疾病随着不斷的加重,還會反過來給人們的心理健康帶來更大的困擾和負面影響。
而針對心理疾病,我們能做到的最好的準備,就是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
如果我們能夠及時發現并有效地進行調整,那麼這種心理不健康的狀态或許就能得到有效的緩解與改善。
但是,如果這樣調整後的效果不明顯,或是自身甚至都并沒有察覺到,那麼就需要我們積極地嘗試可靠的途徑,比如咨詢正規的心理醫生或心理咨詢師來嘗試改善。注:點選「連結」進行免費“心理測評”,線上解答您的心理困惑!